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带着才几个月大的女儿改嫁到贫寒胡家时,时年27岁的张爱兰就发誓要当好两个懵懂男孩的后妈、公公婆婆的孝顺媳妇和年高祖母的好孙媳。
19年里,尽管丈夫中途撒手离世,张爱兰始终凭着自己的坚毅与大爱,践行着当初的誓言,并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领引着这个多舛农家走上致富路。
为9口之家,再嫁媳妇披星戴月
1990年,初婚失败的张爱兰,再婚嫁给大自己9岁的攸县菜花坪镇谭桥村的胡观生。胡观生上有年逾古稀的父母和年近九旬的祖母,下有两个才上小学的儿子,前妻病故,家里欠下近两万元债。婚后,张爱兰与胡观生再育一女,家中人口多达9人,其中有3老4幼。胡观生靠做泥水匠赚钱努力撑着这个家。看着这个穷得只剩下人的 “四世同堂”之家,张爱兰咬咬牙,把才断乳的女儿寄放到娘家,埋头当起了菜农。
“种菜比种水稻要辛苦10倍!”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张爱兰直摇头。“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摘菜,天麻麻亮就挑进城卖,近中午才回家,下午又要锄地、下种、打药、施肥、收菜,经常忙到晚上10点钟才收工。”农闲时节,张爱兰种菜之余就去建筑工地打零工:挑砖、拌沙浆。她把长发剪掉,“方便戴草帽”;衣服也只买灰色的,容易洗。
孝顺儿媳,孝顺孙媳
尽管如此辛劳,家里仍然异常拮据。“穷人家最怕孩子开学,我们家最多的时候4个孩子同时上学啊!借学费借到我直想哭。3位老人,没办法让他们过好日子,但基本的生活和照料少不了。”张爱兰回忆。
看着儿媳嫁进门才几年就黑瘦憔悴,婆婆韩仔伏痛在心里。她尽量帮着做点家务,并祈求自己身体好,让晚辈少操些心。可是“偏偏有不争气的时候”,有一次,她不慎摔断手骨,张爱兰床前塌后忙活了好一阵子,擦身、喂饭、喂药、协助解大小便,“比亲生的还亲”。丈夫的祖母多年失明,起居不便,照料她的重任也成了张爱兰每日的“必修课”。
丧夫10年,大写之“孝”
1999年,44岁的胡观生突然发病,经医院诊断为肺癌晚期,不久后不治离世。张爱兰借钱葬夫之后,强忍悲痛,以羸弱之躯强挑起养家的重担。为了多赚点钱,她早上将蔬菜批发出卖,上午又挑了蔬菜零售。可是一年辛苦下来,家中旧债未还,又添新账。 疲惫不堪的张爱兰茫然了。次年正月,在好心人劝说下,她准备外出打工。“票都买好了,走到桥上,看到岸边有自己和丈夫亲手建起的房子,想起房子里有3老4幼,突然心如刀绞。我流着眼泪,转身一口气跑回家。”家中,祖母、婆婆和坐在地上的4个儿女哭成一团。婆婆哭着说:“我生怕这样的好媳妇出了门,就会成人家的了。”看着眼前这一幕,张爱兰把行李一扔,哭着安慰两位老人:“是我不好,我不走了。从今往后,哪怕是讨米,我也一定为你们养老送终。两个儿子,我也一定把他们养大,供他们读书,帮他们成家立业。”
苦尽甘来,孝道相传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2001年起,张爱兰借钱做起了小本生意。几经磨难,从路边搭棚摆摊,到开副食店、小超市,胡家开始走上致富之路。公公辞世后,张爱兰最牵挂的就是婆婆与祖母了。终于有了些钱,她把家里重新装修了一下,添置了一些家具,让老人住得更舒心。
张爱兰觉得最亏欠的还是娘家父母。生母已经去世,“她生了我这样的女儿,操尽了心,没享到我的福,太划不来了”。生父已瘫痪在床3年,张爱兰每过几天就回娘家一次,为父亲擦身换衣。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张爱兰的4名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家里已经开了两家小型超市,除了正上大学的大女儿,其他3人都成了超市的“员工和股东”,大家同甘共苦,和谐相处。
“妈妈为我们吃过太多的苦,我们一定会好好报答她!”30岁的大儿子胡建勇诚挚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