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朝晖,女,1970年7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当你遇见她时,你会称赞她是一个“美人”,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美人”从事的是“农业”,这“美人”背后有一个“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这“ 美人 ”如今有着“菇花”的美誉......
处困境志高 学技术闯出路
田朝晖1988年参加工作,在郴州市百货站上班,为人品德和工作能力得到所在单位的高度评价。但由于受市场冲击,公司破产,2000年她下岗了,此前丈夫已下岗,雪上加霜,家庭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况,但生性好强的她在人生低迷的时候没有消沉。下岗后,她到多家超市打工,同时,夫妻俩积极寻找创业门路。创业有时真要一点机缘,一次偶然的机会,夫妻俩接触到菌类栽培及食用菌保健知识信息,觉得食用菌的营养保健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种植栽培市场潜力巨大。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夫妻俩省吃俭用,多次南下广州、上海等地学习食用菌的生产、开发、加工等技术,通过苦学,夫妻俩掌握了过硬的食用菌生产技术,便开始了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创业之路。
遇挫折不馁 坚目标攻难关
2003年,田朝晖与丈夫一起筹资创办了郴州市福辉菌业有限公司,工厂化栽培和生产杏鲍菇。由于没有成熟的栽培技术可借鉴和运用,只能边摸索试验边生产,生产出现的问题导致当年亏损30多万元,当年快过年时,田朝晖手中仅有100元钱。经历失败后,夫妻两人不气馁,在培育菌种期间昼夜管理,观察菌种生长情况,发现不良情况及时记载并查阅资料,并虚心向高等院校专家教授请教。技术攻关时期,每天凌晨2:30起床给菇房和菌种室通风,最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一两个小时。田朝晖现在还记得,由于没时间梳理头发,有一次从公司回来,女儿左看右看才叫妈的情景。通过食用菌生产科技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田朝晖掌握了杏鲍菇的生长规律和操作规程,攻克了珍稀食用菌—杏鲍菇的反季节生产的技术难题,并自主研发了拌料—灭菌—接种—装袋的全封闭生产线,获得了省科技厅的三项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书。技术的突破,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独担当明责 抓生产促发展
公司走上正轨后,各项工作量明显增多,岗位的分工明责势在必行。为了使丈夫有更多的精力做好公司外部联络协调工作,公司内部生产和管理工作田朝晖独力承担下来。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员工的增加,内部生产和管理的任务逐步增加,她充分发挥女性的潜能和优势,以女性特殊的视野去学习与积累经验,建立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能以身作则,细心果断,科学管理,妥善安排生产任务;完善公司各个生产环节的管理制度,提高执行力;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建立和谐、友善的工作环境,让公司每位员工都有事业发展、自我超越、价值体现的平台和机会。公司坚持“科技为根,创新为魂,人才为本”的企业理念,生产技术力量日益强大,市场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公司发展上了新台阶。2006年公司扩大生产,从华塘整体搬迁到现在石盖塘,更名为郴州市三湘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现拥有固定资产投资2000多万元,已建设标准化菇房4000m2,办公楼1500m2 ,厂房装备自动环控中央空调、风冷机组,日产鲜菇3--5吨,年产1000多吨,是湘南最大的杏鲍菇生产企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农业大学和湘南学院的产学研基地。2010年公司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目前公司正准备扩大生产规模,计划新建7000吨/年珍稀食用菌自动化工厂种植示范项目,企业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向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目标迈进。
报社会求实 帮就业扶贫困
田朝晖领导公司积极回报社会,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她经常讲一句话:“饮水思源头”,我们“三湘公司”必须把为“三农”服务的理念融入骨髓,融入血液。公司现有员工72人,其中女员工51人 ,女员工平均年龄40岁;下岗失业人员17人,残疾人3人,这类群体在很多企业难以就业。当地农民工55人,他们不但家里农活能兼顾,还能在企业务工获得工资收入。她关心员工的工作,也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家庭,一些员工出现个人和家庭困难,总是尽力地给予关照。她领导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的机制,利用公司人才、技术、市场的优势,使公司发展的同时让广大农户受益。至2006年以来,公司先后培训食用菌生产农户2000多人次,提高生产能力,使食用菌生产农户成为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还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优质菌种,减少农户生产成本。公司把出菇后的废料、生产常规产品分散给项目核心区2000农户,并间接辐射带动周边5000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公司负责回收产品,使每户食用菌生产农户年增收9500元。公司还从宜章、临武两县每年收购800-1500吨的玉米棒和1000吨的玉米作原材料,这些县的种植农户以前把采收来的玉米棒当柴烧或废弃,公司通过科技利用,变废为宝,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重和美情真 管大家顾小家
事业和家庭,犹如人之两臂,一个也不能少。田朝晖在管好公司这个大家的同时,也注重管好家庭小家,注重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她尊老爱幼、先人后己、任劳任怨,对家里上上下下,老老老少少,经常问寒问暖。对丈夫生活很关照。女儿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期间,学校组织的家长会议和其他活动,一次也没有缺席。长辈身体不适、逢年过节等,她管得很细致、很到位。她坚信管理企业与照顾家庭,有很多相同之处,一个“完美”的女人首先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有家庭才有高品质的生活、事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