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就要细心守护着他。”这是澧县方石坪镇枞杨村8组年过古稀的叶明考、彭世珍两老的真情流露。他们的瘫痪儿子叶正军已在一张本不属于他的特殊病床上整整熬过了18个春夏秋冬……”
飞来横祸
今年37岁的叶正军从小聪明勤快,逗人喜爱。初中毕业后,见家里穷,拿不出学费,任父母怎么劝说,他还是放弃了学业,回家和父母一道耕田种地。
1992年春,临澧县官亭乡胡某在华容县插旗镇承包了一项基建工程,当时缺人手,便将叶正军邀到工地挑砖运瓦、砌墙装模。
谁知,没干上半年,一场灾难悄悄降临到他的面前。
1992年7月9日,叶正军和往常一样,在脚手架上工作。突然,和他在一起的一位民工双脚一跳,叶正军从二楼重重摔到地上,摔得鼻青脸肿,鲜血直流,脚手动弹不得,当场昏迷过去。
在场的民工不敢怠慢,急忙将叶正军送到钱粮湖农场医院。医生检查发现,叶正军胸、腰椎椎体多处压缩性骨折,失血性休克。经医院全力抢救,叶正军脱离了生命危险。半个月后,他被转到石门。医生告诉叶明考,像叶正军这种高位瘫痪者,今生今世不可能站立,就是坐起来也要等到奇迹的出现。可叶明考夫妇没有放弃,他们将儿子转到另一家医院,治疗了3个多月。叶正军的治疗前后花了3万多元,狠心的包工头只给了600元后,就再也不管了。为此,叶明考背上了一身的债,在多年之后才还清。由于后期还要治疗,一家三口至今还住在3间破烂不堪的土砖屋里,想改建,却没有经济实力。
学当医生
将叶正军抬回家后,属于他的天地变成了一张永不分离的病床,每天接触到的就是换药打针,每个月下来,几百上千。这对一个负债累累的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叶明考想出了一个最好的办法:抗生素、胶布、纱布、药棉……找熟人到药材公司搞批发;打针、换药、导尿……他跟着医生学。很快,他便找准了注射部位,掌握了配药和消毒的方法。除儿子发烧请医生外,打针、换药、导尿等都由叶明考一手操作。叶明考知道,连翻身都不能动弹的“半植物人”,最容易生褥疮。他便特地跑到常德,买来一个垫圈,给儿子垫上。彭世珍则每天坚持给儿子洗脸、洗澡、翻身、换床单和被子。洗澡一个人不方便,两老就一个端水,一个洗。洗净擦干后,涂上生疮的药水。炎热的夏天,叶正军大便失禁,屙在床上,浓烈的臭味令人作呕,彭世珍全然不顾,随洗随换。严冬腊月,彭世珍不断用热毛巾为儿子烫手、烫腿,促进其血液循环。叶正军便秘时,叶明考心急如焚,将手指伸进儿子的肛门,硬是将一颗颗坚硬的粪便抠了出来。
为了给儿子补充营养,增加钙质,彭世珍把鸡肉、鸡蛋、排骨熬成汤,配上新鲜蔬菜,送到儿子床上;到亲戚家吃酒,彭不忘带上盒饭,夹上儿子喜欢吃的菜。
18年,对常人来说,是弹指一挥间,可对叶明考夫妇来说,却是那么的艰辛与漫长。6500多个日夜,两老没有在亲友家过一次夜,就是在田间劳作,也要隔2个多小时回去帮儿子翻一次身。2000年7月的一天中午,叶明考在稻田开沟时被毒蛇咬伤,在医院打了一针后,想到儿子要换药,马上赶回。他撑着椅子,一步一步挪到瘫儿床前。老伴彭世珍争着要换,叶明考说:“你没有我内行,换药前还要消毒。”叶正军看着父亲肿胀的右腿,滚烫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爸爸,是我连累了您,今生今世,无法回报。如果有来生,我再孝敬二老!”
18年来,叶明考不仅给儿子当起了治疗医生,还担当起了心理医生。儿子几次想轻生,特别是去年秋天,彭世珍被车撞伤,无人照料;叶明考高烧,粒米未进,叶正军不知所措,想找人买几十粒安眠药一服了之。父亲知道后,强打精神,劝他说:“只要我们在,就少不了你一口。”
父母最了解儿子的心思,也知道病人最怕寂寞。起初弄回家时,由于手头拮据,他花40多元给儿子买来一部收音机。后来,手头稍活了点,他就搬来一台电视机,放在儿子的视平线上,叶正军想看,只要将床头开关一拉就可以了。母亲到亲友家后,总忘不了给儿子带回《湖南日报》、《常德日报》、《常德晚报》等报刊,让他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增强其活下去的信心。
谁来接替
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护理,使叶正军红光满面。儿子良好的精神状态背后是父母的成倍付出。多年来,两老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除了每晚要起床为儿子翻几次身外,还要思考儿子以后的生计。如今,两老一个77岁,一个73岁,加上常年累月超负荷劳作,渐渐感觉体力和精力一天不如一天。两老多种疾病缠身,万一某天,生物钟停止了摆动,这个瘫痪在床的“半植物人”谁来照应?
好在亲友、邻居都在为其分忧解难,见两老农忙季节忙活不过来,便主动下田抢收、抢插;见叶正军长期用药,大家纷纷伸出温暖之手,给叶正军塞上几十、百把元钱。但面对现实,叶正军不得不想,自己虽然心脏以上完好,但双下肢肌肉已经慢慢萎缩,双脚已经变形,生活下去只能加重父母负担。两老已经力不从心,百年之后,又靠何人?(澧县妇联 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