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场退休职女工刘弟先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克勤克俭、舍己为人、乐于奉献,用真情回报社会,用忠诚报答组织,用爱心关怀同志,用实际行动传承“善德”精神,被称为“刘善人”。
热 心 助 人
刘弟先同志,年轻时全心身投入农村基层工作而失去了成亲的美好时机,终身一人,但她始终热心献给同志,身边哪个村民、职工有困难,有病痛,只要她知道了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资助和帮助。四分场职工成五星,一九八五年患上肺病和血吸虫病等多种疾病,到处求医也不见效,刘弟先同志听说他需要胎盘作辅助治疗,当即记在了心里,那时没有手机,交通也不便利,只好每天清晨骑车几十里上城逐个医院找胎盘,弄回来后她顾不上劳累又帮助清洗,按偏方喂服,在她100多天的精心照料下,使成五星的病情彻底治愈了。一分场职工黄用群见种桔效益低,难以养活家人,便想去外经商,手头缺少资金,刘弟先得知后不仅将自己的3000元存款取了出来,而且找几位亲友筹措5000元借给了她,使她在外面的生意红红火火。
诚 心 育 人
刘弟先同志不仅热心助人,更乐教化人,特别是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一九八四年,青年蒋仕元不慎与社会上的哥儿们搭上了,因打群架被劳教,为教育感化他,刘弟先就经常利用雨天或节假日到花山劳教所探望,后来还给他介绍了一位女朋友,一同探视,做教育工作,使蒋仕元感受了人间温暖和社会的不弃。因此坚定了重新做人的信念,很快提前回场了。在刘弟先的帮助下,后来事业有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二十多年来,蒋仕元夫妇视她为母亲,经常回场看望她老人家。一九八六年,二分场女青年陈立平,经不住社会上纸醉金迷的诱惑,混迹社会,身为基层干部的父亲自觉无颜,在管教无效后失去了信心,放任不管了,时任党委书记杨爱顺只好找到刘弟先同志,她了解情况后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当即把陈立平领回自己宿舍,为她添置了被子,购买了换洗衣服,视她为己出,既用法律政策苦口婆心的教化,更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来感化,通过15个月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终于使陈立平走上了正道。梅其斌同志更是在她的鼓励教育下成长的典型,梅其斌来场时只有16岁,难以承受繁重的生产任务,加之自己的特长没有得到发挥。显得十分悲观,刘弟先就主动帮助他家修剪、施肥,并勉励他振奋精神,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多写文章,在她的关怀教育下梅其斌很快重新扬起生活的船帆,发奋自学,宣传场里的好人好事,很快成了区里的骨干通讯员,省、市党报的特约记者,不久调任场办公室任主任,转干后成为副场长,每当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无不洋溢着对刘弟先同志的感激之情。
乐 于 奉 献
刘弟先同志来园艺场时正是创业初期的艰苦阶段,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大部分青年找不到对象,于是她既为本场相匹配有意愿的青年男女牵线搭桥,还帮助在外物涉对象,经过她介绍成亲的伉俪达18对,对当时的创业、稳定做了贡献,本世纪由于柑桔市场饱和园艺场经济效益差、工资低,她退休时每月九十元的工资都是挂帐,为改善邻居的伙食,她就利用周围的荒山荒坡,垦覆后种菜,分给大家,多余的菜就挑到集镇上出售,同时她还把园中的桔树枝,废桔娄捡回来送给邻居当柴烧,平时亲友送给的零花钱、自己卖柴、卖菜一分一角积攒的钱她总舍不得花,很少吃一餐肉,买一件新衣服,十分节俭但是谁家有困难,场里有建设,她总是出手大方,毫不吝啬,场修公路、建大桥、汶川地震她一捐就是上千元,老家修村道也送去二千元,据统计她先后为场里和家乡公益事业捐资5100元,为困难学子交学费8000元,为桔农、村民筹措生产、生活资料经费1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