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有2 亿左右的农民工,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60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如何加强留守孩子的教育工作,已成为农村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和表现
第一:学习成绩不理想。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通过对学校学生的成绩统计,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就拿我所教班级的孩子来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远远没有那些双亲都在家的孩子成绩好。
第二:心理人格不健康。心理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因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帮助,他们的性格会受到影响。我在任心理老师的时候,发现有30%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同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第三:道德品行有问题。现在的留守儿童一般是独生子女,如果由爷爷奶奶来隔代抚养教育,一般都是“ 溺爱”。溺爱最终导致留守孩子一是没有同情心,留守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二是挥霍无度。有些父母给留守孩子很多零花钱,导致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三是生活懒散。留守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第四:安全意识有缺乏。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亲属以及亲戚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而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犯罪的案例也不少。特别是一些女孩子早恋怀孕、打架滋事和游泳被淹死的事例不少。
二、农村留守孩子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是家庭环境。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弱化了家庭教育作用,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祖辈及其他亲戚。显而易见,祖辈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存在很多的误区。首先,对孩子过分溺爱,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的性格;其次,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孩子很好的帮助;再次,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畅通的交流,这对儿童的语言及创造性的发展有很大消极影响。而在亲戚的立场上,他们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缺乏更多的关爱。
第二是学校环境。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配合和协调家长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管。此外,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程度不够,不利于对留守儿童进行很好的教育。
第三是社会环境。近年来,随着赚钱作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念兴起,打工照样挣钱的“新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加,很多学生中途辍学,过早的走上了打工之路。
三、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第一、政府要担当起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
(1)加大投入力度, 进行政策倾斜。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提高现有农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2)加大农村公共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寄宿制校舍管理体制,实施并完善素质教育理念;普及信息化教育模式,鼓励学校积极开拓教学新方法和育人新理念。
(3)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
第二、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
(1)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2)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作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农村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营造健康活泼的教学氛围。
第三、整合社会资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
(1)招募组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推行“结对接力志愿服务”模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的结对方式,组织志愿者队伍或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签订结对卡,针对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心理抚慰和应急救助等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2)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社会化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