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县花垣镇柑子园社区中山堂地段,有一户十口之家的大家庭,四代同堂,同吃一锅饭,同居一栋房。虽人口众多,结构多元,居住拥挤,然却能和睦相处,共享天伦之乐,街坊邻里及单位同事无不对之说好。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该家庭之所以能和睦融洽,与“孝”字密不可分。1991年,男主人石昌生调入县环保局工作,2001年,他们家在城里买了一栋近200平米的房子,居住条件有所改善。这时,妻子乐礼召主动提出将在农村生活的公公婆婆接到城里来居住。妻子的善解人意让丈夫倍感欣慰。
老人来后,夫妻俩在生活上尽可能让老人吃的好一些。老人牙齿不好,就把饭煮的稀一点,经常为他们买些合适的水果。由于家中人口多,经济条件有限,有时只能给老人开点“小灶”,搞些“特殊化”。对此,儿媳及儿子都很理解。老人家行动不便,行走困难,每次上厕所都是家人挟着,一点也不能掉以轻心。
对老人而言,他们不仅需要晚辈在物质生活上对其照顾,心理上更需要得到晚辈的安慰。为了不让老人感到孤独,工作之余,夫妻俩尽量抽时间在家陪伴父母,和他们讲一些乡下的人和事,和他们回忆一些往事,还教孙子和他们对话。在夫妻俩的影响下家里其他人对两位老人都很孝敬,给老人盛饭、夹菜、洗衣、倒水,那是常事,两个进门不久的儿媳,照顾老人同样尽心尽力,难能可贵。如今,两位老人享有94岁高龄,性格开朗,记忆力非凡,还能去街上走走,去邻居家串门。
在大家庭中,婆媳关系和妯娌关系是比较难相处的,尤其是乐礼召家四代同堂,有乐礼召与婆婆及两个儿媳这三对婆媳,她们生于不同年代,文化层次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存在明显的代沟,处理好这些关系,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妻子乐礼召具有儿媳和婆婆的双重身份,承前接后,是三对关系中的关键人物。她虽基本不识字,但因其通情达理,待人宽厚,各种关系处理得很好,为丈夫及两个儿子免除了本要面对的烦恼,更为家庭营造了融洽的氛围。
2005年,乐礼召长子结婚,儿媳进门。丈夫家这边连续几代没有女孩,所以对女孩自然多一份疼爱。儿媳进门后,她像对自己女儿一样对儿媳。当儿媳小两口之间闹点小矛盾时,他对儿子不护短,对儿媳的错误也诚心指出,儿媳觉得婆婆是真心对待自己。婆媳间平时有说有笑,几年来没有红过一次脸,没有出过一次嘴。
2008年,随着次子的结婚,又一个儿媳进门,家中又多了一对婆媳,还多了一对妯娌。与对待大儿媳一样,乐礼召一样真心对待二儿媳。乐礼召懂得,两媳妇关系如何,除她两人的自身因素外,还与当婆婆的有很直接的关系。要想妯娌间、兄弟间关系良好,作为婆婆,手板手心都是肉,对两个儿媳不偏不倚,良心上一样对待,行动上尽可能一碗水端平,所以乐礼召十分注意这个问题。长子结婚时,由于当时的物价因素及家中的经济情况,所花费用不及次子结婚多。乐礼召担心长子长媳有想法,将情况给他们说明。而长子长媳也认为自己已成了家,为弟弟完婚是家中压倒一切的大事,要举全家之力为其操办,所以都很理解和支持。在其他一些问题上她也十分注意处理,譬如两个儿媳娘家来客,都一样标准热情接待,无论那个儿媳走娘家,都一样用打电话的方式关注她们出行情况。虽是一个不起眼的电话询问,却能起到温暖人心的作用。由于对两个儿媳一样,所以婆媳关系,妯娌关系都很好。二儿媳时常去幼儿园接送侄儿,带他大小便。洗漱的日常用品,俩媳妇谁快谁买,放在卫生间共用。虽是些花不了多少钱的小事,但体现了关系的融洽。妯娌俩还相互到对方娘家走亲,如果公婆家里乡下有什么红白喜事,她俩都结伴同去,很象一对同胞姐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层的社会组成单位,共创和谐社会,需从每个家庭做起。家之不和,何来国安?家庭幸福与否,平安+健康+和睦=家庭幸福。乐礼召这个大家庭,用自己的言行,从全新的角度对家庭幸福这概念作出自己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