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8%,农村人口长期以来一直占总人口的9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结构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大批的农民从农村流入并长期居住在城镇,通过各种途径变为城镇居民,使得城镇人口比例上升至30—40%,但农民仍是总人口中的大多数。如果在农村中消除了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那么就从总体上消除了大多数的家庭暴力。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
家庭暴力一般被视为已经建立某种亲密关系或家庭关系,并大多形成性关系的成年男女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
大多数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暴力的受害者一般是妇女,而施暴者一般是男人。各种研究表明,介于90%的家庭暴力都是男人施与女人的。多年来,曾有一些关于男人遭殴打的报道。显然妇女有时也虐待男人,但绝大多数家庭暴力都是男人虐待、威胁和侵犯他们相知甚笃并表达过爱情的女人。现在,家庭暴力已经理解为超越肉体暴力和家庭的范围。英、美等国成立的妇女援助联合会在界定家庭暴力时,已经把外延扩大到各种形式的虐待方式,包括肉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施暴者可能是妇女的丈夫、男朋友、伴侣、情人、同居者、前伴侣或前丈夫、朋友、儿子、父亲、兄弟、叔伯或其它接近的家庭成员。
1、肉体暴力
妇女遭受的肉体暴力包含多种肉体殴打和伤害。通常,最开始只是一记耳光,或一拳头,双方一开始都不敢相信,这一现实,并感到震惊,接着男方承诺不再犯,但遗憾的是,这种事情只要发生了一次,就鲜有不再重犯的。可能会间隔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发生了一次,但最后,男人只要使用过一次暴力,往往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各学派的研究者都一致认为,家庭暴力很少有发生过一次就结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暴力事件常常变得更加频繁,程度也逐步升级。在农村,肉体暴力是传统暴力。暴打妻子,被认为是赋予丈夫的权利,丈夫也认为只有采取暴力,妻子才能百依百顺,任劳任怨。
2、性暴力受到肉体虐待的妇女常常遭遇各种性屈辱和性攻击,男人也可能威胁使用暴力来迫使妇女屈从襁褓的性要求。农村中的一项研究发现接受调查对象中,有三分之二受过肉体伤害的妇女被她们的伴侣强奸过,而她们中的多数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只能默默忍受。
3、精神暴力
精神暴力被形象地喻为“冷暴力”即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并非通过殴打等暴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采取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的态度,漠不关心,将交流降到最低程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用语言辱骂或威胁对方,是隐性暴力中比较常见的做法。隐性暴力的伤害,更容易造成精神隐疾。冷暴力,以前在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夫妻间出现较多,现在,随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夫妻之间的暴力也越来越趋向这种暴力。河口乡政府民政办曾经办过一个较典型的离婚案:男方外出打工后,与另一女子相好,于是回家与妻离婚,女方不同意,丈夫开始对妻子拳打脚踢,继而威胁她,冷淡她,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不回家,也不管父母孩子,使妻子肉体与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妻子不得不离婚。
二、家庭暴力成因分析
1、女性主义分析
女性主义是分析妇女处境的理论体系,女性主义流派相信妇女遭受暴力虐待及不平等待遇,并非因为妇女缺乏与男性竞争的能力,而是源于父权制度,它表现在一系列的社会、文化、法律等制度上,没有保障妇女的权利,对妇女造成发展上的障碍。父权制度的性别角色分配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的使命是使家庭生活愉快、和谐,而不是成为一个事业成功女性。传统性别分工使妇女在生活上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第一,无偿劳动者。妇女被禁固在家庭作为照顾者,不单要付出爱心,还须投入大量体力劳动,不单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种活动方式,这种安排的结果对妇女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她们从事无偿劳动,另一方面个人的发展亦局限家庭。一般人也不认为家务是工作,因为她们没有得到薪酬,因此也得不到任何福利保障及社会地位。对于一外出工作的女性也不例外,她们的家务负担丝毫没有减轻,要负起双重的角色。
第二,贫穷一族。妇女在社会及经济的不利处境,导致她们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妇女面临低薪、下岗问题,因家庭资源的控制权往往落在男人手上。男性较女性有较多的决定权,特别在一些重要事情上。而女性则有较多权力去管理家庭的开支,但有权管理等同有权控制家庭资源是值得商榷的。另外,妇女能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亦得少。要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素质,我们不单看她们的收入,也必须包括她们参与社会活动,享有社会公认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机会。
第三,边缘劳工。男权制度下,女性的次等位延伸到劳工市场,不仅集中在边缘行业,如文员、清洁、侍应等,就算在与男性同一行业中,也处于较低岗位,如制造业的低级操作员等。
通过上述对妇女处境的分析,女性主义认为家庭暴力的成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男权。男权制度下,女性处在社会的不利位置。特别是在农村,妻子本来嫁到丈夫的地方来的,她是一无所有的,如果离开丈夫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女性主义不是看丈夫与妻子的权利,而是看社会资源的分配是否平等,所以造成妇女没有离家能力的原因是社会可供她选择的出路不够。第二,社会性别定型。一位女作家说“女性的天空是低垂的,我想飞,但我总觉得会掉下来”。性别定型作为一种强大社会意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在巩固男权,所以家庭暴力不是夫妻关系的问题,而是妇女孩子没有选择自由。
2、中国农村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近二十年来,虽然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因长期以基础薄弱,至今经济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不少地地区还未摆脱延续几千年的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的面貌,女性的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仍受到许多不利条件的限制,况且,要完全改变过那种村落式的居住环境、乡土社会的生活习惯都绝非易事,而这些因素都是中国的国情,都是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的社会环境。
三、反对家庭暴力的工作方法
1、“妇女为本”反家暴工作方法
“妇女之本”就是根据女性主义分析,认为家庭暴力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消除家庭暴力,就得打破性别角色定型以及男尊女卑观念对个人层面的影响,进而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妇女之本实践的具体目标是:(一)减少和打破性别角色定型带来的不良后果。协助妇女及其家人了解性别定型对两性带来不良后果,鼓励改变,如调整家务与子女教育的分工模式。(二)满足妇女工作为独立个体的需要。传统的工作多针对妇女的照顾者角色设计服务,忽略了妇女应有其个人成长发展甚至政治参与的需要,所以“妇女为本”应提升对个人需要及潜质认知。提供促进参与的协助。(三)协助妇女对妇女问题重新界定。传统工作认为妇女受虐是适应不良、能力不足,“妇女为本实践”要协助妇女理解个人问题的社会成因,减少自责,突显妇女面对的共同处境,促进彼此之间的支持。(四)促进社会结构的转变,除满足妇女个人层面的需要外,工作员应鼓励妇女参与改变社会结构,影响社会权力及资源的分配,促进充分考虑性别因素的政策的,制定及执行,争取为妇女作为个人及照顾者而提供足够的社会服务资源。女性主义与非女性主义妇女工作最主要的分别在于期目标是否朝向清除两性不平等。
2、建立农村社区分工项目的工作方法
针对农村的现状,农村社区分项目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它的成功进行,不仅将从整体上改变中国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局面,制止和预防大多数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的发生,还可以使总项目的规划和目标最终落在实处,并为改变全民观念摸索和积累一些适宜推广的经验。农村社区分项目的具体工作目标是:(1)通过农村社区家庭暴力现状的调查,了解目前农村社区家庭暴力存在的一般状况;(2)在农村社区建立县乡村三级网络,通过网络对全体农民进行反家庭暴力的教育培训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为受害者提供法律上,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3)对发现的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家庭暴力案件及时处理或交司法机关依法惩治,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宣传,教育广大群众;(4)通过与各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和协调配合,营造成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希望通过充分运用以提高妇女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的“妇女为本”的工作方法,加上以提高社会对妇女重视的农村社区分项目的工作方法,农村妇女们将会有更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