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支书
走进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江华同志的故乡—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你会发现这是一座村容整洁、规划合理的村庄。雄伟的村标树立在村口,笔直宽敞的水泥路直达村中心,村务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篮球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各家各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在这里,上至八十岁的老奶奶、下至“呀呀”学语的幼儿,一听到“嚁”的哨子声就知道他们的蒋支书又要召集大家开会商议村内事务了。
蒋社花,女,1956年3月生,高中文化,大石桥乡鹧鸪塘村1组人,现任鹧鸪塘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2009年度被县委政府评为“种粮大户”,实现年纯利润20余万元。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鹧鸪塘村历年都种烟,但面积都在60亩上下,规模发展不起来。但鹧鸪塘村的地理环境和土质都适宜烤烟生长。蒋社花带领村支两委干部大胆创新,决定把鹧鸪塘村烤烟产业做强做大。思想决定行动,她通过了解,采用联产承包的形式,引进涛圩镇刘家村黄费耀等三位种烟技术能手到本村来种烟,她本人也从本村承包田地150多亩种植烤烟。为了让技术能手安心地管理烤烟,她个人垫资4万余元建好三个密集型烤房;烤烟移栽时又垫资2万元给技术能人买肥料、农药、请劳力;烘烤时,垫资1.8万元购烤烟煤20吨······与此同时,她还帮黄费耀等人请劳力,协调各种矛盾。这三位技术能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了,手把手地将烤烟种植、打顶抹荪、烘烤等技术传授给她,她种植的150亩烤烟当年即交售烟叶559担,占全村总担数的46%,仅烤烟收入就达到14万多元。
蒋社花并没有被种植烤烟所带来的收获冲昏头脑,面对采收完烟叶后闲置的土地她又动上了脑筋,时值双抢季节,正好是抢插二季稻的时候,她将承包的土地又全部种上二季稻,当季共收稻谷5万多斤,产值近6万元;二季稻收割完后又抢种窝苣等时令蔬菜,平均每亩卖出了2500元的蔬菜,“烟—稻—菜”的种植模式在她这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鹧鸪塘村老百姓看蒋支书本人种这么多烟、而且将“烟—稻—菜”的种植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都蠢蠢欲动,有条件的纷纷要求种烟。如本村3组村民李双云、李吉全原来全家在外打工,通过蒋支书做思想工作,从资金上扶持他们。他们每户都新建密集型烤房一个,种烟20亩,也都取得了好收成。在她的带动下,鹧鸪塘村从原来的种烟面积60亩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250亩,全村交售爱乡烟901担,产值达70余万元。
旧貌换新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民虽然富裕了,但要彻底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还得从基础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抓起。蒋社花充分利用2007年是江华同志诞辰一百周年这一有利时机,带领村支两委积极配合党委、政府的工作,先后实施了通村公路项目、爱德基金会电灌站项目以及“江华同志故里”牌坊、江老墓地绿化、故居修缮、村容美化、村级休闲广场和村及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彻底解决了该村行路难、人畜饮水困难和稻田排灌、村容村貌等问题。
为了使村民的面貌得到根本改善,她将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列入村内大事来抓紧抓实,一是每年要开展至少四次卫生评比,将各户卫生评比结果通报全村,促进了村容整治美化;二是每年要组织两次规模较大的全民卫生运动,清扫全村主道和巷道,使村容进一步亮化;三是拆除了54座废旧杂、茅房和烤烟房,涉迁48户农户,修建成了村休闲广场;四是聘请了一村民为村卫生保洁员,做好平常卫生清扫,确保了该村日常卫生维护。
蒋社花一直坚持“阳光村务”的方针,村内大小事务均做到召集群众开会商议的民主管理方式,也正因为如此,她自1984年开始担任村妇女主任、1993年担任村支书至今,在村委会换届中一直是高票当选。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蒋社花这只“脱贫致富的领头雁”的带领下,鹧鸪塘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