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儿童事业作为一项战略性的任务抓好。《临武县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周期已经结束。2010年是《临武县儿童发展规划》终期实施的最后一年。《规划》实施10年来,在县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县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规划》制定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我县儿童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全社会关心儿童的风气进一步形成,一系列旨在改善儿童状况的政策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为了全面、准确、动态地反映全县儿童事业发展的状况,客观评价实施《规划》的效果,为政府部门进一步推进儿童事业发展提供依据,我们根据《规划》设置的4个领域37项目标,以及有关支持性指标中的非量化指标,县监测统计组对我县《规划》进行了终期监测评估,依据检测数据表明,《规划》进展良好,按照规划中可量化的目标考核,37项指标中临武有35项指标已经达标,占全部量化指标的94.6%(具体见附表)。本报告各项数据源自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重点单位配合监测评估工作提供了子报告,县监测统计组在此基础上编撰形成本报告。
一、《儿童规划》实施外部环境 10年来,临武县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继续保持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儿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58.86亿元,与2000年相比,10年间年平均增长2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567元,是2000年的4倍;实现财政总收入5.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67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6.4%、10.9%。伴随着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对社会事业投入的增加,为儿童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儿童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04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8057元、2848元,年均增长9.02%、7.77%。 居住条件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5.2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35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5.1平方米。2010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99亿元,年均增长17.7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3364.7元,年均增长17.2%。移动电话普及率提高,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互联网等高科技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使得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社会事业较快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不断加大对卫生保健、教育等项目的投入,为儿童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010年,临武县卫生经费投入为0.64亿元,比2000年增加0.58亿元,年均增长26.71%;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21亿元,比2000年增加1.92亿元,年均增长22.52%。
二、《儿童规划》达标情况《临武县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环境、儿童与法律保护等4个领域37项目标,其中可量化的目标28项、非量化目标9项。统计监测表明,实施《规划》以来,全县儿童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儿童健康保健、儿童培养教育这两大类目标进展尤其明显。28项可量化目标中,已经达标或接近达标25项,未达标的有3项。
三、《儿童规划》进展情况
(一)儿童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儿童与健康领域共设置19项指标, 19项指标全部达到《规划》目标要求。我县不断加大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10年来共投入卫生事业经费2.43亿元,着力改善了妇女儿童的医疗保健条件,为推进全县卫生现代化建设,确保妇女儿童享有卫生保健服务提供保障,为妇女儿童的健康筑就了一道坚实的防线。一是孕产妇保健成效显著。2010年,全县婚前医学检查率城市为90.02%,达到目标要求,农村为81.59%,达到并超出规划目标16.6个百分点。共出生活产数3883人,住院分娩3883人,住院分娩率98.8%,比2000年提高34.8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8.6%,高出2010年70%以上规划目标28.6个百分点,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城市为100%,高出2010年城市达到90%以上的规划目标10个百分点,农村98.6%,高出规划目标60%38.6个百分点。2010年全县孕产妇产前检查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均达到98.79%,均比2000年高了16.79个百分点。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100%,孕产妇死亡率2000年为37.7/10万,从2002年起已连续8年保持了孕产妇死亡率为零。二是努力控制婴幼儿死亡,儿童生命质量不断提高。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儿童生存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减少婴幼儿死亡,提高儿童生命质量,县卫生局积极采取措施,每年进行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根据儿童的主要死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2010年,临武县婴儿死亡率为9.53‰,比2000年下降了28.17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3.13‰,比2000年下降了26.47个千分点。三是儿童疾病防治能力得到提高。2010年,全县出生缺陷发生率、婴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均达到100%,达到并超出规划目标15个百分点;连续3年,未发生一例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实现了新生儿破伤风病例为零的目标。儿童卫生保健水平逐步提高,卡介苗、脊灰、麻疹、百白破、乙肝疫苗五苗单项接种率均达到100%,有效地保证了儿童生命质量的提高。
(二)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儿童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教育事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有利地保障了妇女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了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事业得到了健康发展。儿童与教育领域共设置5项指标,5项指标全部达到《规划》目标要求。 1、幼儿教育健康发展。全县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发展格局。2010年,全县共有幼儿园40所,在园幼儿人数15032人,其中女童6526人,比重为43.4%。城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9.8%,农村学前一年入园率为97%,均达到《儿童规划》目标要求。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100%,达到规划99%以上的目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5%,达到规划95%以上的目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0%,达到县级规划70%以上的目标;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持续为0;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为0.17%,比2000年降低了14.83个百分点。
(三)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我县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及维权活动,为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儿童与法律领域共设置4项指标,4项指标均达到规划目标。 法律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县维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现有妇女儿童法律援助机构1个。2000年以来,获得法律援助的未成年人受援人数117人。2000年以来,共受理130余件妇女儿童维权案件,尤其为外来务工人员劳资纠纷、儿童交通事故纠纷等方面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全县22个镇(街道)都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有效地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公安部门110救助中心兼为110妇女儿童救助中心,及时受理、查处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案件。学生法制教育得到加强。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大力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受聘辅导员(民警、干警)每学期至少二次到学校进行座谈、讲座或开展其他法律教育活动。除增强学生守法意识外,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县教育局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普及法律法规知识,使广大的中小学生增加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了守法的好习惯。妇联部门牵头组织了“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公安部门积极开展“无毒社区”建设,以保证儿童远离毒品。校园周边环境得到整治。卫生部门加大了对校园周边饮食摊点和学校食堂的卫生综合执法力度。公安、文化部门加强了校园周边社会治安整治,及时制止和解决扰乱教学秩序、影响校园安定的事件,严厉打出制造、贩卖、传播淫秽、反动非法刊物、音像制品活动。坚决取缔不规范经营的电子游戏室、网吧,确保学校周边秩序,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四)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儿童与环境领域共设置9项指标,其中全县森林覆盖率和城镇绿化覆盖率2项指标还未达到《规划》目标的要求,其余7项指标全部达标。1、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在“三县建设战略”指引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城乡生活环境逐步得到改善。2010年,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60%,比2000年提高36.63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80%,已达到2010年60.0%以上的规划目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已达到2010年60.0%以上的规划目标;城市污水处理率为75%,比2000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达到规划目标。 2、营造儿童的成长环境,提升其生活品质。一是文化部门通过挖掘和组织有专长的少年儿童参加一系列文艺表演、歌咏比赛等活动,充分利用舞台艺术,为儿童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二是教育、公安、消防、文化、工商等部门对学校的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三是县妇联、宣传部、文明办、文化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和美家庭、十佳婆媳和十佳夫妻)评选、家庭教育讲座、家庭美德建设活动,为儿童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儿童发展的成长环境不断优化。
四、《儿童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儿童规划》的10年进程中,我县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由于受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义务教育财政负担机制、区域内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办学特色等因素影响,我县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优质资源不足,也制约着我县基础教育的发展。正是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和城镇化进程地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造成城区学位紧缺,就学压力增大,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师教育教学均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家长和孩子长期分离,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留守儿童几乎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困境,相当部分儿童存在着道德滑坡、学习较差、性格叛逆、心理障碍、价值扭曲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更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儿童生存环境亟待优化。一是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10年, 全县森林覆盖率为54.1%,离2010年65%以上的规划目标相差10.9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化率为32.6%,低于规划38%目标5.4个百分点。二是缺乏附合儿童规划的儿童福利院。受经济基础和历史原因影响,我县暂时还没有一所县级儿童福利院,按照县级规划2010年目标,县级至少有1所,乡村、社区活动场所也十分缺乏。
(四)儿童合法权益有待加强。一是打击侵害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工作有待加强。全县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拐卖儿童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对儿童及其亲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二是对弱势妇女儿童的社会救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县城区还没有一所特教学校,无妇女儿童救助专项经费。
四、促使儿童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规划》的实施,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各级政府部门为实现《规划》目标做出了积极努力,全县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生存环境、社会发展意识等儿童成长环境都逐步得到了优化。但是,从监测情况来看,一些监测指标较以往虽然有所改善,但与儿童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有差距。
(一)强化政府行为,推进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都要高度重视儿童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切实树立“儿童优先”原则,按《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方向,进一步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监督作用,加大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强化部门职能,并跟踪督查落实。
(二)巩固已完成指标,重点抓好达标难度较大的指标。对于已经完成或者接近完成的领域我们要继续努力,保持住良好发展的趋势。对于尚未完成的4个指标要重点突破。如建立少年法庭数、全县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率和儿童福利院四项指标的有关部门应分析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重点组织解决,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三)合理调整校网布局,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享受公平教育,是每位孩子的权利,而其前提是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应采取有力措施,力促教育均衡发展。一是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在现有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切实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均衡教育投入。一方面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均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应继续扶持农村教育发展,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教育投入力度。做好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和校舍改造项目的实施,以均衡城乡教育差距。三是合理调整师资力量。妥善解决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单一、年龄老化、结构不优的问题。首先实施教育结对帮扶工程和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探索教师交流支教制度,促进城乡师资队伍建设;其次积极开展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和本科小学教师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工作,使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四)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儿童发展环境。一是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实施《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儿童发展规划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各界对《规划》的知晓面,提高知晓度。二是健全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的积极作用;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协调与沟通;明确职责,各相关部门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三是要以“三县建设战略”为指引和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为契机,切实提高农村改水受益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城市居民用气普及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妇女儿童建设更多的文化、健身活动场所和创造更为健康、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四是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祥和的社会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对网吧的执法力度,不断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临 武 县 统 计 局
执笔人:陈学英
2011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