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言 ——记闸口乡敬老院副院长孙昌惠 她,一个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直默默奉献在农村最基层,几十年如一日,始终用那份执着与朴实,诠释着自己对党的忠诚和热爱,对事业的追求与奉献。无论身在何处,身肩何职,她始终坚持一个最朴实的信念: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那份责任。她就是闸口乡敬老院副院长——孙昌惠同志。
把热情献给事业年过半百的她,因过度操劳而霜鬓浸染,因牵肠挂肚而老眼昏花。她从1983年起在闸口乡古城岗村任妇女主任,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到花园湾居委会任妇女主任兼会计。2005年50岁的她在居委会支部换届时,把机会留给了年轻人,自己主动退了下来。想想50岁的自己也可以在家安享天伦了,她很开心。23年的妇女主任工作,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多次被县乡评为优秀妇女主任和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摞起来都有两尺来高。“荣誉于我都是身外之物,我勤恳工作为的是不辜负人民和组织的信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每每获得荣誉之后,她告诫自己的话。2005年9月,闸口乡敬老院建成,让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五保残疾老人们有了一个温暖的家。这个家需要一个主人,需要一个有力的支撑。这个家的主人要必备责任心、爱心和耐心。乡党委政府考虑再三,只有一个人最适合,那就是孙昌惠。当组织谈话时,她二话没说就应承下来,支撑她的,仍然是那份坚定的信念:组织需要我,说明我还有存在的价值,我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
把温情带给他人乡敬老院现有26人入住,在她在任期间过世的有12人。现在年纪最大的84岁,双目失明的3人,腿脚残疾的2人,智障的2人。偌大的一个敬老院,没有请一名护工,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都是她一个人。记得敬老院建成初期,由于经费不到位,时常是吃了上餐没有下餐。惠主任一方面紧缩开支,一方面奔走呼吁,硬是把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挺了过来。现在敬老院在她的苦心经营下,已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在老百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慈善事业机构。五年多来,孙昌惠把敬老院当成自己的家,吃住都在敬老院,从来没有节假日,就是大年三十,也是陪着没有亲人接送的老人。老人们知道她原来做妇女主任,所以都亲切的称她惠主任。孙昌惠面对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没有嫌弃,没有逃避,把他们当父母、当兄弟姊妹来疼爱和关心。80岁的马林姑,生下来只有两个月就双目失明,膝下无儿无女,晚景甚是凄凉,她常常一人坐着暗自垂泪,惠主任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让她知道时间,分清白天黑夜,惠主任为她买来了盲人表,只要老人想出去走走,惠主任都会牵着老人。在敬老院外的乡村公路上,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位中年妇女牵着一位白头苍苍的老人散步的身影,不知情的还以为她们是一对母女。马奶奶被惠主任的真情打动,逢人就说惠主任对我们比对她自己的亲娘老子还要好。52岁的孙昌云,腿脚残疾,因早年患过脑膜炎,智力低下。他自己不会穿、脱衣服、不会上厕所、不会洗漱,甚至不会自己剥糖果纸。惠主任每天帮他擦洗,每天为他脱衣服、送他睡觉;每天为他穿衣服,叫他起床,最叫人难为情的是他常常把大小便弄在衣裤床单上,臭气熏天,但惠主任没有一句怨言,默默为他更洗。就是这样一个智障的人也知道谁是真正关心他的人,他平时看到谁都面无表情,但只要一看到惠主任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在这里他感受到了温暖和真情,如果没有入住敬老院,不知道会在哪个街角受冻挨饿。去年到了大年三十,还有几位老人没有亲人接他们回家过年,惠主任把他们聚在一起,为他们包饺子、做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让他们也过了一个热热闹闹、其乐融融的年。惠主任自从到了敬老院就很少出门,更不用说走亲访友,即使是非出门不可的事,她也速去速回,因为她放不下那些朝夕相处的老人和兄弟姊妹,他们也离不开她。她一天看不见他们,她会牵肠挂肚,他们一天听不到她的声音,就会寝食难安。
把愧疚留给亲人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敬老院的老人和兄弟姊妹。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面对亲人,她唯有心存愧疚和自责。她的丈夫杨国林是一名57岁的退伍军人,因一次车祸而使腿脚残疾,丈夫为了让她安心工作,不仅没有把自己当成她的包袱,还自己在街上摆起了摩托出租。年近八旬的老母亲见女儿一面都要择日以待。5岁的孙儿,也没有成为她的牵绊,而是女儿自己带在身边。 大爱无言,爱善渡万物而不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惠主任平凡而朴实,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信念。她说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是她的荣幸,是党和人民对她的信任,她希望有更多人关注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也期盼有人能够将这份责任与信念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