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妈妈”和她的孩子
      发布时间:2010-11-25 10:03:17

许月华,女,湘潭市社会福利院供养人员,共产党员。1956年10月出生,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4岁随母改嫁,11岁母亲病故。1968年4月22日不幸被火车辗断了双腿,成为一位高位截肢的残疾人。1973年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送至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收养,成为政府供养人员。家庭和经历的不幸没有将许月华击垮,社会福利院的生活让她变得坚强和感恩。为了能照顾孤残儿童,她用超常的毅力学会了用两条小板凳代替双腿走路,为孩子们喂饭喂水、缝补浆洗、织毛衣、纳鞋底,精心养护,37年来一直未间断,先后照顾养育了130多名孤残儿童,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板凳妈妈”。1985年3月,许月华被湘潭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授予“劳模”的光荣称号,成为感动湘潭的新闻人物和湘潭市劳模巡回报告团成员。1987年7月,许月华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87年11月,经院领导和同事们撮合,许月华与同样父母早亡的院临时工赖子元喜结连理,90年又喜得贵子。98年,夫妻俩在福利院所在村村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自建了一栋简易的砖瓦房。这对勤劳的夫妻在工作之余,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起早贪黑,勤俭打理幸福小家,丰衣足食,成为当地人人敬佩的五好家庭。许月华家里常年保持存栏牲猪近10头,鸡、鸭成群,种养殖业同步发展。她饲养的土鸡、土鸭特别甜,经常请同事和邻居们一起分享。许月华常说:“幸福搭帮共产党,鸡鸭菜饭大家享。”邻里们以她为中心,俨然成了一个和谐的小社区。一位经常接送许月华的摩的司机说:“月华姐让我太佩服了,只要她开口,不管刮风下雨,不论白天黑夜,我一定随叫随到,绝不收取一分钱”。许月华是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关爱下,在民政系统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极具震撼性、传奇性,是许多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许月华坚持一辈子做好事,是过得硬的优秀党员。她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她自强自立、坚韧不拔,她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她默默奉献、爱洒孤残,她坚守信念、朴实无华,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的楷模。今年以来,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经过层层筛选、推荐,许月华被树为湘潭市民政系统身边的典型,她的先进事迹通过媒体特别是网络在国内国外广泛传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新华社及湖南经视、湖南都市、湖南政法频道、湖南教育频道等多家省级卫视台均对她进行了采访报道。近期内中央一套、十套、韩国MBC电视台、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等媒体都在要求进行采访,央视网、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等国内知名网站和加拿大、新加坡、美国等国际网站均转载了她的感人事迹,关于“板凳妈妈”的视频和文字报道成为网络热点,网友跟帖及点击率直线上升,点击率高达30万人次以上。很多网友被许月华先进事迹所感动,提出要将她推荐为“2010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理由是“她不感动中国,谁感动中国?”    

一、身残志坚,无腿少女勇探生存之路。

1956年的一个冬日,许月华出生在湘潭市岳塘区板塘乡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岁时生父就被病魔无情地夺去了生命。为了生活,她随母亲到邻村另一户贫困农民家里做了继女。到上学的年龄了,同龄伙伴都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学堂,许月华却只能跟随继父和母亲家里家外、山上山下,做家务忙农活。11岁时,她又眼睁睁地看着母亲被死神夺走。在那个本是小女孩撒娇的年龄,生活没有给许月华喘气之机。在她还沉浸在痛失母亲的悲伤中时,命运又给了她更大的打击。1968年4月22日,许月华在离家不远的湘潭火车站轨道上捡煤渣,一节火车车厢突然向她滑来。来不及惊呼和逃脱,便倒在了车轮下。那曾经给过她许多梦想和欢乐的双腿自臀部以下被无情地辗断了。经过多方医治,伤口愈合了,可心中的裂痕却难以弥合。当别人考虑的是怎样活得轻松和幸福的时候,她却要考虑“怎样活”这样一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失去了双腿,不仅捡煤渣、挖野菜成为遥远的梦想,就连上床睡觉、下床上厕所这些日常基本动作都无法做到了。“拄拐杖!”不行,下身没有落着点,重心无法平衡,手也不会有这样大的力量和耐力。“装假腿!”医生摇了摇头。现代医学虽然发达,可也不能给假腿在许月华身上找到立足之基。她的双腿残缺的实在太严重了。“怎么办?”许月华带着这个无法解答的问号回到了家,重度残疾人的生活开始了。她凭着自己幸存的两只手,学会坐在床上绩蔴、纺棉花,偶尔下床剁剁猪草,或做些能坐着干的事情,顽强度日。她硬着头皮、挺直腰杆,克服了生活中的许多困难。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她不止一次地想到了一死了之。在无力撑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时,党和政府向她伸出了温暖援助之手。1973年,她被当地政府送到了湘潭市社会福利院,开始了新的生活。许月华这个曾为生存而苦恼的重残姑娘,自从进了福利院以后,便不用再为吃穿住用发愁了,生活上的一切都有人精心照料。她非常满足,总是用幸福和美满的神情说着一句话:“我自从到了福利院,就再也没饿过冻过了。”她本可以安然过着知足的生活,可这个典型的农民女儿,血脉中流淌着中国农民勤劳之血,脑子里装着中国农民“知恩必报”的传统思想。福利院的生活中使她深深地体味到是党和政府赋予了她第二次生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了半个月,自强、勤奋的许月华开始感到有点不自在了。她对自己说:我就这样老让人照料一辈子吗?我能为院里干点什么吗?一天,她鼓足勇气找到当时的女院长周瑞英说:“我要做点事,帮院里照顾小孩。”周院长惊异地看了月华半分钟说:“月华,你是不是在说梦话啊?你能走路,我就给你安排。”“走路,走路”这两个字,几天几晚都在许月华脑海中转圈。忽然有一天,许月华看到福利院一个刚学走路的孤儿撑着一条凳子,每挪动一下凳子,脚就向前迈出一步。“天啊!”她几乎高兴得叫出来了。假如用两条凳子,我不也可以自己走路了吗?第二天一大早,许月华马上行动起来。可手毕竟是手,一旦要代替脚的功能,便深感力不从心了。当时福利院住的是老式民房,地面凹凸不平,需要用力的部位除了双手,还需要腰腹的甩动。两只手撑住板凳边缘,移动一步,身体同时向前甩动。许月华完全没有左腿,右腿仅仅残留一寸,所以每移动一步,都只能将右腿置于板凳上。这样的难度导致向左迈进时,身体需要大幅度甩动。一连几天,汗水淋漓,肩膀、手臂酸痛发麻,吃饭时拿筷子的手不听使唤,端饭碗的手不停颤抖。一个多星期后,手掌磨出了血泡,泡破了,钻心的痛。有时一不小心,手一软,凳一翻,连人带凳滚倒了地上。摔倒了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一个多月过去了,手上的血泡变成了厚茧,瘦小的胳膊变得粗壮有力,她终于可以以凳代脚自如行动了。从此,她不仅能进食堂、洗衣服、上厕所、上下床铺,有时还能帮助别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许月华非常激动,好像她所失去的双腿又回到了自己的身上,幽静的福利院便时常可以听得到月华沉重而轻快的“脚”步声了。

二、无私大爱,“板凳妈妈”情洒弃婴孤老。

看到许月华能自如地“走”动后,周院长服了,便履行了让她照顾小孩的承诺。当时的福利院条件比较艰苦,幼儿班只有一名护理员、一名临时工,八个孩子拥挤在一间大房子中。许月华抢着做些缝缝补补活,不时帮忙照看孩子,勤劳善良的本性开始显露出来。11岁便失去了母爱的许月华,看到院里这些刚来到人世不久的弃婴因先天不足而被狠心的父母所抛弃,胸口感到火辣辣地刺痛。她对自己说:“我要将党给我的爱转送到这些不幸的孩子身上去。”1974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湘潭市胜利电影院前一辆农用拖拉机轮子底下有个布包在抖动。过路人好奇地打开一看,是个婴儿,还是个缺子!有关部门便将这个孩子送到了湘潭市社会福利院,取名叫“社胜利。”这是一名患有先天唇腭裂的女婴,喂饭、喂水极其困难,稍不留心就会呛着,要是感冒引起气管炎就更麻烦,必须专人负责、重点照顾。当时院领导正为缺乏人手而发愁,许月华自告奋勇地说:“交给我吧。”这是她在福利院护理的第一个孤儿。胜利的“残”与“孤”正是许月华的最痛之处,同病相怜的情感在她身上迸发出来。在胜利住院治疗期间,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一调羹一调羹地喂着牛奶、药水,一个通宵又一个通宵地守护在她身旁,直到她手术脱离危险。胜利的唇腭裂终于愈合了,长成健美的姑娘,现在已是一个14岁孩子的母亲了。为了转嫁负担,有少数父母总是狠心地把生理上有缺陷或多生多育的女婴抛弃在街头巷尾、车站码头和人家的屋檐下,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收养的婴幼儿逐日增多。许月华主动要求顶上护理人员的工作岗位。为了方便,她让孩子们都睡在她的床上。她的床铺太窄,于是镶了一次又镶一次,后来镶成了一张近五米宽的床铺。晚上许月华睡在中间,七八个孩子并排躺在两侧。白天,许妈妈和他们在床上嬉戏,给孩子们喂奶,爬来爬去,几乎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晚上,这个刚睡下,那个又醒了;这个刚停止哭声,那个又扯开嗓子喊叫,俨然是一个床上“幼儿园”。秋夏之交是小孩发病率最高的时期。有一年,孤儿社湘秋发病住进了湘潭地区医院,许月华主动要求到医院陪护。为了使小湘秋舒适一点,她将湘秋搂在怀里过夜,抱在手里打吊针,从早到晚,日夜守护。一旦病情转重,她就忧虑万分,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绕着孩子团团转,不知流了多少泪。同病室的一位病员打趣地说:“小许脸上挂着孩子病情变化的晴雨表。”凡是医生要求在护理、饮食方面要做到的,她从不打折扣。如湘秋因患肠道畸形转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医生建议将病人每次用过的餐具要蒸煮消毒,她便悄悄地用自己积攒的钱,买了一个煤油炉,专门为湘秋熬药、蒸煮餐具。在对湘秋进行灌肠时,由于护士人手不足,洗速较快,她就要求自己动手,降低灌肠速度,减轻了孩子的痛苦。她还坚持为小湘秋的手、头、脚等被针打肿了的地方做按摩、做热敷。湘秋吃喝、排泄十分频繁,每天调食喂养、洗屎洗尿十余次,许月华一次也没有马虎过。二十多天过去了,湘秋仍然发烧不退,腹泻不止,嘴巴皮还起了一层黑壳。值班护士叹了一口气说:“39床病危!”许月华听后全身一震,几步撑到院长面前,噙着泪恳求:“院长,不会有什么意外吧,狠心的父母把她抛弃了,成了孤儿,求求你们想想办法,一定要使她成人啊!”医生、护士们都感动得流泪了,院长当即安排成立了一个抢救小组。经过一百零七天的治疗,湘秋痊愈出院。出院时几个医生说:“湘秋病好了,月华有一大半的功劳。”她回答:“我做这点事,理所应当,我也是党哺育成人的,我要把党的温暖让每一个孤儿分享。”有一个弃婴生来就没有肛门,到医院动手术后,必须要“扩肛”很长一段时间。这项工作许月华从来都不要别人做,每日几次,从不马虎。有时一不小心,弄得满手和身上都是小孩的大便,许月华都是一笑了之。也许是同病相怜的原因,许月华对双下肢瘫痪、肌肉萎缩的孤儿方进特别上心。方进7岁时被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收养,一直受许月华的关心照顾。方进曾指着头上太阳穴处的伤疤说:“因为这个我被狠心的爹妈抛弃了。”方进2岁时,额头上长了个肥脓包,常常流血、流脓,终年需要护理、治疗。外面结痂了,里面又化脓,经常弄得衣服、床上到处都是脓血,既脏又臭,别人都嫌弃他,不敢与他接近。许月华为了给方进治好这一顽疾,到处寻医问药,终于在一位老郎中的指点下到山里采集了好几味草药。每天清晨漱口前,把又苦又涩的草药嚼碎后再敷在清洗后的伤口上。坚持一个多月后,方进的肥脓包终于消失了。在福利院,许月华没有节假日,也从不休星期天。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她都不要人接班,有时还带病坚持工作。有次她的肾结石急性发作,医院一再要她住院治疗,但她考虑院里工作人员忙于争创省级文明先进单位,自己不回院里照料孩子怎么办?下午把吊针一抽,她就急着回单位。临行时医生再三叮嘱她至少回家休息三天。回到院里后,领导也叮嘱她休息。她谢绝了,下车后直接进了幼儿宿舍,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护理班长心痛地说:“月华,你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累死的。”许月华笑着说:“要是真的为这死去,我就乐意了。我还留了几十块钱,就拜托你替每个孤儿买一件衣服,算是我留给他们作个纪念。”只要是对孤儿有利的事,她都在所不辞,就是不会做,也总要试一试。有人赞扬她是“针织能手”,因为几十年来许月华亲手编织的毛衣达数百件,能装一辆货车了。为了让单位少花钱,又能使孤儿们穿得好,许月华一有空就学着缝缝补补。谁的衣服破了,鞋袜穿了孔,她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们缝好一件又一件,补了一双又一双。当时国家每月发给许月华17元零花钱,她自己舍不得花,都为孤儿们买了吃的、穿的、用的。十多元一斤的毛线,每年都要买好几斤,为孤儿们织成漂亮又合身的衣裤。一次,她随院里工作人员去南岳参观,为孤儿们挑了十多件玩的、吃的,自己却什么也没买。别人劝她说:“月华,你每月只有十七块零用钱,留着自己买点吃的吧。”许月华坦然地回答说:“孤儿是国家的,钱是国家发给的,花在他们身上,值得。”1979年,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接收了一个名叫方连的瘫痪孤儿,是父母认作不治之症而抛到火车站的。当时,方连的两条腿无法动弹,完全失去了知觉。许月华见了不觉一阵心酸,痛心地说:“这么小就成了残疾,多么可怜,我就受够了没有脚的苦。”她不声不响地行动,用平时留心收集的有关医治软骨病的偏方,拜托一位朋友搞来很多杉木皮,经过五十多天的绑扎、治疗,孩子终于可以站立起来了。方连跳啊、蹦啊,高兴极了,不久便被一对没有生育的中年夫妇领养去了,获得了父爱和母爱。院里的同志说:“月华自己没有腿,却给了方连一双腿。”在冬天结冰的时候,院里的自来水笼头全部被冰冻得拧不开,她便用稻草秆绑在凳腿上,来到水塘边将厚厚的冰块敲出一个窟窿,在冰水中洗刷衣服、尿布和床单。“抱鸡婆”是社会福利院老书记给许月华取的绰号。“月华像一只正在哺育小鸡的鸡婆,大大小小的孤儿常常将她团团围住。”老书记姜印祥乐呵呵地说:“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时许月华外出开会或办事,孤儿们就前屋后屋地寻找她,不时地呼喊着:“大姨妈妈。”只要许月华一到家,这些大大小小的孤儿们就会一齐迎上来把她团团围住,连三十多岁的赵保、五十多岁的狗牙子都赶来亲切地喊“大姨妈妈。”有一次许月华开会半晚才回院,孤儿们已进入梦乡,第二天清晨,痴呆人小谭第一个发现了她,便象传播特大喜讯一般,奔走相告,孩子们都迅速从被窝里爬起来,一会儿就把她的宿舍兼工作间给塞满了。许月华虽在幼儿组工作,但却也常常撑着她的小板凳来到残老组,为朱哑巴、赵保理发、洗头、剃胡须、剪指甲、换洗衣服。有个叫刘松林的孤老,曾在社会流浪数十年,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叛逆心理,经常故意将大小便拉在床上或热水瓶的提手、房门的拉手上。许月华总是一边为他料理干净一边对他进行劝导,长期不懈地耐心做工作。刘松林深深地感动了,慢慢的解除了叛逆心理,主动配合着院里的工作。孤老肖奶奶曾在原市委书记家做了几十年的保姆。她在院里很有优越感,谁都看不顺眼,院里谁也不敢招惹她。晚年的她患了严重的妇科病,身上不时散发出腥臭味。许月华不怕脏、臭,不怕麻烦,为她擦洗数年。临终时,肖奶奶含着泪,拉着许月华的手说:“我这辈子孤身一人,就得了你这个好女儿,望上天保佑你一生平安!”岁月荏苒,斗转星移,几十年一晃而过,许月华护理过的孤寡老人相继地走了好几个,中年残疾人渐渐成了老人,婴幼孤儿一批批长大成家立业了。见证许月华在院成长、成年、成功的老领导姜印祥曾说过:“月华本来没有什么亲人,但她对孤儿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对待同龄残疾人象对待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样;对待孤寡老人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

三、乐观向上,勤俭打理温馨小家。

她的事迹经报纸刊登、电视电台播放后,激起了许多读者和观众的同情和钦佩,爱神也随之悄然飘来,边防战士、汽车驾驶员、有文凭的中专生、大学生,近百封求爱信飞来了。“我是残疾人,哪能再去连累别人。”月华捧读封封求爱信,哭了,泪水渍湿了张张信纸。经过再三考虑,许月华决定让院里的同志在广州军区政治部《科学文化报》上刊登了一份公开的回信,信上说:“感谢社会各界人士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为了孩子们,我不会离开福利院。”87年,湘潭市社会福利院请了个种菜的零时工,名叫赖子元,个头不高,老实憨厚,父母早亡。经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热心撮合,两个同病相怜的人相爱了。赖子元回家告别了几个亲朋好友,带着变卖全部家产所得的五十元钱来到许月华身边。院里特意配备了床、书桌、凳子等,于87年11月为他们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婚礼。就在这一年里,许月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双喜临门。许月华的新房设在院办公楼顶端的一间10余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内。90年秋,许月华平安分娩,喜得贵子,全院上下都替她高兴,自告奋勇地为宝宝取名。与许月华共事多年的江炳凡说:“那时,月华如果选择众多求爱信中的一个,可能成为名人。但月华不想离开福利院孤儿,却选择了赖子元,这是个高尚的选择,明智的选择,宝宝就叫赖明智吧。”大家一致赞成。宝宝一天一天地长大,院领导见他们一家三口在10余平方米的屋里吃喝拉撒,实在太挤,便将办公楼另一端靠近厕所的一间房腾出来,安排给他们做厨房。从卧室到厨房有20余米,还要经过好几间办公室,虽有些不便,但院里已尽了最大努力。当时院里有多对年轻职工,有的住办公室,有的住车库,还有的到附近村民家里租房。许月华想,因为我结婚生子,就占了院里两间房子,而且还是在办公楼居家,有些不雅,是否也应到外面租房子。当她到附近打探租房信息时,福利院所在的新农村雷支书出了个点子:“你可以在院围墙外面的小山坡上盖两间房子啊!”这是许月华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雷支书见她犹豫,说不要怕,我们大家帮你,村上出地,组上出点力,红砖、砂石可先从村上砖厂借点,以后再付款,这样既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又可以暂时缓解你们的资金困难。面对村领导诚心的关怀,晚上夫妻俩反复商量。许月华说:院里房子正吃紧,我们长期占着,这样真的过意不去,再说我们要是“父一代、子一代”地住在院里,靠着政府的照顾,那我们一家不就成了政府的一个包袱。如果按照雷书记所说的办法,房子就建在福利院的围墙后面,我们夫妇到院里工作都一样方便,可以永远不离开那些孩子们。村里给的地皮是一个小山包,建房基础的土石方,大约有三百立方,院里的共青团组织提出帮助他们去挑土,但月华怕影响院里的工作,拒绝了。夫妻俩决定,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来个愚公移山。月华把整个家里的事情全部包揽下来,让丈夫全力以赴挖地基。赖子元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一个人肩挑背扛,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挑出了屋基。在院、村领导和同事、村民们的支持下,建房正式开始了。许月华包下了每天十来个人的饭菜,晚上和丈夫一起守工地。几次夜间大雨,工棚的塑料被大风吹走,一觉醒来,被子重了许多,人几乎躺在了水里。三间毛胚房在众人的扶助下,终于建起来了,虽粗糙一点,但三口之家足以栖身。许月华十分欣慰地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卧室里面只有三大件:一张木板床、一张院里换下来的旧办公桌、一个同事给的衣柜。正像“天仙配”里唱的:“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许月华家现有的房屋是边住、边建的,除主体三间之外,猪舍、厕所、鸡舍、杂屋、柴草屋都是后来夫妻俩自己动手陆续建起来的。孩子上学后,许月华在这属于自己的小屋里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她家每年都要养近10头猪和几十只鸡、鸭,其产生的肥料用来种植蔬菜、红薯、土豆、花生、油菜,形成了种养殖良性循环。一年到头,家里的蔬菜、猪肉、食用油、鸡、鸭蛋从来不要去买。长期坚持拾柴火煮饭、烧菜、煮猪潲,每年燃料都不用花钱。许月华和丈夫每天五点起床,丈夫上菜地劳作,自己在家做早餐,准备好一天的鸡、鸭、猪饲料,整理室内卫生。早餐后,丈夫上班去了,许月华在家里洗刷衣服、缝缝补补,有空还织织毛衣。许月华织的毛衣从针法到花样、款式都是超常水平,附近方圆几里的村民和企业工人都喜欢请她织毛衣,有时给点工钱,但都被许月华一一拒绝。人们都记得1990年,许月华生完孩子以后正遇上院里的孤残儿童出现多例痢疾,需要人手。许月华不顾自己生下孩子才29天,她就出现在工作岗位上了。儿子三个月时,院里接到一个瘦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的婴儿,许月华用自己的奶水喂养着这个孩子,却让自己的儿子吃擂米粉。眼看着那小孤儿一天天白胖起来,许月华脸上露出了愉快的笑容。每隔一、两天,许月华都要撑着小板凳来到福利院孤残儿童身边,给他们送吃的,为他们换换尿布、喂喂饭。有时深夜了,她还坐在自家的台阶上注视着院里孤残儿童宿舍窗口的灯光,关注着孤残儿童的动静。若听到哭声不对劲,都要过来探望、帮助料理或打电话给院领导和护理班询问情况。从孩子的哭声中,她可以判断出孩子有什么不适:什么样的哭声是尿布湿了;什么样的哭声是肚子饿了;什么样的哭声是肚脐痛了;或是提出送医院,或是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没进过一天学堂的许月华,十分懂得相夫教子。儿子赖明智长得结实端正、文质彬彬,他承传了母亲勤奋节俭的作风,纯朴、懂事、守规矩,非常孝顺父母。今年已电大毕业的他,准备报名参军,实现保家卫国的远大理想,到部队里去锻炼成长。许月华的丈夫老赖勤劳朴实,言语不多,做事能吃苦,见到谁都笑咪咪的。他从小家庭贫困,身体瘦弱,又过早出力从事繁重的农活,落下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常年腰痛,头昏眼花。许月华对丈夫关怀备至,恩爱有加,四处寻医问药,制作土单方治疗丈夫的顽疾,晚上为他腰部按摩,做热敷。丈夫也是20多年如一日地支持许月华到院里照顾孤残儿童。雨雪天,他会把许月华的小板凳收起来,自己背着她到福利院。夫妻俩相依相扶,乐观向上,共同勤俭打理温馨的小家。“上帝只给我半截身了,党却给予我健全的灵魂,感恩报国,足够我用一辈子来完成。”许月华在入党志愿中这样写道。她从不把自己当弱势的残疾人,也从不求索取和回报。她为别人付出,总觉得理所当然,心安理得,而别人为她付出时,她会忐忑不安。她的邻居小周常说:“哪个要是给了月华姐一点好处,她总会双倍的回报。”许月华患有胆囊结石和严重的风湿性颈椎病,经常手脚发麻、头痛、头晕,一年要住三、四次医院,但她从来不告诉院里,不找组织的麻烦,也从不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心上。这些年来,有很多好心人来看望她,带来慰问品、慰问金。慰问品,她都拿去给了福利院的孤残孩子们。慰问金,她都基本推脱了,实在推脱不了的,她大部分给孤残孩子们买了吃的和用的,少部分转赠给了湘潭市社会福利院,仅近几年就转赠了5000余元。赖子元有一个在乡下的姐姐,经常来看望弟弟一家子。她深有感慨的说:“我弟弟年龄大了,身体倒比在家里健壮多了,真的是搭帮弟嫂。弟嫂真是个聪明、能干的贤妻良母啊!”

沿着湘潭市社会福利院右侧围墙,约走20米的水泥路,穿过晾晒了红薯、土豆、猪草料的一块小坪,便到了许月华的家。走进简陋却又窗明几净的客厅,墙上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里屋一左一右是整洁的厨房和饭厅。厅屋后面便是猪舍和卫生间,然后顺着侧门转向东面,鸡舍、鸭棚、杂屋、柴火屋呈一字型排开来,你仿佛看到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农家五谷丰登的年画卷。55岁的许月华,从不畏难,从不说累,也从不言老。她总是乐呵呵地说:“只要是为孤残孩子们做事,我一辈子都不会厌倦。”真诚知足,乐在其中,许月华就是这样满载着对孤残孩子们的爱,撑着她的小板凳,永不停歇地向前“走”下去。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