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中学的报道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那朵朵“花儿”显得格外的娇美。课间20分钟,一群孩子,不,是一群留守儿童,把“儿童心理咨询台”簇拥得像一朵巨型的大花。那些留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正在咨询心理上的障碍。解答老师不厌其烦,热情高涨。这就是鼎城区石公桥中学留守儿童工作服务站。心理咨询仅仅是该站的一个分支服务台,里面还有更多贴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的服务机构。石公桥中学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与改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始终坚持以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并发动全镇教职工都来关爱留守儿童,全心全意服务留守学生,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采取了一系列的阳光行动,使全镇留守儿童能够在党的阳光抚爱下健康发展。
建立阳光机制,保障其健康成长
石公桥中学现有留守儿童368人,占全镇儿童学生的31%。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有的甚至几年都不回家看望孩子,交给亲友托管。由于这些孩子离开了亲情教育、父母的直接管教,犹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在养成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的一身娇气,生活上追求奢华,要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有的不爱学习,沉迷于网吧,一心想玩;有的不守规矩,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是非分不清;有的性格孤僻,整天没有精神,丧失人生理想;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上不求进步;有的不爱劳动,总是怕苦怕累,有的混进社会上的“哥们”队伍,满身“流气”,谁的话也听不进去,甚至还与老师对着干。针对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异常现象,石公桥中学党支部、石公桥中学工会、石公桥中学“关协”多次联合召开会议,认真研究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立了以工会挂帅的《留守儿童工作组》、《留守儿童服务站》,并以校为单位建立了《留守儿童服务小分队》,只要是留守儿童提到的问题,不论事情有多小也要服务上门。各工会小组将留守儿童结成对子,每名留守儿童都有固定的服务老师。这些服务老师有时与学生促膝交流,有时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有时开展思想帮教、有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生活上照顾无微不至。据不完全统计,各工会小组为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资助现金5800余元,上门帮教1500余次,课余辅导2100多次,组织儿童集体上网250次,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12次,带领留守儿童参观游览5次。
开展阳光教育,塑造其美好心灵
为了有效地教育留守学生,石公桥中学工会组织全镇教职工走村串户,全面调查搜集留守儿童信息。如父母情况、家庭情况、留守儿童的性格爱好与现实表现等。将信息资料整理归档,建立了《石公桥中学留守儿童信息库》,且一人一档,跟踪记录成长。中学工会将留守儿童中反映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制定了《留守儿童教育实施方案》,做到了有计划、有步骤、分环节、以“守则”和“规范”为核心内容对留守儿童开展了阳光教育。励志教育、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爱国教育、环保教育、自我控制教育、劳动纪律教育、校内活动教育和爱心教育,还邀请交警、民警给留守儿童上交通安全和法制课,使学生增强了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多数留守儿童志向远大,学习勤奋,行为规范,成绩优秀。据考核,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与质量呈优秀态势,学习成绩呈上升趋势。在每期的评优活动中,留守儿童的获奖率占获奖总数的39%,有的被评为“十佳”儿童,有的被评为“读书之星”,有的被评为“优秀干部”,有的被评为“三好学生”,还有的参加全国小学数学奥赛,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在爱心活动中,留守儿童能够尽献爱心,无私资助他人,如汶川、玉树等地发生灾难后,留守儿童捐款超过100元的就有10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熊文韬在助残日活动中,将自己积攒多年的零花钱200元全部募捐给了残疾人,为残疾事业尽献了一片爱心。
开放阳光资源,培养其兴趣爱好
为了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需求,学校对留守儿童特别关注,一是学校工会按照留守儿童的工作方案,除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看书读报、绘画书法、唱歌跳舞外,还给他们开了许多绿灯。如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美术室、音乐室、劳技室,对留守儿童施行全天开放,做到了多方面地培养他们的兴趣。二是组织他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美文朗诵活动、评选出了读书之星;三是开展了书法绘画竞赛,将他们的优秀作品加工制作成牌匾,挂在学校文化长廊上,既让别人欣赏了自己的作品,自己也欣赏了别人的作品,得到了美的享受;四是课余指派艺术老师组织他们唱歌、跳舞或自编自演课本剧,培养了留守学生的艺术特长;五是指导他们正确上网,不点击禁区,不看低劣的内容,不玩恐怖游戏。
组织阳光活动,丰富其实践知识
留守儿童现在是学生,将来就是社会公民,为了使留守儿童很好地适应社会化进程,学校工会委派老师到农村、到工厂联系实践场地。如到农村,请农民伯伯指导他们劳动生产,学习种菜、种玉米、种葡萄、剪枝整叶。到养鸡场学习科学养鸡,到养鱼场学习拉网捕鱼。有时还把有经验的农民请到学校为他们讲述科学种养知识或介绍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学校为了保证留守儿童学习实践的空间,把石公桥镇联五堰村3组作为固定的劳动生产基地,只要留守儿童想参加实践活动,农民伯伯就会热情接待他们,教给他们农田耕作管理技术、果树栽培技术等,极大地丰富了他们农业知识。学校为了培养留守儿童的奉献精神,把镇敬老院作为他们的爱心场地。这些留守儿童经常利用双休日时间,三五成群地来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担水、种菜、除草、叠被、洗衣服、梳头、捶背等,有时还为老人讲故事,表演节目,受到老人们的欢迎的同时,也让自己心灵得到了充实。 开辟阳光通道,缩短其亲情距离 在静寂的夜晚,往往容易勾起留守儿童一腔情思。如想爸爸、想妈妈,多么需要听到亲人的声音。可是他们不会使用通信工具,学校工会急留守儿童所急,为留守儿童所想,为他们举办了通信工具使用培训班,教给他们怎么写短信、怎样打电话。留守儿童会了这些知识,能及时地与父母进行沟通,原来孤独的心不再孤独了。总之,石公桥中学工会在关注留守儿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有了新的坐标。现在,他们正在昂首阔步,精心育“花”,为留守儿童托起一片瓦蓝瓦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