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义工,回报社会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殷水荣一家三口在社区“义工队”报了名,立志从小事做起,为居民们提供服务。 只要哪家水、电有什么需要人帮忙,一个电话,殷水荣就过来了,几分钟帮大家弄好;易水莲额外学习了计生服务、养老保险知识,大家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喜欢找她询问;殷渤超更成了社区的忙人,除了做好分内的工作,还时常帮助社区发放资料、统计数据、禁摩、迎接检查,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个手脚勤快的小伙子。 “无论什么事情,交给他们一家人都很放心。”桥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敏说,“他们总是随喊随到,不计报酬,先把事情做好再说。” 然而,当面对记者采访时,殷水荣夫妇总说:“都是一些小事。”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让人油然生发出敬意。
7月4日,在传媒大厦举行的“幸福社区总动员”决赛中,殷水荣家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全市幸福社区总动员的“文明家庭”。 当一家人走上领奖台时,一些眼尖的市民认出了他们,“那不是社区里经常扫马路、发传单,搞卫生的那个人吗?”是的,走过下岗、家人病痛种种困境,三个人又成为社区“义工”,站到了“回报社会,服务大众“的最前线。
小家庭,几度陷入困境
殷水荣、易水莲都是祖辈居住在园艺场的老河西人。1985年,他们因一桥征地拆迁,搬进了泰华二村。1995年,易水莲从芦淞二建公司下岗,1998年,殷水荣也从棉纺厂下岗,一家人从此失去了固定的生活来源。孩子读书要花钱,家庭生活仅能维持温饱。 为了生计,殷水荣学习水电,在一些物业公司打起了零工,易水莲则开了家南杂店,日子过得简朴而踏实。后来,因为门面的原因,小店被迫关了,两个人全靠打零工维持生活,收入不稳定,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殷家双方父母都在农村,殷水荣岳父母身体不好,需要他们的照料。更揪心的是,易水莲已经离异的姐姐几次患重病,花去了高额的医疗费。尿毒症、子宫瘤、高压锅炸伤……这些不幸,对于易水莲的一家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
一家人,携手经历风雨
但不管生活如何困难,殷水荣一家人总是齐心协力,相互体贴,度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尤其是夫妻俩,始终恩恩爱爱,不离不弃,没有红过一次脸。 对父母,他们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对姐姐,他们不埋怨、不嫌弃、不放弃,共同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最大的帮助;对街坊邻居,他们也拿出真心、热情,以诚相待。 爱心超市是社区困难居民接受救助的集散地,易水莲经常联系社区居民,往爱心超市里捐赠衣服、鞋子,有时还把别人搬家扔掉的东西,洗干净送过来。开南杂店时,殷水荣总是忙上忙下,在进货送货的同时,为居民们买菜、装灯、倒垃圾。儿子殷渤超,多次将拾到的钱包追着送到失主手里。2009年“创卫”时,易水莲的父亲在长江广场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装有一万多元的现金,老人二话没说直接送到了派出所。
这一家人,感动了社区里的人。他们借钱给他们进货,帮助他们带孩子、照顾老人,还经常送去食物和生活用品。社区照顾易水莲、殷渤超到社区做后勤,让小家庭的生活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