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谱新曲——记溆浦县科技示范户、科技致富女能手周友花
作者:溆浦      发布时间:2010-06-23 10:24:44

周友花,1978年7月生,系善溪乡一心村农家妇女,2005年开始从事养鸡业。几年来,她潜心研究大棚养鸡技术,靠大棚养鸡走上了致富道路,年收入1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致富女状元。她不仅自己致了富,还带动了10多户农户走上了养鸡致富路,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1999年她嫁到溆浦善溪乡一心村,与农民胡任其结了婚。婚后丈夫胡任其在自家从事电器维修,自己在自家门面开了间发屋,每年纯收入将近万元,日子过得惬意、轻松。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湖南科技报》上看到养鸡致富的技术消息,忽然萌生了养鸡致富的想法。她所在的农村资源条件优越,有利于从事养殖业,养鸡是一条很好的致富门路。她又对市场进行调查,了解到养鸡市场前景好。于是她把养鸡致富的想法告诉了丈夫,却被丈夫提出的问题难住了。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一旦养不好,就会砸锅。丈夫说她不守本分,自己维修店和理发屋开得好好的,为什么无事找事做,去冒风险。生来就有一股倔脾气的她,认准的事,必须干下去,决心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摸索出一条致富的道路。想干就干,没有资金,她就跑回娘家,四处筹资金1.5万元,又到信用社贷款1万元,在自家责任土上建了一个养鸡棚,购买了3000只鸡苗,试着搞起了肉鸡饲养。那时,她没养过鸡,养鸡技术得现学。为掌握好养鸡技术,她虚心向有经验的养鸡户取经,并成了乡兽医站的常客。在她的精心喂养下,3000只鸡顺利出笼,当年就收获较高的经济效益。

 

诱人的利润和成功的喜悦,使她对养鸡充满了信心。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她在村、支两委的支持帮助下,在村外的空地上建起了养殖场。经过市场调查,她了解到周围肉鸡饲养户少,市场肉鸡行情好。于是她投资6万元,建起了高规模的养殖大棚,饲养了10000多只肉鸡。然而,由于技术管理跟不上,防疫措施不到位,10000只鸡死亡过半,不但没赚到钱,而且连本钱都打上了。

 

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村里的姐妹们和她的亲戚们纷纷劝她趁早下马。可她没有被失败所击倒,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她和丈夫说:“咱们不能这样,要振作起来,痛定思痛,从头再来。”与丈夫含着泪把鸡深埋,对鸡棚进行了杀菌,消毒。为了切实掌握养鸡技术,她到外地养鸡场进行考察学习,对技术和饲料配置,市场行情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为了掌握科学饲养技术和市场信息,她还购买了《家禽养殖使用手册》、《养禽与禽病预防》等书籍,订阅了《湖南科技报》、《农村大众》等报刊。每次她去县城,总要去书店买回来几本养殖方面的书籍和光盘,结合养鸡实践,边学边摸索经验。及时了解养鸡技术、信息和发展趋势。学了就实践,她和丈夫吃住在鸡棚旁边,一边认真观察和掌握鸡的生活习性,一边虚心求教于兽医站的技术人员。冬去春来,她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养殖方法,掌握了鸡的病疫预防,饲养配料等技术,养鸡过程中常见的疾病防治。她对自己的养鸡方法总结成通俗易懂的口诀:“肉鸡饲养效益高,进鸡以前先消毒,肉鸡进圈先饮水,饮水开食在当天,千万把好温度关,大鸡管理须加强,四周防疫法氏囊,囊病四周加强免,防疫程序进行完,夏季管理不能松,预防球虫场兴旺,鸡大康壮抗力强”。第二年,她养的第一茬3000只鸡,45天出栏,每只平均重5斤左右,售出后一算账,净赚1万元。第二茬她养了8000只鸡,又获纯利润2万元。如今她不仅掌握了鸡的饲养及疫病防御技术,而其养鸡规模越来越大,她的养殖场,每年养鸡4批,每批养鸡12000只,年纯收入8万元左右。

 

近几年来,周友花家庭及其本人连续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治安模范户”、“双学双比女能手”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她认为荣誉只是人生轨迹上绚丽的光环,并不是事业成功的圆满句号,她把荣誉作为今后事业的鞭策。作为一个新农村建设者,她感觉到身上的任务更重,脚下的道路更长,她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力所能及地推动“双学双比”活动深入开展,带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激励农村妇女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溆浦、和谐溆浦作出积极贡献。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