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粤桂三省(区)交界之地,有一座“绿色宝库”叠翠在逶迤连绵的群峰之中,它就是资源丰富、遐迩闻名的萌渚岭,这是养育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46万瑶汉同胞的母亲;在其海拔高度1400米的主峰尖子岭上,有一座耸立于群峰之巅的瞭望台,人们称誉为“夫妻”瞭望台,他们就是江华瑶族自治县林业局尖子岭瞭望台的余锦柱、赵运英夫妇。驻守的男主人是一位被誉为“森林的眼睛”的高山瞭望员。他们驻守这片森林、与青山为伴,在这里默默演绎着一个平凡中蕴育神奇的高山瞭望员之家平凡而伟大的苦乐人生。
31年来,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那片绿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1999年,余锦柱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优秀乡村护林员”称号,被永州市委表彰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和首届劳动模范,并作为永州市实践“三个代表”的先进典型作巡回演讲;2003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2005年5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2008年被推选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并荣获提名奖,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今年4月,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特授“中国生态贡献奖”。这个“夫妻”瞭望台曾20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单位。
1959年9月,余锦柱出生在江华瑶山腹地——水口,其父亲余德明是50年代我县的第一代全国林业劳模。1978年,余德明的双眼因山中瘴气的侵害,视力下降,不得不离开工作多年的瞭望台。这时刚好高中毕业的余锦柱兴致冲冲地回到家。他想:凭着父亲是全国林业劳模,到县林业局搞个委培指标去读个林业大学。而余德明却要余锦柱接下瞭望台这副担子,余锦柱来不及认真的审视和思索,就接了下来,他一干就是整整31个年头。
1981年,余锦柱通过小圩瞭望台刘氏父子介绍,认识了他们村子上的赵运英姑娘。1981年9月俩人结为连理,就这样赵运英来到了余锦柱在正冲半山腰的家。当时赵运英面临的家庭是:公公余德明由于多年风吹劳疾,从瞭望台退休后眼睛发生病变,双目失明;婆婆也因年迈而身患胃炎、关节炎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刚过门的赵运英,面对如此家境,整天忙得昏天黑地。丈夫在离家十几里路远的山顶瞭望台工作,既不能帮上自己的忙,也不能分担家务。特别是刚结婚就赶上了长达8个月的防火戒严期,余锦柱坚守在瞭望台上,赵运英每隔几天就得背着70多斤水送上台子。在家里,她还要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公婆婆,因为照料有病的老人,她还学会了打吊针。结婚二十六年来,余锦柱为了工作,没有给妻子分担一点家务和农活,没能亲自陪她去逛逛县城,就是生育儿女的时候,也没能陪伴在妻子身边。在瑶山,垦荒育林、修山伐木是最繁重的体力活。别人家都是男劳力上阵,可在他们家,因为男主人在台子上,所有繁重的劳作,都落在赵运英一个人肩上。每次回家,看到妻子被木头压得红肿的肩头,看到她被斑茅草割得满是血痂的双手,余锦柱心里头充满了深深的愧疚。为了让丈夫安心在台子上工作,她里外操劳,农活家务一肩挑。当余棉柱想留下来帮她做点 农活和家务的时候,她总是说:“你有你的事,做好公家的事才是你的本分!”赵运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身单力薄的赵运英就这样扮演着贤妻良母孝媳妇的角色。家中的大事小事落在她一人肩上,双目失明的公公卧床多年需要她侍侯,婆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她打点,儿女的衣食住行要她操心,家里养猪喂狗家庭副业要她忙活,外面修山造林的任务要她来完成。于是她白天到外面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回来给婆婆洗澡,天气冷了便给两位老人打毛衣,一有空闲时间还要念报纸给公公听。刚开始赵运英劳累不堪,免不了发一下余锦柱的牢骚。日子一久,她清楚了丈夫工作职责的重要性,他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才顾不上家的,夫妻本是同林鸟,如果连自己都不理解他,还有谁理解他呢?虽然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使赵运英暗地里不知流了多少泪,但她却从来没有拖过余锦柱的后腿。
余锦柱在瞭望台工作了31个年头,也在瞭望台上度过了24个春节,31个春秋的11160多个日日夜夜,余锦柱从没有间断过每小时一次的火情观察。大年三十,是千家万户团聚的日子,赵运英、余锦柱夫妻却不能团聚。因为根据有关规定,森林防火戒严期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每到这时,赵运英就备好酒莱爬十几里山路送到瞭望台,然后再到家与老人、儿女过一个不完整的团圆年。
生孩子是件大事,每个妇女都希望丈夫在身边,但赵运英两个孩子出生,丈夫都在守护着山林,而未守候在自己身边。孩子出世之后,余锦柱没有时间陪孩子玩,孩子入学、生病都是赵运英在照管着。18年前,久病的父亲余德明要离开人世了,当妻子把公公病重的消息告诉余锦柱时,余锦柱对着大山沉默了良久,最终跟妻子交待了几句,就拿着望远镜观察火情了。余德明临终前也没看到余锦柱,身为人夫、人父、人子的余锦柱深感自己没尽到责任,但他相信作为妻子的赵运英是会理解自己的。余锦柱每年监测700次以上的各类森林火警、火灾,做到测报工作准确无误,使瞭望台真正起到了“森林眼睛”的作用。
1991年,县林业局根据瞭望台工作的需要,将赵运英招了工,并安排到尖子岭瞭望台。从此,余锦柱生活上多了一副与他分担悠悠岁月的肩膀,工作上多了一个不可缺的得力助手。赵运英虚心地一点一点向丈夫学,很快成了一个称职的高山瞭望员。尖子岭瞭望台也就自然地被人们称誉为“夫妻”瞭望台。赵运英为了使丈夫安心坚守在瞭望台上,把挑米、买菜的担子自己挑起。每周她要下15、16公里远的水口集市去买菜买米,她想方设法让余锦柱隔三差五地吃上一点新鲜蔬菜,甚至鱼肉。每赶一次集,赵运英要翻山越岭地来回跑上三、四个小时;瞭望台上的生活用水是赵运英从4、5里远的山沟里一步一个脚印挑上来的。炎热的夏季,赵运英用两个胶桶挑水,汗珠子象苞谷米一样大个。有时余锦柱下县城开会,赵运英就一个人在幽森寂静的瞭望台上顶着,天上繁星点点,山顶皓月当空。
31年来,赵运英、余锦柱夫妇利用非防火季节的雨天,翻遍管护区内的70多座高山、3000多条沟谷,掌握了管护区山场的地形地貌、道路交通、水源分布等详细情况。他们共同探讨瞭望业务,总结出了“观两面、察浓淡、分季节、析雨晴、测远近、观动静、别粗细、区缓急”的二十四字诀,根据二十四字诀观察火警,准确率达97%以上。三十一年如日,他们夫妻吃住在瞭望台上,共观察生产用火20万多次,准确报告火警150次,无数的一般森林火灾因我的准确观察而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3600余万元,管护区内实现了31年无森林火灾的佳绩。
赵运英、余锦柱这个高山上的“夫妻”瞭望台,引起了《人民日报》、《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日报》、《湖南林业》、湖南卫视等新闻媒介的重视,相继以“林海卫士之家”、“林海哨兵”、“高山上的夫妻瞭望哨”、“远方的山林”、“白云深处有人家”作了长篇、专题的采访报道。如果说余锦柱是山岩上一棵战风斗雨的青松,那么赵运英就是峭壁中一株凌雪傲霜的红梅。赵运英、余锦柱夫妻俩就是这样相濡以沫、携手共进,共同撑起了森防工作的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