枕神岭,望仙峰,天宝蕴物华;
襟雷塘,牵丽水,地灵出人杰。
这副镌刻在攸县上云桥镇沙陵陂地区文家大屋境内“贤德坊”的柱联,概括了该地四面环山,一水穿流,人才辈出的美好形胜。这块风水宝地,从古至今仁人志士、爱国英雄、慈善人物、孝亲典范层出不穷。贤德坊高13米,宽12米,是2008年为表达对先贤的崇敬和深切怀念,由民间集资兴建的。家居贤德坊下艾家屋场村妇苏运姑,以其孝亲敬老的感人事迹,为贤德坊上又添上了一个新的典范。苏运姑今年62岁。1971年,年刚22岁的她,从大同桥镇罗家潭村嫁来文家大屋,与文冬台结为夫妻。运姑天赋勤劳,过门第二天就出工,在生产队挣工分。
丈夫文冬台比苏运姑小一岁,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年轻时身强体壮,插田割禾,犁耙工夫样样会干,乡里人称他是条汉子。和苏运姑结婚后,小夫妻恩恩爱爱,在大集体出工,同出同入,惹得同龄人羡慕。婚后10年间,运姑生下2男1女,小家庭里上有老,下有小,喜气洋洋地充满乐趣。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条件逐渐好起来,1989年夫妻俩筹划3年建起新房,两口子早出晚归,清地基、备砖料,架栋墙,拼命地劳作。文冬台有时感到不舒服,总以为劳累所致,不把它放在心上。直到第三年房子将要落成时,文冬台却力不能支,病倒在床。苏运姑忙送丈夫上医院,经检查却是癌症。他来不及在新房子里住上几天,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别人世。
丈夫去世了,丢下年迈71岁的老母、残疾的兄长及3个未成年的儿子,还有8000元的债务,一家6口的生活;苏运姑望着躺在棺材里的丈夫,心如刀割,眼睛哭肿了,咽喉哭哑了,还不停地哽咽着:“冬台你去了,我怎么办?娘怎么办?兄长怎么办?孩子怎么办?”她几次昏厥在地,当苏醒过来看到哭得死去活来的婆婆时,更加悲痛欲绝。但她不能引起婆婆更大的伤痛,只得强打精神,把眼泪一抹,安慰婆婆说:“娘莫哭了,冬台去了,还有我,我会尽力照顾你。”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代替丈夫撑起这个家。
就在丈夫死后不久,前来为她说媒的不少,有的劝她改嫁,有的劝她招人,而苏运姑却一一拒绝,她说:“我家上有老,下有小,我不能昧着良心抛弃他们去寻求个人安乐。”人们为她在危难时坚持撑家的精神感动,苏运姑娘家的弟弟苏光华、姐姐苏玉姑非常支持她的行为,鼓励她自力更生,艰苦立业,当她有困难时,不时给予经济支持。为了撑起这个苦难的家,18年来,她既当爹又当妈抚育子女,既当媳又当妹服侍两位老人,还要经营3亩责任田和2亩旱土。就凭着这种坚韧毅力和拼劲,终于完成丈夫未竟事业,房子修缮好了,儿女们抚养成人,大儿子文志刚参军退伍后,安排在教育战线工作,大媳妇是教师;小儿子文志德,夫妇俩在深圳开车,两兄弟各有一子,由苏运姑抚带。女儿出嫁在莲塘坳生有一子,经常来外婆家亲近。婆婆和兄长也让她服侍得好好的,一家人相处和和美美。
婆婆刘开姬是个苦命人,中年丧夫,坚持不改嫁,苦撑家门,苏运姑嫁来文家时,婆婆已经寡居10年,她为文家生育2子3女,大女、次女均已远嫁他乡,小女和年已33岁尚未结婚的长子文春台还带在身边和冬台夫妻共同生活。年过五旬的刘开姬操持家务,井井有条。苏运姑深知作为一个女人,操持一个5口之家的艰难,因此常在田野劳动之余,主动分担婆婆的家务。婆婆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她独立承担全部家务,成为里里外外的“一把手”。
苏运姑佩服婆婆的管家能力,更同情婆婆的身世,文冬台之死,让年已七旬的婆婆陷入“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最悲痛的绝境。苏运姑常常克制自己的悲痛抚慰婆婆,暗下决心,向婆婆学习,坚强地生活下去。她要代替丈夫孝敬老人,甚至比丈夫在世时做得更好,更加关心体贴侍奉这位比她更命苦的老人。
苏运姑深知老人的生活爱好和脾性,老人喜欢吃瘦肉,她便差三隔五地购来瘦肉,给老人改善生活;老人喜欢吃蔬菜,她每餐饭都要给老人炒两个蔬菜;老人喜欢吃烂饭,她就单独为老人煮饭。老人有个脾气,怕孩子们嫌她,她要单独一个人吃饭,因此苏运姑每餐饭都要送到婆婆手上。苏运姑不怕麻烦,如果今天有四个菜,她就用四个小碗盛菜给老人。老人一生爱整洁,讲舒服,苏运姑就天天帮老人洗脸、洗脚,梳头发、洗衣服。老人热天不洗澡,晚上睡不着觉,苏运姑天天为老人洗澡,用高脚大木盆,盛满不冷不热的水,帮扶婆婆洗完澡再帮老人洗好衣服。为让老人睡得好,她把老人的住房打扫得干干净净,人们走进老人的住房,觉得空气清新,有一种舒服感,房子里没有一点怪气味,地面很清洁,床上铺着细草席,格子花被盖整整齐齐,窗户钉着纱窗帘,门上挂着门帘,没有蚊子咬,保证老人住得舒适,睡得安稳。婆婆老坐在家里感到闷,苏运姑就请来婶婶尹玉英同她聊天,让老人宽心。苏运姑只要得空,就搀扶婆婆去外面散步,让老人散散心。她们边走、边讲、边笑,让别人看了好不羡慕。
苏运姑很关心老人的身体,生怕老人病倒。2010年3月的一个晚上,婆婆突然发高烧,身患腰椎盘突出的苏运姑,硬是半夜背着老人去村里找赤脚医生为老人打针吃药,第二天老人平安无事,苏运姑也松了一口气。
40年来,苏运姑和婆婆从未发生过争吵,婆媳间和睦相处,感情胜似亲生娘女。2008年,从未出过远门的苏运姑应亲弟之邀赴大连市做客,把婆婆暂时安置在她亲女家,不过几天,婆婆就吵着要回家。她后来对人说,在女儿家总感觉没有在老家让媳妇照料的方便。其实,苏运姑在大连,也好像丢落什么,老惦记家里婆婆,弟弟没法,只好让她提前回家。
哥哥文春台比冬台长12岁,生下来就身体瘦弱,视力模糊,很少讲话,也很少与人交际,也没结过婚,如今73岁,随母相依在大家庭生活,从未分过居。苏运姑对哥哥非常同情,男人到中年时,都成家立业,而他孤独地生活,出出进进一个人,在这个家庭里是最可怜的人。文春台在大集体时,舍己劳动,为家庭挣得不少工分,当时在大家庭里不觉得有什么累赘。可是到老时,劳动能力丧失了,特别是视力下降,行动不便,需要人关照服侍的事情多了,苏运姑不嫌弃,一如既往地关心他。2008年,文春台的左眼球因病被挖除了,独立生活,更为困难,苏运姑更加关心照顾他,除调理膳食外,洗衫浆衣,熬药煮汤,缝缝补补等杂事也全包下来,她善事兄长40年如一日,从无怨言。
苏运姑遵照丈夫遗言,与婆婆从长计议,于1993年将二儿子文志德,继承于文春台名下。侄儿承继伯父,这是自古已有的惯例。文春台感慨非常,称赞弟媳深明大义,家族之中都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苏运姑很慷慨地说:“让儿子承继伯父,并非指望得到什么遗产,反正我们是一家人,让兄长有个名份的后裔,日后有个依靠和挂念,不枉他来到人世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