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鼓咚咚、唢呐声声。7月26日,花垣县长乐乡长潭村的村民们含着眼泪送走了湖南师范大学的17名大学生。像该村一样,近日,该县吉卫、补抽等乡镇的干部村民用苗族人民特有的方式先后欢送了全国20多所学校的支教队员。这些队员,既有研究生、大学生,也有在职教师、留美学生,在花垣进行了15至20天的帮教活动。他们目的只有一个:关爱“留守儿童”成长。为此,他们远离家乡,离别亲人
“星火计划”温暖“百里苗疆”
“用我们的行动传递爱心、延续感动,唤起更多的爱心人士关爱‘留守儿童’。”“星火计划”的发起人,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陈家星告诉笔者,他已连续4年来到花垣从事“留守儿童”帮教工作。2007年以来,他已先后组织全国20多所学校4批大学生队伍来花垣帮教“留守儿童”。他们先后辅助留守学生1600多人次。今年暑假,他把研究生、高中生、在职教师也吸纳了进来。
孟伟,上海理工大学的研究生。7月12日,他走进了花垣吉卫镇葫芦村“留守儿童”聂慧的家,当他看见聂慧的婆婆在破烂的房屋里吃力地照顾4个孩子时,他哭了。次日,他给聂慧买了一套衣服,把身上现有的100元送到了婆婆手中。从此,聂慧成了他的“妹妹”。纪双喜,北京大学研究生,当他发现吉卫镇腊乙村龙娇的父亲腿脚不便,家境不好时。他克服自己本就拮据的困难,先后5次共汇去700元,供龙娇上学。陈燕萍,长沙岳麓区望新小学女教师,快50岁的人了,本想趁暑期放松一下,去旅游。但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帮教队伍。水土不服,身体不舒服,大家叫她早回去,可她说:“我舍不得这些留守孩子,还是坚持吧。”
“一毛钱”工程惠及“留守儿童”
“孩子们,你们玛汝(好之意)!”7月19日,花垣县吉卫镇排当村孤儿龙秀芳的爷爷领到300元的救助金,摸着花白的头发向来本村的长沙地区帮教队员连连道谢。长沙理工大学支教队队长赵斌说,自去年暑期开始,他们就对花垣吉卫、补抽的“留守儿童”建立了贫困库,把孩子们的困难情况带回学校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各班同学每天节约一毛钱资助“留守儿童”。本次暑假,他们把筹集到的12000多元资金发给了40多位“留守儿童”。并趁暑期帮教时间继续进行摸底,以便明年实施救助。
建立“导师制”促“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性格内向,不擅与陌生人交流,宜多沟通、鼓励。”“音乐方面有天赋,多给机会展示。”这是大学生以“成长导师”的名义为花垣吉卫镇“留守儿童”龙雨林等作的评价。上海理工大学陈家星带领他的队伍建立了“星火计划留守儿童成长档案”,针对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等进行细致调查,为每个孩子选择一名大学生当“导师”。如果某位因事不能继续,就把受助孩子的档案转给另一位新加入的大学生,以便他继续实施帮教工作。仅今年暑期,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就为花垣吉卫镇葫芦帮教点的95名“问题”学生确定了“导师”。他们将长期与孩子们保持联系,对他们进行心理、学习、健康等方面的指导。
爱心学子们关爱“留守儿童”的实践活动,成了推动社会重教的播种机。花垣县吉卫镇腊乙村“爱心妈妈”田芝菊、转业军人龙胜文、初中毕业生吴莉娟等纷纷加入支教队伍。据统计,暑期在花垣苗乡进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达138人,受益学生达2200余人。“留守儿童”自强班由原来的一个班发展到30多个班,覆盖村由一个村增加到20多个村。爱心之火已在百里苗疆形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