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心中有爱,痴心到老也无憾——衡东县向琼碧同志“十佳巾帼志愿者”事迹材料
作者:衡东妇联      发布时间:2011-05-16 09:48:06

向琼碧,今年74岁,是衡东城关一小的一名退休教师。1992年退下三尺讲台后,本应和别的离休老人一样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儿孙绕膝之福,但她舍不得离开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于是把全身心毅然投身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走进了更加广阔的教育天地,为许多的学生、教师和家长服务。18年来,她默默地为下一代的成长奉献着光和热,在平凡的岗位上,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有古稀老人的一颗赤诚之心,她竭尽所能地当好着孩子们的宣传员、辅导员和服务员。 

一是诚心办好家长学校,当好先进文化的宣传员

商海滔滔,传媒嚣嚣。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很多人落水触电。人们常常抱怨世风日下,感叹张思德不再烧炭了,白求恩不在医院了,雷锋不再接站了。但是,净化社会风气,培养好下一代,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的确,让自己的孩子成才是每个家长的心愿,然而仍然有许多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比较茫然,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与方法。对此,她感到十分忧心。因此,当县各个学校聘她为家长学校的讲师时,她欣然同意了。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课前她千方百计地收集家教资料,走访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不同层次的需要,疏理出存在的问题,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课堂上,她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形象化语言,采用举例说明等方式深入浅出地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尽她所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后,她虚心征求学员的意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她戴着老花眼镜,查阅资料、记学习笔记、写教学心得,一直忙到凌晨。多年来,她整理装订了家庭教育资料34本,共几十万字。

她的课一直深受家长朋友们喜爱,到各校讲课,她都严格要求自己,对他们约法三章:一不收钱,二不要物,三不要招待。有的学校准备了钱或纪念品,有的准备了酒菜,甚至有家长送来土特产等物品,她一律婉言谢绝。因为她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不为别的,只为那一双双纯真的眼睛与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

十多年来,她从没缺过一堂课。2005年11月,金花完小邀请她到学校去为家长讲课,可不巧的是前一天下午,她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右脚脚趾骨折。老伴看她疼痛难忍,就劝她延期上课,她坚决不肯:“那怎么行?农村学校举办家长会多不容易,有多少家长在等着我,再疼我也要坚持去。”冬天的清早寒风刺骨,为了不耽误讲课,她用一块旧毛巾裹住因肿大而无法穿鞋袜的伤脚,又用塑料袋一层层缠上去,租了一台摩托车来到学校。站在讲台上,受伤的脚一阵阵钻心地疼,可她看见满教室热情高涨、求知若渴的家长,咬紧牙关连续讲了两个多小时。课后,家长朋友们纷纷围上来,问长问短。学校领导也十分关心,一再劝她受伤了应该在家好好休息,讲课可以延期,不要这样劳累,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她笑笑说:“没关系,这点小伤不算什么。能够为教育下一代出一份力,是我最大的满足。”

为了办好家长学校,她的足迹遍布全县24个乡镇,行程上万里,共计演讲170场次,直接听众达10万人次。特别是在担任城关一小家长学校副校长期间,她组织教师积极探索家长学校活动新形式,构建了互动式、门诊式、网上交流式三种新模式,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搭建了一座“连心桥”,城关一小家长学校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荣获“湖南省示范性家长学校”称号。

二是做“知心奶奶”“留守妈妈”,热心当好校外辅导员

退休前,她在城关一小从教42年,先后担任过少先队中队辅导员、大队辅导员,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全国红领巾读书活动先进个人”。红领巾事业一直伴随她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可以说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退休后,她依然割舍不了这份红领巾情结,觉得老同志离休不能离党,退休不能退志,因此暗下决心,一定要当好一个光荣的校外辅导员。

2004年,她在城关一小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设立了“知心奶奶信箱”。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能成为学生信任的“知心奶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她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学生家长上千人次,并亲自制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周星期五,她都会来到孩子们中间,与孩子们面对面、心贴心,利用一切机会拉近和孩子们的情感距离,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发现问题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艾青说“人生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一步走错将遗憾终生”。有一名五年级学生,父母都在广州打工,家里只有老奶奶照料他的生活。由于缺少父母关爱,他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逃学、偷窃、通宵在网吧上网……都成了家常便饭。她知道后,多次与班主任老师到他家家访,与他谈心疏导,为他制定相应的改正不良习惯的方案,常常督促并鼓励他,辅导他功课。并不忘和孩子的奶奶进行交流,讲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并通过打电话、网上视频等多种方式,积极地与他的父母建立联系,嘱咐他们要多关心孩子的成长,让孩子能常常感受到他们的关爱。在她们的努力下,这个孩子改掉了以前的不良习惯,渐渐变得乐观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高。看到他的生活走上正轨,她们也感到由衷的欣慰。

针对目前全县各校留守儿童现象普遍的情况,她又在退休教师协会带领退休教师,争当“留守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建立成长档案,义务辅导他们学习,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她主动联系学校,组织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2004年六一儿童节,经她牵线,县老年大学与城关一小师生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老少同乐庆六一”文艺汇演;2005年6月,她与城关二小刘艳珍老师组织了一次以“热爱祖国、勤奋学习”为主题的中队活动;2008年,她又邀请县关工委、老科协的领导,参加城关一小大型“亲子趣味运动会”;在尚德学校,她多次配合老师开展学生书法、普通话比赛,举办学习心得展览、文艺表演、评选小画家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唤起心中的自信。

如今,每当她走进为之付出心血的熟悉的校园,听到孩子们一声声热情的“向奶奶好!”的问候时,她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甜蜜。2007年6月1日,她被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授予“湖南省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光荣称号,手抚着鲜红的证书,她写下了八个大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三是爱心架设“助学桥”,当好寒门学子的服务员

在工作中她体会到:对孩子们的爱,不仅要真心,还要有实意,竭诚为青少年服好务,帮他们做点好事、办点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她义不容辞!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她用自己的爱心架起了一座座“助学桥”,让一个个寒门学子从桥的这头走到那头,走向成功的彼岸。

1999年,白莲镇尚德学校由返乡名士出资500多万元成立了“向大延助学基金会”,她出任基金会副会长。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每年她都要对全校学生情况细细摸底,了解家庭情况,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为此她拖着年迈的身躯走了许多路,脚板起了泡,鞋子也磨破了好几双,可是再苦再累她也要把宝贵的资金送到最需要帮助的孩子手中。就在当年白莲镇永安村的向雄典同学小学毕业了,他拄着双拐,恋恋不舍地在校园内徘徊,由于患小儿麻痹症,双退行动不便,家里为他治病已是债台高筑,再也无力供他读书了,想到要辍学在家,伤心的泪水流满他的脸颊。了解情况的她来到他的身边,鼓励他好好读书,为他争取了“向大延助学基金会”的长期资助,帮他顺利完成了初中、中专的学业。如今的他能够自食其力,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乡村医生。到目前为止,“向大延助学基金会”已向困难学子提供捐助共计65万元,在她的帮助下,全县共有378名面临辍学的孩子得以重返校园。

在大量的走访调查中她还了解到,我县目前还有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考上了大学,却因家庭贫困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中有的因父母一方去世,有的因父、母亲身患重病……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能望高昂的学费兴叹,整日郁郁寡欢。这一切,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次次奔走在爱心助学的路上。1999年,她偶然听上海的亲友说起上海有一些可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的慈善机构,顿时感到眼前一亮:如果能把这些慈善机构的钱引到家乡资助这些可怜的孩子那该多好啊!于是她立刻动身前往上海,在炎炎的烈日下寻找着慈善机构的处所。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与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上海分会取得了联系,当上海分会的工作人员看到一个素昧平生的老人为了捐资助学出现在他们眼前时,都表示被我的热情和执着精神所感动,破例答应选择性地向衡东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提供帮助。带着这个好消息她回到了家乡,整理贫困学生的材料,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向上海基金会申请资助,当年就为夏武、谭亮亮两名同学申请到了8000元的助学资金。其后的四年里,她联系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上海分会对衡东县境内的谭亮亮、曾亚军、黄贵芳、侯磊等10名贫困学子无偿捐款67200元。

看着他们顺利走进向往的大学校门,她感到由衷地高兴。这些孩子到现在仍然与她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逢年过节他们总不忘捎来一张卡片,传达一句问候。当他们在信中向她表示感谢之情时,她总是这样鼓励他们:“社会上有许多关心帮助你们的人,你们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爱心资助,常怀感恩之心,好好学习,争取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2006年,在衡东和上海两座城市之间,上演了一场持续一年多时间的爱心大接力让她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自己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事情是这样的,2006年,侯磊同学从学校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他想自己有了收入,应该把当年上海基金会金文莲女士的5000元钱还给她,于是就省吃俭用,凑齐了这笔钱寄给了金女士。谁知金女士故意搁置不取,三个月后又将钱寄了回来。侯磊不放弃,又将钱寄了过去,钱在三个月后再度被退了回来,如此往返三次,双方拒不认领,这笔款项在邮局寄存了一年多。但钱不可能永远无主,经过反复考虑,侯磊决定把这笔钱用在其他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身上,在征得金女士的同意后,又通过她的牵线,将这笔钱捐给了当年考入重庆大学的贫困学生肖平,总算为这件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真情在孩子们身上得到延续,爱心得到传递,她的付出也非常值得!

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她心潮起伏。回想这些年,为了关心下一代的工作,记不清多少次深入学生宿舍访寒问苦;记不清找了多少学生促膝谈心;记不清工作手册上写下了多少拳拳之声。只记得生病时学生的那一盒盒悄悄放在讲台上的金嗓子;家长在电话里那一声声真诚的问候;还有领导与同事的那一句句亲切的叮咛。你,我,他;学生,家长,教师,许许多多感动的瞬间在激励着她、鞭策着她,使她不断向上,不断进取。

“桑榆莫道濒临晚,美丽红霞尚满天”。能在她挚爱的关心下一代岗位上工作,为青少年的成长铺路,她无怨无悔。她将一如既往地用她的诚心、热心和爱心为关心下一代事业贡献余热,奉献她的毕生精力,让夕阳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