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红旗
——记宜章县退休不退岗的的女支书雷红青
称雷红青为永远的红旗,是百里八乡广大群众对她的评价,是各级党政领导对她的赞许,也是她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位风风火火的县交通局正科级女干部,于2006年7月退休。一退居二线就回到了一六镇姚家村,走村串户,穿山越岭,一忙就好几个月,一忙就好几年,用汗水,用心血,用智慧,用激情践行科学发展观,她仅4年的时间筹资180余万元,带领村民修路、建球场,引导村民改水、改厕,建敬老院等等,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人物,成为新闻媒体的聚焦人物,成为党政领导关注的人物。这些年来,这位女村官历经了多少风雨,历经了多少砺炼,沉淀了多少经验,收获了多少喜悦,通过多次接触走访,这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愈加鲜活起来,愈加个性化起来。
不平凡的经历
1951年6月出生的雷红青,眼瞧过不解的大跃进,浅尝过勒紧裤带的灾荒,品评过斗来斗去的文化大革命,在一场接一场的运动中,她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大智。在一六、在岩泉、在栗源,她当过民办教师、当过团委委员、当过计生专干、当过党委副书记、当过人大主席;她两度出席省“先代会”,当选过市首届人大代表;身兼数职的她,现任交通汽车配件公司经理,姚家村支书、主任、计生专干。工作三十八年,有三十年在农村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她知道农村短缺什么,也知道农民需要什么。她思得最多的是新农村建设,想得最多的是科学发展。在与雷红青接触的许多日子里,女村官不时爽出许多奇思,爽出许多异想。
“唉——那女人呀!”岩泉镇上田村的一位姚姓大嫂一叹便没有了下文。从他的寒颤中,笔者猜测或许伏笔着耐嚼的故事。
都过去好些年了!陈大哥这样开场这样感叹,那时节,计划生育的国策刚推出来不久,广大的农村,多子多福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已生三个女孩的姚大嫂依旧不愿接受国策,依旧逃避计划。记不清了,乡村干部上了多少回门,磨短了几寸舌尖,陈大哥姚大嫂照旧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
屋里屋外人声鼎沸,做工作的,看热闹的,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屋里的人赶快出来,再不出来我就点火烧房子了!”雷红青粗着嗓门嚷。没等几分钟,大嫂便蹒跚着出来了,无奈地上了车,做了节扎手术。“多亏了雷大姐,再添几个就一大窝了,吃的,穿的,读书的,一桩桩一件件都离不开钱,不把我们榨成枯树才怪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真会烧房子吗?侃大山的时候,笔者故意点出那件事。雷红青告诉笔者,烧房子的事她可做不出来,往往只打雷不下雨,只要目的达到就行了,雕虫小计而已。
这样的雕虫小计到底有多少?笔者没有统计,也无法统计。有一点笔者是相信的——雷红青的成绩都是雕虫小计垒出来的。
动出来的活力
她是一位闲不下来的干部。她当了一把手,肯定会累趴一摊子人!她呀,一停下来就会生病。在雷红青工作过的地方,笔者听得最多的是诸如此类的点评。
雷红青正是一位这样的人。
在位的时候,她就好与人出谋划策。只要求上她,就没有不肯帮的忙。那些年,帮村民修路、搞水利、建学校成了她的一大爱好,时不时贴进自己的积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雷红青任栗源镇人大主席。市委要求乡镇选派党政干部任村官,圈定年龄在四十岁以下。一听到这个消息,四十四岁的她再也坐不住了,主动请缨下派农村。组织上满足了她的愿望。
雷红青在栗源镇石波浪村村支书位上一干就三年。在那里,做了多少善事,排解了多少纠纷,十多年过去了,她也许记不清了,但石波浪人却如数家珍。
后来才知道,六十多个挂职干部里,吃、住都在村里的,唯有雷红青一个。
这不,刚一退居二线,就谋划起新农村建设来了。加快农村建设的步伐,是她多年来的心愿。
二OO四年国庆,一辆满载旧家具的卡车把她送到了她的第二故乡——一六镇姚家村。她曾在这里下放,曾在这里嫁夫生子,曾在这里当任民办教师,也曾在这里培植过梦想,繁衍过追求。
姚家村是一个连水都不往外流的山村,1300口人里,四十岁左右未婚未育的光棍就有15人。这地方,早稻难壮籽,晚稻插不下,久雨水茫茫,久旱地裂裂;这地方,拳头大过天,垃圾高过山;这地方,没人愿意当村官,集体经济零鸭蛋。
雷红青在姚家村做了三件造福子孙、功在千秋的大事,其一是清理村前的水塘,其二是修建通村公路,其三是建敬老院。清理水塘时有一米多深的淤泥,满地是垃圾和蔓延生长的水草。那时节她还不是村官,就一句“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建设家乡!”男女老少齐上阵,挖的挖、扯的扯、挑的挑,连续奋战四个月,在机动车的配合下,终于整修成功,一盘算,投资投劳10万余元,她个人捐款近2万元。清理、整修水塘,雷红青广积了人缘,旺盛了人气,为她当选村支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任村支书后,雷红青率领全村村民兴修了一条宽2.5米,长600米的机耕道,修建了一条1.3公里的水泥公路,完善了村小排水、饮水、安全、操场、体育等设施。
“钱从哪里来?”笔者采访的时候,问得最多的是这句话。“一借二赊三凑四垫。”几乎每个村民都这样脱口而出。乡下人都知道,借是要有抵押的,赊是要有名望和信誉的,凑是要有感召力的,垫是要有家底的。这几项雷红青都拥有。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她把岩泉的家,连同十六个门面都廉价处理掉,全部垫资于村集体事业。
难怪村民们那么拥戴雷红青。
干出来的合力
在聊到雷红青和她的姚家村的活力的时候,陪同采访的一六镇谭新文部长笑着赞许:“雷支书越做越年轻,越干越有活力。”
一件一件事干下来,成就了一种追求,成就了一项事业,人心齐,泰山移,干起事来就会增添凝聚力,增加合力。
在敬老院,笔者碰到了正在扫地的姚良发,问他每个月多少工钱。76岁的姚老憨厚地笑了笑,“就几十元。”这轻描淡写的回答令人震憾。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生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是很难与报酬割裂开来的。在这里,笔者受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洗礼。
这一切,都与雷红青的率先垂范分不开的。
雷红青素来对老年人很敬重和孝道。每次回姚家村,她都要探视下放时结识的长辈,长住姚家村后,对敬老院的老人更是呵护有加。2007年,她把姚书为老人接到敬老院,一往就是几个月,嘘寒问暖,端茶送水,无微不至。雷红青在姚家村所作的贡献,是无法、也不会用金钱来计算的。有这样的带头人,如水的民风自然清澈见底,令人垂涎。
“姚家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吗?”笔者问有着五十年党龄的姚友发。
“你都看到了,以前可不这样”。笔者有些茫然。目睹的,是不是事先安排好了的呢?为求真实,笔者支开了陪同的谭部长和雷支书,独自穿街走巷。好怪,在这个村子,居然没有听到麻将、扑克的游戏声。
“这村的年轻人,闲空的时候都喜欢干些什么?”笔者问村小的姚春吉老师。
“我们村有三个篮球场,在那里能找到答案。”果真找到了答案。三个篮球场都聚集了不少人,有的半边打篮球,半边打羽毛球,有的在进行篮球友谊赛,有一个篮球场旁一对母女在玩跳花房……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健康了村民的身体,消耗了村民过剩的精力,同时又增进了村民的友谊和感情。
这就是动出来的凝聚力,这动,涵盖了所有的公益活动。
敢负债的动力
雷红青常想做先行先试的先锋, 为贫困的农村工作走出一条路来。四年多来,为村里基础建设、环境改造共投资投劳200多万元,其中上级下拨54万元(含16.9万元通村水泥公路项目资金),村民筹资集资捐款100多万元,还有上百热心人借、赊25万元。我村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这样,从上到下的干部群众中,只有奉献,没有半点索取。
现在,她是一个58岁的老人了,每月有2200元养老金,老伴是一个下岗10年的职工,2008年7月,老伴到了退休年龄,岩泉供销社沒钱交养老保险,她只好借了3万元钱,为老伴交清了养老金,办了退休,他现也有1200元养老金,但3万元借款,等着我们还。因为雷红青有这个不要命的“爱好”, 家里沒有积蓄,两个儿子,成家买房,生孩读书,从来沒给他们操劳过钱和物,一生也从来沒有请过客做过酒,一家人吃、穿很简单。她经常跟孩子们说:“我没文化的父辈给我的财产是‘自力更生’,我这一辈给你们的财产就是‘自食其力’ 了。 就这样,她的家人都黙认了这种做法,从来不埋怨,而且很关心她。家人不反对,就无拘束。她为农村建设捐款没少于五万元,用房产抵押贷款、卖房产搞村建设有好几次,历年工作奖金、退休领的1.3万元住房积金都成了恰到好处的村里建设“第一桶金”。 她因为有国家工资,在这些工作付出中,从来没有要过报酬,工资成了村里建设周转金。就这样,她年年以“还老账欠新账”“ 债务是公家的,借条是私人的 ” 方法建设家乡,又给自已落下了20万元的债务。
在回乡五年工作中,除基础建设外,该村开展了五年的九九重阳节活动;村里送走五名名牌大学生(有清华大学的);送走了五个参军的;送走四个老党员老干部;送走三个五保户。通过这些活动中,对村民进行了爱国、重教、尊老、爱弱、爱家乡的思想教育,现在大家深感村风好多了。
几十年的农村工作使她深深体会到:农村工作难,难就难在农村无集体经济,难就难在农村工作困难确实太多,难就难在带头人确实要付出太多太多...... 但在艰难的过程中,可以边付出边欣赏,这里有快乐,也有成就感,有家人的理解,也有群众的信赖。现在可以享受,人老后还可以回味,人生价值可以不断升华,有了好的心态,身体自然好。每次听同事说他们存了好多钱,她就会把自己每月等工资用当做一种乐趣,这种感觉也不错。
诱人的政策,憋不住的劲,她已经到了刹不住"车"的地步,该村种植和养殖都有了新的起色.她希望上级领导和理解的人, 能给先行先建新农村开绿灯,给有资金困难的姚家村以更大的支持和帮助, 让该村早日走出负债困境, 进入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