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姑婆山脚下,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衣着朴实,穿梭于田间地头,奔走在各家各户,忙碌不停的身影,她就是涛圩镇旦久村的村主任奉小荣。
奉小荣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丈夫是个残疾退伍军人,在上游完小任教,全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这个柔弱女子的肩上。从小就吃尽苦头的她养成了她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韧劲,凭着不懈的努力,家境也逐渐好转,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并先后在村里担任了村计生专干、秘书、主任。在她上任后,旦久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乡风文明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她的引领下正稳步推进!
孩子成长的贴心人
2008年6月,著名赏识教育家欧阳维建积极倡导,在具有浓厚瑶文化的旦久村举办 “夏令营”活动,让富家子弟到农村体验生活。全营60多个学生,都分散到有年龄相仿学生的家中食宿,让他们结成对子,互相关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尽快适应环境,提高学习效果。他们中有男同学,也有女同学,并且年龄相差很大,这对于没有任何接待经验的村民来说,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奉小荣就一家一户去做农户的思想工作,并将注意事项一一作了交待,把学生的食宿安顿好。有两个女生,因条件差住不习惯,死活不愿住在农户家,奉小荣干脆把她们安顿到自己家里,而她自己却跑到邻居家去借宿。因为正是农忙季节,有些农户不能准时回来给她们做饭,学生没地方吃饭,她也干脆让学生到自己家里撘餐,孩子们都亲切的叫她“干妈”。为期一个月的“夏令营”活动结束了,孩子们也渐渐长大了,先前那种娇生惯养的坏习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文明礼貌,自食其力。在离别的那天,孩子们都依偎在她的身旁,流着眼泪,诉说着一个月来的酸甜苦辣,久久不愿离去。
矛盾调解的知心人
奉小荣是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乡亲们对她知根知底,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去找她,奉小荣也毫不推辞,非常乐意的去帮助他们。乡亲们长期生活在一起,有时也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在修村道时,奉继照的围墙正好在路边,使道路无法达到足够的宽度,为此,奉继照与奉贻涛发生口角。奉小荣知情后,立即赶到现场,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奉继照主动承认了错误,并将围墙予以拆除,圆满地化解了矛盾纠纷。像这样的事,在旦久村数不胜数,奉小荣也是本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调纠原则,圆满处理邻里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旦久村都是民风古朴,村风良好瑶族村寨。
公益事业的热心人
2002年,奉小荣当选为村主任后,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她始终恪守“人民选我当主任,我当主任为人民”的诺言,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发挥村主任的作用。2008年4月到2009年初,涛圩镇实施“村村通”工程,镇主干道“马汉”路(马头寺——汉冲村)进行村道硬化,为了确保道路质量,理事会成员每天都轮流到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农忙季节,村民们都忙于“双抢”,无人监工,奉小荣就丢下手头的活儿,主动承担起现场监工的活儿,而自家田里的稻子却请人帮忙来收割。由于现场施工监督到位,在省、市通村公路验收时,“马汉”路的质量远比其他村的路好。
项目建设的急心人
旦久村小是一栋60年代修建的土胚户,每到下雨的时候,外面在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孩子们根本没法上课。奉小荣看到村里的孩子在破烂不堪的教室里上课,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为了让孩子们能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奉小荣就跟支书奉生幕到县里持贫办、教育局汇报情况,争取项目资金。通过努力,获得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然后采取“村里集一点,镇里补一点,上级拨一点”的方式,共筹集到资金15.7万元。2008年9月份,一座占地132平方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孩子们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为了让全村的人都能喝上安全、干净的自来水,奉小荣牵头到县扶贫办争取项目资金14万元,自筹资金8万余元,还带头投工投劳,修建水塔,铺设管道。2009年9月,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完工,全村178户,858人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旦久村坐落在美丽的姑婆山脚下,山多,田少,要发展经济,只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做好山水文章,发展种养殖业。2006年底,她率先在涛圩牛牯岭开发区承包了200多亩山场,开办大型养猪场,进行“猪-沼-果”立体养殖。通过几年的努力,她的农场已初具规模,年出栏牲猪500多头,200多亩的脐橙也已经挂果。如今,自己富了,但她从没有忘记自己是个村主任,她要做一个引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把自己的致富经毫无保留地告诉群众,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让群众共同致富。周边群众在她的带动下,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发展水果种植15户,牲猪养殖26户,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一个平凡的农家妇女,不为名,不图利,时刻以群众利益为先,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村主任的深刻内涵,展示了当代村主任的迷人风采,她就是涛圩镇旦久村委会主任——奉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