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她走进三个瘫痪病人之家,使一个风雨飘摇的苦难贫穷家庭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是什么超常耐力,让她五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照料毫无血缘关系的瘫痪亲人,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孝老爱亲的篇章?
是什么独特情怀,让她默默守候一个并无感情基础的老人,用最朴素方式回答了人生中看似简单却很深奥的难题?
是传统美德!是人间真爱!是善良孝道!
张雪娥——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以“百善孝为先”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人间真情。
不为世人理解的婚礼
肖定柏是肖家老二,他的父亲、大哥、三弟前后不到半年时间相继瘫痪在床,全家就靠肖定柏一人支撑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肖定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邻居多次介绍女友,当女方父母看到两间约四十平方米的茅草房内躺着三个瘫痪病人,丢下一句话:“我的女再嫁不出,也不会嫁到这里来受苦”。此后再没有人来说媒。
1961年,肖定柏被派往邻村参加修建东风水库大会战,早出晚归。或许是上帝的安排和恩赐,会战中认识了该村的张雪娥,相识两个月,俩人就坠入爱河。面对这样的家庭,张雪娥摒弃世俗偏见,顶住精神压力,毅然嫁入寒门。这年末,在一对红烛闪亮光辉的照耀下,在喜庆的炮竹声中,新郎揭开了新娘的红盖头,新娘莞尔一笑,接受亲友和村民的祝福,他们步入婚姻的殿堂。在夫妻对拜时,他们相视而笑,笑得非常灿烂,他们笑到了最后,笑到了今天。
细心守候见证少有的包容与善良
婚后,张雪娥看到的是徒有四壁的茅草房,听到的是床上三个瘫痪病人的呻吟。如何才能撑起这个家?张雪娥坚定地说:“我来肖家是图丈夫人好、稳定踏实、只要我们夫妻同心协力,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为挣些钱来养家糊口,治好父亲和兄弟的疾病,张雪娥毅然支持丈夫外出务工,她一人默默挑起家庭的重担。让我们来看看张雪娥忙碌的一天:早上五点正,小闹钟会准时喊她起床。在煤油灯或手电筒的光照下,张雪娥为瘫痪在床的公公、大伯、小叔端屎倒尿,递上热水为病人洗漱。张雪娥每次为他们擦身、换衣服,都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有时重病的大伯大小便失禁,张雪娥从不嫌弃异味,每次都是里里外外把大伯身上的脏物擦洗得干干净净。遇上天气晴好,张雪娥一个接一个地背着病人到禾坪,靠坐在竹椅上晒太阳。三个病人虽然瘫痪在床,但身高体重都超出常人,背回三个病人安顿好,张雪娥已累得不想动弹。但是,没有她喘息的机会。
忙完这一早上,集休出工的时间到了。张雪娥带上劳动工具参加集体劳动。收工时,顺便从距家约四里之遥的井水中挑担饮用水回来。利用天黑前这段时间,上山砍柴、去自留地种菜、到离家十里之遥的青叶寺诊所抓药……夜幕降临,一边烧水做饭,一边为病人煎药,三个药罐插上不同的竹禾,以免混淆。自己洗漱上床睡觉,常常已是子时时分。
张雪娥的一天,就像一个忙碌的陀螺,一圈又一圈的转个不停,这一转就是五十年。
1969年,张雪娥孝敬了八年时间的公公去世。在弥留之际,公公拉着张雪娥的手,留下遗言:“……你是一个伟大的女性!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儿媳!……我感谢你……为难你了……我在天堂保佑你……”或许这就是张雪娥辛劳付出得到的回报。
贤孝大爱带来的神奇效果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张雪娥用爱心做曲,用辛劳填词,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真情诗歌。
日子在操劳中一天天过去,真情在岁月中越积越深。只要听人说什么方剂可以治疗瘫痪病,张雪娥就千方百计去找,请来治病的医生似走马灯一样来来去去,方圆百里著名中医都请来看过,中药砂罐烂了二十多个。医药费是一个无底洞,好似一座大山压在张雪娥柔弱的肩上。但她仍是精打细算,自己省吃检用,给大伯、小叔加强营养。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病魔也许是被张雪娥的精诚照料所感动,慢慢地溜走了。奇迹终于出现了。在张雪娥的精心呵护下,小叔的病逐年好转,1968年得以康复,但腰不能完全直立,也不能做重体力劳动。为了使小叔能自食其力,张雪娥多次找村支书、村长,请求给予关照。村委会研究之后,让小叔当了村里民办教师,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为了使残疾的小叔有个自己的家,张雪娥忙里忙外,省出了五百块钱,为弟弟建造了两件土砖房屋,并多次托人说媒,让小叔于1969年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感动和依赖,已经在同甘共苦的岁月里,悄悄成长为牢不可摧的亲情。在照顾病人的同时,张雪娥也把满腔的爱给了这个苦难的家庭。丈夫在外打工,张雪娥独自承担繁重的家务,消除丈夫的后顾之忧。丈夫回来时,她总是变着法儿做可口的饭菜,尽量让丈夫少做家务,夫妻俩非常恩爱。“雪娥,让你受累了,让你受委屈了……”面对体贴的爱人,张雪娥开心一笑。五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不在父母身边。但儿女们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月必须回家一次,看望伯父,孝敬父母。
张雪娥以孝立家、以德治家、以和安家,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博得了尊重,感动了社会,成为了村舍邻里的行为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