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一天谁都行,艰苦奋斗一生就不是谁都能行了!在这里,我们讲述一个人的故事,他,情愿———
永兴县原毛巾厂下岗工人陈靖环帮助过的特困老人上百名,照顾和赡养孤寡老人十余位,而他,一家人近20年来未曾买过一件衣服,一个月难得买一次肉吃……
“别人认为我是‘傻子’,而我却认为自己是个高尚的‘真孝子’”。
陈靖环1953年11月出生于永兴县塘门口镇,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是乡卫生院的医生,一辈子救死扶伤,非常同情贫苦劳动人民,曾经抚养过6个孤儿。受爷爷的影响,陈靖环的父亲很喜欢做好事,陈靖环也从小就心地善良,把做好事当作一门最大的乐趣。
1969年,陈靖环作为知青下放到塘门口镇塘门口村。在农村,陈靖环看到许多孤寡五保老人衣食不保,生活非常艰难,于是,他经常利用收工时间帮助这些老人干体力活。10年间,陈靖环每天中午收工的路上就帮老人砍捆柴,傍晚还要挤出时间给附近10多户老人挑水,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才回家。
1975年11月,陈靖环开始正式照顾和赡养塘门口村正街组的曾圣松和罗春富夫妇。这两位老人有一个女儿,已外嫁他乡。陈靖环天天帮老人挑水、砍柴、种菜等,直到1979年10月两位老人被女儿接走为止。
1977年3月,陈靖环开始了对五保老人曹秀鸾的照顾。1978年冬,曹秀鸾仅有的两间房子被大雪压垮,之后,陈靖环每天抽时间帮老人拆旧房子,并慢慢地为老人积攒重建房子的材料。1979年冬季来临之前,陈靖环终于帮老人把房子又建了起来。
除了天天帮老人干活,陈靖环还把自己挣的钱和爷爷留下来的400多元遗产全部分给了被他照顾、赡养过的老人。他被村民誉为“雷锋”。
从1975年到1999年的23年间,被陈靖环照顾和赡养的老人主要有12位,其中有3位老人的后事也是陈靖环料理的。他把这自誉为“买母成孝”。“别人认为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傻子’,而我却认为自己是个思想品德极为高尚的‘真孝子’。”陈靖环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
人,要是奉献出来的是真情,那么,他是无需任何回报的。
陈靖环从1983年5月开始照顾和赡养永兴县城关镇水南村新屋组的朱乙梅老人。1988年8月,老人生病,陈靖环把老人送到医院治疗。为了照顾好老人,陈靖环特意出10元一天的工资请来一名妇女护理她。住院23天后,医生认为老人的病已经无法治好,劝陈靖环把老人接回去。之后,陈靖环每天下班后就给老人送去饭菜,给她倒屎倒尿,换洗衣被,直到1989年5月中旬老人去世。朱乙梅老人生病期间找人作证,要把自己的两间旧房送给陈靖环,但被陈靖环回绝了。
“人,要是奉献出来的是真情,那么,他是无需任何回报的。”陈靖环写道。
陈靖环自己并不富裕,可他却把节余下来的一点钱都用来帮助有困难的人了。每次厂里组织捐款,他都踊跃带头。从1991年到1998年期间,陈靖环陆续向灾区、福利基金会、教育基金会等处捐款40多次,共捐款11000余元。2008年,陈靖环把自家8个月的低保金共2400元全部捐给汶川灾区。
陈靖环从1982年开始到2002年买断下岗,在毛巾厂工作21年间,他不仅没有因为照顾五保老人而影响工作,相反,他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还经常义务加班,每天义务帮厂里搞卫生,每个周末都要把厂里全部清扫干净。他一共获得县级以上各种荣誉32次,其中1983年被评为全省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998年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公民。
“不管别人怎么议论我,我都情愿做一辈子‘傻子’事”。
陈靖环一家至今还挤在厂里一栋旧房子的顶楼。11月4日,记者爬了7层楼,走进陈靖环的家。这是一套只有一厅一室的老式房子,家里的陈设极其简陋,唯一的一台家用电器——彩电也已经在几个月前坏了。
陈靖环的妻子邓满秀一直没有工作,靠种菜养鸡来弥补家用。2001年,厂里通过摸底给一批困难职工办理了低保手续,陈靖环被列入其中。陈靖环2002年买断后在永兴城建公司当保卫,月工资700元。由于陈靖环把钱都捐助出去了,家里没有一点余款,全家人一直非常节俭地过日子。
陈靖环说,他一家人近20年来都未买过一件衣服,穿的衣服都是别人送的或自己在外面捡来的;一个月难得买一次肉,吃的都是自己种的小菜,炒菜时油都放得很少。女儿陈欢正在井冈山大学读大一,她也非常懂事和节约,从小到大,除了校服和15岁时其干妈帮她买过一件新衣服外,没有穿过其他新衣服;她读大学每月生活费才300余元。采访中,陈靖环拿出烟来抽,记者看到他抽的烟还是过去农村老人抽的那种自己卷的“喇叭筒”。
尽管下岗后,陈靖环的收入很少,但他依然坚持做好事。2008年8月的一天,陈靖环坐公汽去永兴县太和乡,车上一位老人因无钱支付8元的车费面临着被赶下车,陈靖环连忙掏钱帮老人买了票。
“不管别人怎样议论我,我都情愿做一辈子‘傻子’事。只要自己无愧于人,就让别人去议论吧。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都是聪明人,没有‘傻子’,那又是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呢?”陈靖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