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石盖塘镇小溪村位于郴州市南面,辖14个村民小组人口1699人。村支书匡文英率领班子成员发展集体经济,兴办公益事业。更是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群众一道走致富之路。
致富路上领头雁
2002年底,区里要在城郊建一个香葱种植基地,匡文英听到这一消息后兴奋异常。小溪有历年种植香葱的习惯,土壤和气候条件很适合香葱的生长。匡文英当天就大着胆子找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硬是把这个项目“抢”了回去。“有了好项目,还要好的科学管理和销路才行”,精明的匡文英考虑问题很是周全。为此,他们专程找到区蔬菜局领导要求对村民进行全程跟踪技术培训,还要支派出技术员对示范基地进行全程跟踪技术服务指导,有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小溪香葱迅速就在郴州打开了市场,示范基地当年就获得了丰收。这年,全村就此一项,人均增加收入318元。
为进一步拓展市场,匡文英亲自到郴州几个大菜市场进行市场考察,找菜贩,找市场管理员,调查了解市场畅销、货源紧缺的蔬菜品种,经过连续几天的考察分析,匡文英把目标投向了销路不错,而且货源紧缺的红菜苔。说干就干,匡文英找到区蔬菜局领导“取经”,选定了一种适应性能强、抗病性好、产量高、产品质量优的红菜苔品种,当年10月,全村试种了200多亩,通过科学管理,精耕细作,试种非常成功。
找准了村里的发展之路后,村民干事的劲头越来越足, 2003年本村及周边村村民按自报的香葱、红菜苔种植面积就达2000多亩。“我们种植香葱和红菜苔的面积那么大,加上郴州附近菜农种植的面积预计可达上万亩,而郴州的城市就是那么大,人口就是那么多,销售不出去怎么办?”,匡文英看问题很长远。经过专业人士指点,匡文英想到了“协会+网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即一方面组织村里有文化、懂管理的妇女组成“小溪蔬菜协会”,自己则当上了“小溪蔬菜协会”的董事长,负责全村香葱、红菜苔的种植计划,技术管理;另一方面将“小溪香葱”和“小溪红菜苔”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打造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利用互联网发布销售信息,进行网络销售。就这样,2003年冬在红菜苔还没有采摘时,就收到了“小溪香葱”和“小溪红菜苔”60吨的网上订单。从此,“小溪香葱”和“小溪红菜苔”真正属于小溪村的品牌蔬菜。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村民的种植积极性也日渐高涨,当年“小溪香葱”的种植面积达1350亩,总产量达2850吨,产值达248万元。“小溪红菜苔”种植面积310亩,总产量达680吨,产值达80万元。通过网上销售“小溪香葱”650吨“小溪红菜苔”240吨,主要销往广东、深圳、香港、澳门等地的产品订单络绎不绝,本地销售量也是越来越大。紧接着,匡文英又多方筹资近100万元,组织村民修建了一条3公里长的机耕道,一条6公里长的标准排灌渠,使无公害蔬菜基地实现了旱涝丰产。仅香葱一项,全村人均增收2000多元。
借助蔬菜的发展优势,匡文英把目光又瞄到了养殖业上,大力鼓励和扶持村民发展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养鸭。如今全村涌现了一大批养殖业专业户,铺上组村民段友来出笼肉鸭2.5万多羽,创收3万多元,上小溪村村民田建祥饲养6头母猪,一年出栏小猪120多头,年收入达2万元。全村鸡、鸭年出笼在36840多万羽,牲猪出栏在1620多头,出栏羊800多只,全村养殖业收入达90余万元。同时匡文英借国家扶持推广沼气建设的好机会,以区能源办请来技术员,指导每家每户沼气池建设,利用畜粪便作为沼气的原料,沼气池中的废渣废水又是很好的无公害肥料,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蔬菜产品质量,实现了“猪—沼—菜”一条龙发展。
要想把小溪村的蔬菜品牌做大做强,靠传统的耕种和销售方式是发挥不出更高效益的,必须要有较好的信息、交通、通讯和水利条件。为此,村委会专门购买了电脑,开通了宽带网,利用网络定期了解和发布产品供销信息,同远在深圳、广州的客商建立了蔬菜供销关系。接着,又投资了90多万元为村民新修了2.8公里的机耕道,新修了7.2公里的灌溉水利,这样不仅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蔬菜产量。为帮助村民解决农产品进城交通不便的问题,匡文英又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多次找到市、区领导反映情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争取了上级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允许卖菜的农用车可以在凌晨进城,早晨7点以前离城,这一决定又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种菜的积极性。
为了发展村里的集体经济,吸引外商来村投资兴业,匡文英带领支村两委一班人走出小溪,宣传推介小溪,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引来资金800多万元,开办了6家锡矿,建起了一个面积20亩的桔子园,一个3000亩的林场,全村工业年产值达340万元。
在匡文英担任村支书以来,小溪村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200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村级经济达到18万元,比2000年翻了三番。2008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106元,村级经济达到208万元,比2003年翻了11.6倍。
为民办事贴心人
上任后,匡文英首先想到的就是深入群众,接近群众,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位农村妇女,干的是农村工作,对象是农民群众,没有理由不深入群众呀!”,他们冒着寒风细雨,和村干部们一起,走访老干部老党员,走访全村每家每户,耐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工作中他们大力营造民主开明的氛围,规定凡是重要事项一律通过集体研究决定。他们积极推行“阳光村务”,将村里的大小事务和每一笔收支都全部对外公开。而且,为了方便村民办事,他们将村干部的职责、联系电话和联系点印制成“干群连心卡”,挨家挨户送到村民手中……。就这样,村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村干部和村民的关系融洽了,村里的各项工作很快就有了新的起色。
为了解决村里长期干旱的问题,匡文英和村干部一道克服困难,筹资1万多元,新修了3条灌溉水渠,将村后山上的山泉水引下山来,极大地缓解了农田的用水,这些水利设施在2003年的特大旱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村减少损失达30多万元。紧接着,他们又想方设法为村小学校架设了自来水管,引来了甘甜的山泉水,解决了师生长期饮水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匡文英一方面积极向市、区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另一方面发动村干部多方筹资借款,自己带头捐款,并从2005年12月份起到今年的5月份止,耗资200万元修建了长达4公里的石小村级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同时,匡文英大胆提出了“一年办两件大事”的工作目标,带领支村两委干部,先后为村里开通了程控电话、闭路电视,并建起了高标准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这一切,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无私奉献顾大家
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匡文英有可爱的儿女,有深爱着她的丈夫,有一个幸福甜蜜的家。但是为了搞好村里的工作,为了使村民们早日富裕起来,她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当上村支部书后,匡文英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用于了工作,常常是一大早出家,深更半夜才回家。通情达理的丈夫虽没责怪她,但望着她那疲惫的身影,不止一次地劝她说:“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别再那么累死累活地干,呆在家里,我照样能让你过上好日子。”匡文英总是摇摇头说:“谁要我是村里的当家人啊!以后不当支书了,就好好呆在家让你养着吧!”。最难得的是,夫妻结婚多年,却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家庭和睦、孝敬老人受到乡邻们的交头称赞。
熟悉匡文英的人都知道,她的儿子体弱多病,经常要人照顾。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匡文英疼爱着自己的儿子,总想挤点时间陪陪儿子。可是在儿子生病需要母亲照料的时候,她却经常在为村里的事奔波忙碌,只能把对儿子的牵挂深埋在心底。每当看到自己患病的儿子在梦中叫妈妈时,匡文英在暗地里不知流过多少次眼泪。2002年9月,为修复因洪灾毁坏的水坝,匡文英和村民一起日夜抢修,吃、住在工地上。就在这时,儿子犯病了,丈夫又在外面做生意。她心急如焚,想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赶回家带儿子去看病。可是村里的几百亩禾苗和香葱基地遭遇干旱,工程耽误不得呀!她只有狠下心来,打电话给邻居,请邻居帮她带儿子到医院看病。
儿子患病在家休养时,匡文英每天天还亮就把儿子要吃的药准备好,煮好饭菜,招呼儿子自己照顾好自己。2003年2月,正在工地忙碌的匡文英接到家里打来电话,说儿子不行了,这次你非得回来不可!等她赶回家,儿子已瘫软在床上。望着昏睡不醒的儿子,坚强的匡文英禁不住泪水纵流。赶紧带儿子到长沙做手术。也许是她感动了上苍,手术非常成功,匡文英疲惫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回村后,她请父亲在家照顾孩子,自己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地上。
匡文英对待家人粗心大意,但她却念念不忘村里的困难户。为了不让他们在致富路上掉队,她主动与他们结对,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坦水岭组的田群姐妹父母双亡,家里没有劳动力,匡文英每年农忙时总要抽时间帮他们们做事,教姐妹俩怎样种植蔬菜。如今,姐妹俩已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并和其他村民一样走上了致富路,她们总是讲:“匡姐和我们就像一家人”。在匡文英的带动下,全村20名党员干部与20户老弱、病残的贫困户结成了对子,真心真意地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匡文英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一致好评,村民们逢人就说匡文英好。她于2000年光荣当选为郴州市第二届人大代表,并先后荣获全国妇联“双学双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北湖区十大新闻人物”、“郴州市五好文明家庭”、“郴州市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