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兰,现在苏仙区林业局工作。丈夫李时春,现任苏仙电力有限公司白露塘中心供电所外线班长兼技术骨干、助理工程师。自1993年结婚,他俩携手走过了十七个春秋。其实,他们都是很普通的人,他们的家也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他们认为,要做一对好夫妻,除了相互之间对家庭的呵护,最主要的是要过好“三关”——“支持关”、“理解关”和“孝敬关”。
年复一年,他们一直要求自己过好“支持关”,让家成为夫妻共同前进的“加油站”
1993年,他们结婚时,丈夫还是桥口农校的民办教师,都出生在农村,而且都是家里的老大,因双方家庭困难,是靠借了3000元的债结的婚。尽管结婚后,一直很困难,但无论怎样的困难,他们总是竭尽全力支持对方的工作,并双双齐头并进。2002年,丈夫李时春调到区电力公司工作。这之前,他在栖风渡畜牧水产站工作,取得的是畜牧水产中专文凭。尽管通过三年函授系统学习机电专业知识的费用较高,但冯小兰仍一如既往地支持丈夫参加学习,还常常利用节假日,替他购置专业书籍。而三年间,为了筹集每学期的学费,她常常是给孩子和丈夫做一点好吃的,自己偷偷吃咸菜。2005年,丈夫李时春取得机电专业的大专文凭后,因业务精湛,工作踏实,担任了白露塘中心供电所外线班长,承担周边四个乡镇的外线技术业务工作。外线作业是电力行业中最危险、最辛苦的工作,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高温酷暑,时常要起早摸黑上路,常常需要晚上外出巡线。她总是全力支持他的工作。每次他外出巡线,参加电力抢修,她不但细心叮瞩,还会一直等他巡完回家,赶紧为他热好饭菜。2008年冰灾期间,丈夫连续一个多月奋战在抗冰保电第一线,甚至大年三十晚上,冯小兰做好了团圆年饭,可他整夜奋战在工地上没有回家,她仍毫无怨言,安顿好公公、婆婆和儿子吃团圆饭。然后,她又照例打电话让他安心抢修,不让他分一点心。这些年来,尽管工作很忙,但他也一直支持她的工作。2005年,冯小兰从乡镇调入区林业局,从事办公室工作。为了让她尽快熟悉电脑操作技能,丈夫经常挤出时间,教她操作电脑,发送电子信息文档等,使她很快适应了日常工作。这些年来,他们相互支持,让家成了他俩共同前进的“加油站”。
年复一年,他们一直要求自己过好“理解关”,让家成为夫妻温馨的“港湾”
这些年来,夫妻双方平时工作都很忙。因此,他们之间也会发生一些矛盾。但他们总是要求自己一定要过好“理解关”,让双方都能安心工作。
自结婚后,妻子主动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事。年复一年,她已养成了中午不休息的习惯,每天中午赶着料理家务。而丈夫只要在家里,对妻子也很体贴,也会主动做一些家务事,抢着炒菜做饭,还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凭心而论,教育子女是夫妻双方的责任。然而儿子出生后,丈夫虽疼爱儿子,却很少顾及儿子的衣食住行。对此,妻子不但对丈夫给予充分“理解”,还从儿子记事起,便要他“理解”爸爸,做一个爱劳动、有责任心的好孩子。儿子也很懂事,七八岁便学会了自己做饭。有一次回家,她看到儿子垫着凳子在做饭,心里虽然酸酸的,但马上鼓励儿子。丈夫平时虽然很忙,但他总是主动过问儿子的学习,碰到儿子不懂的地方,他会耐心给儿子辅导功课。
我们夫妻经常从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教育儿子,让儿子从小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如今,儿子已14岁了,不但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而且还挺有爱心。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儿子和我们大人一样,积极捐出自己攒下的300元零用钱。
这些年来,我们双方互相理解,因而家成了我们温馨的“港湾”。
年复一年,他们一直要求自己过好“孝敬关”,让家成为 “爱心驿站”
俗话说:婆媳关系是夫妻关系的“报警器”。而婆婆和媳妇搞不好关系的现象几乎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他们结婚不久,因婆婆病重,媳妇便把婆婆接到家,尽心尽力为婆婆治病。1994年,为了给婆婆筹集治疗费用,她变卖家里值钱的东西,还欠下了10000多元的债。这期间,甚至医院的专家断言说婆婆的病“已经没有什么治疗的价值了”,她仍不放弃。后来,她又遍访农村的民间医生,采用中草药替婆婆治病。就这样,婆婆和他们一起居住了八九年,后来病也渐渐好了。如今,婆婆已年近七十,仍很健康。、而他也主动关心爱护岳父岳母。她母亲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干不得农活,弟弟又在外地当兵,父亲一个人干农活忙不过来,他每年双抢季节总会赶到她家,抢着干插田、割谷等农活。
这些年来,尽管他们经济并不宽裕,但还是会经常回家去看望老人。逢年过节,他们总会给双方的父母及弟妹添置新衣服。他们总是要求自己要关爱家人,这样双方都会开开心心的。然而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曾有好几年未给自己添置过一件新衣服。自结婚后,一直舍不得买衣服,总是扯布,找乡下的裁缝做衣服,这样便宜好多。至今,她还是习惯找裁缝做衣服。
这些年来,他们夫妻正是一直要求自己过好“三关”——“ 支持关”、“理解关”和“孝敬关”,不但做到了夫妻相敬如宾,家庭和睦,而且比翼双飞,双双工作表现突出,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