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女性 谱写家庭赞歌
作者:漆小玲 杨桂萍
发布时间:2009-06-22 08:55:17
阳光女性谱写家庭赞歌
——记城步县兰蓉乡尖头田村五好家庭兰先云一家
她叫兰先云,苗族,现龄42岁,城步县兰蓉乡尖头田村四组村民。她很阳光,属于那种直言不讳、大胆泼辣、敢做敢为的人;但又具备温文尔雅、待人和气的特性。她将全部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一个普通家庭。她孝敬父母、教育儿子、支持丈夫当好村官、和睦邻里的为人风格和处世之道,得到了社会的啧啧称赞。
孝敬父母的楷模
幼小的兰先云爱憎分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增添了她对社会关心,爱护的本能,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她都是体贴入微、关爱有加。1989年,22岁的兰先云抛弃世俗的偏见,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嫁给了本村一个残疾人。因为丈夫是残疾人,虽聪颖、能干、懂得人生感情,但怎么也比不上一个正常人,且父母年事已高,特别是母亲,身材瘦小,长年卧病在床。这个家如不及时操持,定会破烂不堪。
嫁入门后,家算是完整了,但都是弱势群体,老的老,病的病,残的残,打点全家上下的事情都在她一个人身上。坚强的兰先云知难而进,为了从贫穷走向富裕,她风里来,雨里去,白天田里土里精心耕耘,夜里还一把屎一把尿照料婆婆,直至2007年婆婆去世。17年的照料,17年的服伺,虽不长,也不算短,足以衡量出她对父母的孝心,对老人的敬重。
教育儿子的榜样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子女是做父母的重要职责。兰先云深知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莫过于教育孩子成为国家栋梁。她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作榜样。勤劳、俭朴、好学、上进的优秀品德在孩子身上随处可见。儿子的成才足以证明兰先云育子之道的成功。
兰先云的儿子从小就不乱花一分钱,不随意打骂同龄小孩。他从小学到高中,年年都是班干部、“三好学生”。2004年,考入衡阳工学院后,在学校2005年全校同年级中考试成绩获得总分第三名,获得荣誉证书;2008年孩子由于抗冰救灾工作出色,被推荐参加了共青团湖南省代表会义暨全省共青团系统抗冰救灾表彰大会。同年六月,当选为共青团中央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大领导人的接见。孩子的成长之路,凝聚她培养教育的几多心血。
团结邻里的表率
“家和万事兴”是中国的一句古训,兰先云深知其中的道理。她不但教育家人要互敬互爱,而且要求家人与左邻右舍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只有和睦,社会才会发展。她乐于助人,每家每户都有她帮助、耕耘的身影,每家每户都有她做“和事佬”的脚印。
五组妇女雷某与四组妇女吴某为了自留地里的几棵茶树发生争执,口角声越骂越厉害,吴某气不过,欲回家拿刀砍树。兰先云知道后,立即赶到出事地点调解,经过她的劝解,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四组要硬化一条水泥路,路旁雷某一座猪栏需要拆迁,村干部、组长动员都无济于事。兰先云得知后,立即赶到雷某家进行劝解,经过她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最后雷某答应进行拆迁。这样的事不胜枚举。
支持丈夫当好村官
2001年3月,由于丈夫思想进步,乐于社会的发展事业,在全村以最高票选进村级班子。9年来,她默默地支持村里工作,丈夫在村里早出晚归,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丈夫在村里工作身心疲惫,她主动服侍,工作上有压力,她总是在语言上给予解愁、解闷,使丈夫工作得心应手。今年,尖头田村委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的“做大作强产业文章”的号召,率先建立起上200亩的苗香梨(兰蓉乡特产)基地。作为村秘书的他需要走组入户做动员工作,而她则不厌其烦的陪着丈夫在黑夜中奔波,并常常以女性特有的方式去说服各户妇女,进而带动男人们行动起来,寻找到发家致富的好路子。
树婚育新风的典范
她一家人都是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的,是一个政治上信得过的家庭。全家人遵纪守法,特别是肖陈刚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村干部,更是做到了爱岗敬业,严格守纪。可以这么说慎诺守信是他们一家的传统美德,是得到邻里甚至村民们一致公认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育。92年他们生育了一个男孩,小孩一出生,就主动申请办理独生子女证。这在当时是大家难以理解的,但她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对党对人民的责任,尤其是在她的丈夫当上村“官”之后,村里的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比较突出,不是违反计划生育的突出,而是遵守者居上,更有的是主动申请采取节育措施,办理结扎手术。因为他们觉得村秘书作为一个残疾人都只生一个小孩,不担心以后“老有所养”,能主动地遵守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作为正常人为什么不能做到呢!正因为有了她们,有了她的带头作用,兰蓉乡的计划生育工作好做了,并且做好了,连续几年被评为市里、县里的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