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文,女,42岁,双江乡农新村人。说起她,双江人无不翘起大拇指。
陈雪文夫妇本是勤劳朴实的庄稼人,陈雪文勤劳持家,丈夫四处打工赚钱以补贴家用,儿子聪明好学,一家三口的小日子也还过得平安自在。可好景不长,家里平静的生活被四年前的一场意外彻底打破了。陈雪文的丈夫在小煤窑里受了伤,当时,陈雪文只觉天蹋下来了,一折腾,原本不厚实的家底为治丈夫的伤全被掏空了并负债累累。丈夫的伤好后,他再也不能干较重的体力活,加上丈夫的理赔一直没到位,生活显得越来越艰难。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她不勇立船头,挺起腰杆,当好舵手的话,这一叶家庭之舟很快就会搁浅。孱弱的陈雪文在困难面前不但没被吓倒,反而显得更坚强,她毅然勇敢的挑起了全家重担,只要有活计不分轻重她都愿意去干,能赚上一分就是一分。在山区,有丈夫撑起的家倘且不易,更何况她一个弱女子。善良的双江人都很同情她,怜悯她,都觉她不易,故而只要有活计就会叫上她。
虽然到处打工也能勉强维持家庭日常用度,但陈雪文意识到卖体力不是妇女的长项,长此以往,自己终究有一天会因体力不支而倒下,随之这个家也会倒下。她开始琢磨着以后的出路。机会垂青每一个有准备的人,2007年年底,一个浙江籍西瓜种植户的出现让陈雪文燃起了心中的希望。
2007年年底,一个浙江人来到双江租了农新村30亩地以种植西瓜,那张张大棚,不仅吸引了双江人的眼球,也带动了双江的经济带活了双江人的思路。陈雪文和丈夫就在浙江老板那里帮工,夫妇俩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片瓜地中,帮着浙江老板照料着瓜棚,他俩珍爱瓜地的程度就像爱惜自己的孩子一样。当陈雪文看到满棚可人的西瓜时,她陶醉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当时我幸福极了,也自豪极了。
她一边尽心帮工,一边心里有了想单干摆脱贫穷的想法,她盘算着一亩西瓜地的收入,她在纸上密密麻麻的记载着:承包地,种子、肥料,塑料棚、竹子、人工等,经她反反复复地计算,她得出一亩西瓜地的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也就是说现在浙江老板承包的30亩地的收入在20万左右,这个数字是她一辈子拼命打工也难以赚回来的呀!多么诱人的数字啊,她的心动了,她心中的希望之火燃烧起来了且那么炽热,。如何学到浙江老板的技术呢?陈雪文在实践中用心学习之余,将她那三寸不烂之舌发挥到了极致,又加上她们夫妇俩半年来都全心全意帮老板照料西瓜棚,浙江老板被陈雪文的诚心打动了,他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种植西瓜技术一股脑地传给了陈雪文并给了她一些相关方面的书籍。
在这半年时间中,陈雪文天天跟在老板身后,听、看、问、思、记……笔记本上全是她歪歪斜斜的字迹,种植技术详细而具体,注意事项分门别类。经过老板的真心传授和自己的勤奋好学,陈雪文基本上学会了种植大棚西瓜的技术。
学会了技术,她便开始了自己的计划,即建立属于自己的西瓜基地。要将这一计划付诸于行动,有一定的难度,最关键的是资金问题。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是借?是贷?还是采用多个入股合作分红制?她左思又想,想到了妇女的贴心人——妇联,并马上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在乡妇联召开2008年度全乡种养大户总结表彰大会时,陈雪文找到了农新村支书黄林桂,并同黄支书一起来到了乡妇联办公室,向乡妇联主席杨敏说明了来意,希望能得到妇联的帮助实现她创业致富梦。经过乡妇联与村委的多方协调,终于为她联系到了一笔20万元的贷款。在资金倘有缺口时,她来到了家境比较宽裕的大嫂家,坦诚地向大嫂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在陈雪文宏伟蓝图强大的攻势下,加上陈雪文稳重、厚道、肯干、多思及浙江老板这一现成的例子,大嫂心动了,同意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加入陈雪文的行列。经不懈的努力,陈雪文,一个农村妇女,终于拿下了这场战争中较难的一关——资金关,初战告捷,这更坚定了她胜利的信心。紧接下来的是承包地的问题,在黄支书的帮助下,她很快与本村村民签订了一份100余亩地的土地承包合同。
在陈雪文的精心呵护下,100余亩的西瓜地里结满了又甜又大的西瓜。今年夏季异常炎热,本地西瓜的销路特好,价格卖到了一二元不等,加上她种的西瓜又甜又红,前来订货的车子一大早就排成了长龙守候在她的西瓜地边。
历练冬雪,踏着春花,走过盛夏,正品尝着秋果的陈雪文总面带甜美的微笑在西瓜棚中忙碌着,她的笑容是那么阳光、那么灿烂,她见人就笑,她丈夫说她连在梦中也发爽朗的笑声。
陈雪文在致富的跑道上起步了,且愈跑愈勇、愈跑愈快,但在跑的过程中,她不时回头张望,因她一刻也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她的村民,只要有村民路过她的西瓜棚,她一定会塞两个西瓜给这些好心人;闲时她还会将西瓜送到乡村们家里;谁家缺点小钱,上她那准没错;有人请教技术她毫不保留,她就这样幸福、快乐地奔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