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对我好,我会加倍的回报。”这是许多人心中的处世标准,看上去似乎有理。但如果人人都做被动方,那谁去主动示好呢?
对于这一点,朱先生很自豪地推荐自己的老婆——李娟。结婚12年,朱先生坦言,李娟在朱家深得人心, “地位”甚至超过了身为满崽的自己。李娟说: “对老人好,就是对自己好,老人幸福了,做儿女的,才会生活得安心、开心。”
没婆婆还找个婆婆
李娟与丈夫都是岳阳平江人,2006年迁往我市。自己还没过门,却先帮准公公张罗起婚姻大事来,在当地,这是一桩美谈,但也曾经饱受非议——没婆婆还找个婆婆,真傻!
“公公35岁就丧偶,独自拉扯大3个孩子,现在子女成家了,公公却成了空巢老人。”第一次去见未来公公的场面,李娟还历历在目。 “那是梅雨季节,只有公公独自在家。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雨,屋里柜子、茶叶都起了霉,厨房里冷锅冷灶的,哪里像个温暖的家?!”
一阵酸楚涌上李娟心头。那天晚上,她请求他们父子俩休息,自己则下厨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饭。
“帮咱爸找个伴吧!”没多久,李娟就向未婚夫朱先生提出了这个想法,对此,朱先生姐弟也曾经犹豫再三,毕竟在那个小城市这样的先例少之又少、以后可能遇到的麻烦也显而易见。
李娟很快表明了态度, “几个子女、媳妇都有工作,就算婆婆以后需要招呼、负担,应该也不成问题,公公晚年过上开心日子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公婆都说:“什么好东西,媳妇都先给我们”
现在,公婆结婚已经十余年了, “铁汉”脾气的公公变得越来越柔情、起初还不习惯的婆婆也越来越安心。
“当年相亲时,看到他家子女、媳妇都忙前忙后积极张罗,觉得这一家子特别好相处。”婆婆说。
半路夫妻的尴尬,公婆也曾遇到,结婚头两年,她常感委屈。 “我在家病得直哼,他却在外玩牌”、 “我想买个洗衣机,他却非要买冰箱”……
其实,公公心里想放让,却又不会表达,只好找儿媳妇帮忙, “你婆婆这两天闹情绪,去劝劝吧。”
这时,李娟成了家里的润滑剂。一边宽婆婆的心、一边暗示公公要会疼人;婆婆想要洗衣机,她二话没说拿出3个月工资买了一台,自家刚买的冰箱也赶紧送到了公婆家。为什么这样舍得?她觉得 “其实这没什么,让老人开心是最重要的。”
2006年,她跟随丈夫来株洲上班,老家的人和事却时时记挂在心上。虽然交通挺麻烦,汽车要转3、4趟,但每月回家是雷打不动的。
业余时间,李娟喜欢 “淘宝”, “她看老人用品比看自己东西的时间多得多。”丈夫对妻子充满感激。
婆婆说,李娟每次回家,都像搬家似的, “别人家的媳妇子女,都是自家有了后多余的、淘汰的,才搬回婆家,但李娟不是这样。小到毛衣、鞋子,大到电视冰箱,都是拣好的买给我们。”
“公公现在会带婆婆到镇上吃饭、做按摩,婆婆那边的子女现在都管公公叫 ‘爸’了……”在李娟心里,一家人和和美美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