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每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女人。然而,在沅江市琼湖街道榨南湖村却有这么一位反其道而行之女人,在小有一番成就的丈夫面前,她不甘示弱,而是凭着农村妇女的一股子倔劲和巧劲,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她就是被村民称为“致富能手”的王瑞兰。
意比金坚,谁说女子不如男
一直以来,柑桔都是榨南湖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十多年前的王瑞兰,同许多村民一样,守着几亩桔园过生活。那时,沅江的桔子品质低、口感差,在市场上很不走俏,五分钱一斤的桔子,连成本也难收回。桔农们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干脆把桔树砍掉当柴烧。正值柑桔市场每况日下,王瑞兰的丈夫却迎来了事业的春天,在投资种植业和养殖业均收获颇丰后,他又与自家兄弟一起创办了“河东百业”公司,产业越做越大。丈夫事业的发展和柑橘市场的颓废狠狠的刺激了生性好强的王瑞兰:“我一定要干出一番成绩来。” “穷则思变,思则变通。”王瑞兰深知:在人们品味日渐提高的今天,沅江柑桔的品质差是制约它走俏市场的一大瓶颈。在查阅许多资料、请教许多专家以后,胆大的她购进一批新品种桔苗,换掉了桔园里的全部果树。村里人大多在旁观望:一个女人能干得起什么大事。果然,不到三个月,新树苗就枯死了一千多株,存活率不到30%。一时间,冷言冷语四起,好心的村民也纷纷劝她放弃。吃了秤砣铁了心的王瑞兰意识到是自己缺乏柑桔种植技术,才使柑桔苗大量浪费。于是,她一边迅速将已枯死的桔苗换上新苗,一边不断为自己充电。她不仅订阅了《湖南农业》、《南方果树》、《柑桔栽培与管理》、《科技报》等报刊,还时常到市区和外地请专家、技术员到果园现场指导、示范; 1996年,她又主动参加农广学校学习深造……几年的刻苦钻研,使王瑞兰掌握了一套过硬的果苗培管技术,并逐渐从依靠勤劳致富转向依靠科技致富。1999年,10多亩温州蜜柑丰产, 2万多公斤蜜柑不到一个月就被抢售一空。此时,王瑞兰开心地笑了,眼角微微渗出了泪花。
敢为人先,领跑科技兴农路
卖了近十年的蜜柑,王瑞兰慢慢发现柑桔市场已日趋饱和,单靠卖柑桔难以跟上市场。恰逢国家对棉花的种植由指令性计划调整为指导性计划,承包了一些棉花地的王瑞兰决定再次赌上一把——承包180多亩地,开发棉花--无籽西瓜间作套种。因为常读农业技术报刊,王瑞兰对种植业比较得心应手。她的思路是先办一个实验场,边试验边总结经验教训。 2003年春,她首先试种了10亩无籽西瓜,在她的精心栽培下,试种获得了成功。在棉花种植方面,她在当地首次用过磷酸钙作棉花追肥,打破了传统的棉花追肥方式;当棉花进入初蕾期和盛花期时,她又不失时机地喷施叶面肥,致使棉桃增大;同时采用提前打枝结顶、手工巧施矮壮素等科学技术,促使棉花秆粗、桃多。经有关农业技术人员测算,王瑞兰棉地里棉桃每亩达72000多个,比一般农户的多22000多个。第二年,王瑞兰开始大面积推广棉花--无籽西瓜间作套种,仅当年的棉花产量就达4.3万斤,西瓜产量达30万斤,净收入16万元。尝到甜头的王瑞兰满怀一颗感恩的心:“我遇上了好时代,是政府的好政策和科学的技术让我有了今天。”
帮贫扶困,一片冰心在玉壶
积累了一些资本的王瑞兰没有小富即安,看到周围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她的心里很不好受。“一花独放不是春”,她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带领大家共走致富路。为了给群众提供优质果苗,王瑞兰大办苗圃,大胆嫁接育苗。通过几年的努力,苗圃面积达到了20亩,先后育出沙湾贡柚、官溪蜜柚、温州蜜柑、纽荷尔脐橙等优质果苗20多万株,年均育苗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对于想更换果树品种的群众,她以最优的价格提供幼苗,她曾先后无偿支援聂良甫、田仁尧、邬炳炎等10户特困户果苗2万多株。在大家建起果园后,她一方面亲自到现场教大家修剪、施药;另一方面,开办夜校,自任教员,定期给村民上技术课,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技术水平。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群众纷纷上山建起果园。截止2004年春,全村共开发果园面积达1000多亩,全部栽上了来自王瑞兰苗圃里的优质果树苗,其中面积在20亩以上的大户就有10多户。去年,果园的总产量达250万公斤,创收入200多万元,村里人均增收1500多元。去年因受四川“大实蝇事件”和金融危机影响,柑桔大量滞销,王瑞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多次只身一人带着蜜柑样品到长沙等地联系销售商,最终将村里1100吨柑桔销售出去,几近全村柑桔总产量的一半,为村民大大减轻了压力,成为琼湖街道乃至沅江市的“销售明星”,受到市里的表彰。谈起自己的成就,王瑞兰说:“我不会讲大道理,我只知道:只要有自信、勤劳、智慧和友爱这四样法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王瑞兰,这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农村妇女,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留下了新时期女性的深深足迹,用她的简单道理谱写了一曲新农村妇女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