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岁开始学唱嘉禾伴嫁歌,如今已是69岁的她仍然歌声不断,她唱的伴嫁歌,能让男人潸然落泪。2008年12月,省文化厅公布了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其中就有她的名字——李桃英。
3岁唱伴嫁歌,8岁当伴嫁女
“鸡婆崽,鸭婆梭,三岁女娃会唱歌,不是爷娘教会的,自己肚里意思多。”李桃英老人说,就像嘉禾伴嫁歌里唱的那样,她也是在3岁时就开始学唱嘉禾伴嫁歌了。
1941年,李桃英出生于现在的嘉禾县城西街。旧时的嘉禾城乡,沿袭了千百年的伴嫁歌非常盛行,对于女子而言,不会唱伴嫁歌,那会被认为是“蠢婆”,为全社会所看不起的。“从我3岁起,奶奶和妈妈就开始教我唱伴嫁歌,可以说,在嘉禾,每一个女孩都是唱伴嫁歌长大的。”李桃英说。因为伴嫁歌唱得好,人又长得漂亮,李桃英从小就在当地小有名气,8岁开始,就被选为当地伴嫁歌堂的送亲女。附近每有女子出嫁,都会邀请李桃英送亲,按照特殊的仪式,由送亲女首先为出嫁女子试坐花轿,寓意女子出嫁后,也能生出聪明伶俐的孩子。
1956年,“破四旧”运动开始,嘉禾伴嫁歌及其整套习俗被说成是封建迷信,碍于政治运动,嘉禾城乡几乎都无人敢公开大张旗鼓唱伴嫁歌,伴嫁的花轿等器具也多被毁坏,李桃英也结束了课余做送亲女的生涯。然而,在私下,李桃英依然经常哼唱伴嫁歌。
为爱情放弃去军区文工团工作
1957年,初中毕业的李桃英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再上学。父母亲为了让身为长女的李桃英早日为家里带来经济收入,以便供养手下的4个弟妹,在她16岁的时候,便将李桃英许配给了在食品站当统计员的小伙子、也就是她后来相濡以沫一辈子的丈夫李盛杰。“当时他的工资每月24元,除了自己留9元伙食费外,其余的全给我的父母亲。”回忆起数十年前的往事,李桃英笑着说。
1958年,社会上又开始注重群众文艺,每个公社都要成立文工团,鉴于李桃英能歌善舞的名气,她被所在的珠泉人民公社任命为公社文工团团长,团里一共有23名演员,其时,李桃英才17岁。在文工团,李桃英充分发挥了唱伴嫁歌的特长,按照政治需要,编剧目,写歌词,活跃在城乡。这一年,李桃英自编自演自导的剧目《练兵忙》获当时郴县军分区优秀节目奖桃英主和优秀演员奖。之后,这个剧目有被选送湖南省军区参加文艺汇演,并再次获优秀演员奖。李桃英的不俗表现引起了中南军区文工团的关注,中南军区文工团考察后决定招李桃英入伍,并填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愿入伍表》,县武装部也已盖章同意。就在入伍前夕,李桃英向县武装部领导提出,如果要自己入伍,就得将未婚夫也一起招到军区文工团去。当听说部队文工团只能招自己一个人,考虑到不能辜负未婚夫,李桃英毅然放弃了这个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