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汗水铸就的一块块奖牌
──记北湖区农业局总农艺师罗淑英
罗淑英,女,1962年6月出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湖南省注册咨询师,现任北湖区农业局总农艺师。系郴州市第二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北湖区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战斗在农业工作第一线,先后任土肥站站长、植保植检站站长、粮油土肥站站长。2004年提升为区农业局总农艺师后,一直主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粮油、土肥、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环境污染事故鉴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开发等工作。
二十六年来,罗淑英同志始终本着“爱岗敬业、务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勇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区乃至全市的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农业战线的楷模。她先后主持或参与了100余项农业技术科研推广,其中获奖有名次的项目就有30项(近五年的有12项),曾荣获省农业丰收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10项,市农业丰收奖8项,区科技进步奖10项,特别是她主持的“稻瘿蚊综合治理技术推广”、“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水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特色红薯引种试验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优质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与推广应用”以及“超声波处理杂交水稻种子增产效果研究与应用”6项科研成果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市空白。她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农民朋友的广泛赞誉,得到了领导及上级业务部门的肯定,用汗水铸就了一块块奖牌。曾荣获市“优秀共产党员”、“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或奖励45项次(近五年的有26项次)。其中,被市委、市政府荣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被市人事局、市妇联荣记三等功一次、区政府荣记三等功一次。光荣出席了市第三次党代会,市第二次、第三次妇代会,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数十年来,她把自己的青春热血献给了农业,把自己的汗水洒向了北湖的山山水水,2004年走上领导岗位以后,她劲头更足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经常顶烈日、冒风雨,深入田间地头,以超乎寻常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过硬的作风,率先垂范,演绎出一个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动人故事,是全区乃至全市农业战线“不倒的红旗”。
她爱岗敬业,把全部的爱献给了“三农”
罗淑英同志勤勤恳恳,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奔波于农村,指导在田野。
她情系田野,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庄稼”天使的美称。十五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婚变,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离开了那个曾经令她梦魂牵萦的地方,来到了北湖区农业局植保站工作,在这岗位上一干就是八年。这年恰逢撤市建区,北湖区成了全省唯一没有测报站的县(区),且工作量由四个乡镇猛增到十四个乡镇,面对任务大、人员少的状况,罗淑英同志迎难而上,率先建立测报网络系统,逐一建立了万华岩、市郊、永春等5个测报点,并逐步地增加了测报内容,先后开展了水稻、水果、烤烟、蔬菜等农作物病虫测报或监测。为了及时准确掌握病虫动态,八年间她始终坚持每周一、三、五亲自下田调查或跑面调查,不管烈日当头,不管风雨交加,从不间断,确保了短期预报准确无误,长期予报准确率90%以上。及时准确编发《病虫情报》、《病虫警报》每年14余期计14000余份,指导大面积病虫防治,为各级领导和全区农民当好了参谋。1995-2002年每年从病虫口中夺回稻谷696万公斤,折合人民币800余万元。尤其是1998-1999年推广应用的农作物病虫害统防治技术,能及时准确地防治病虫害,在水稻上实施3.14万亩,经有关专家现场验收,主要病虫危害率比对照降低70-90%,亩增稻谷56.2公斤,亩节约农药成本7.3元,经济效益显著。她负责的植保站连续八年被市农业局评为先进单位,她本人连续八年被市农业局评为农业或植保工作先进个人。
她勇于挑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名列前茅。200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对于农业部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可她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任务重、政策性强、专业性强,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样品送到长沙(要求水样24小时内送长沙化验),她总是白天下乡取水样、土样,晚上一回来就加班整理到深夜,第二天7点钟又上长沙送检去了,每期每批都是如此。当时女儿正在高考,她也没有顾及过,女儿7月8日刚考完试,她9日坐班车就去了长沙送农产品样。8月11日那天,是二本录取的最后一天,她刚到江口乡下车准备取土样就得到急信,说她女儿的档案被错投了,这可急坏了这个单身母亲。同事们都说,升学是儿女一辈子的大事,劝她马上回家。可她只说了一句,取样品也急呀。最后硬是坚持将样品取齐了才回来。凭着这一股韧劲,她带领技术人员在14个乡镇取土样47个、水样17个,并及时亲自送检。通过几个月的艰辛努力,全面超额完成了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经过五年努力,共组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14.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种,绿色食品认证39种,有机食品认证14个,并建立了20个水稻、红薯、蔬菜、水果等农作物标准化生产基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04—2008年,我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先后被省农业厅评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例行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管理先进单位,本人也多次被省农业厅评为该项工作的先进个人,并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评定为全国绿色食品执行检查员。几年来,她还协调处理了农田污染事件近20起,均收到满意效果。
她扎根基层,努力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罗淑英同志想利用自己的专长致富一方,2005年自告奋勇参加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担任驻华塘镇腊下村工作组组长。她刚到村里看到那破旧的学校,四组村民踩着泥泞田埂到河里挑水喝,就暗自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腊下村短短的一年里,她与农民同吃同住,跑项目、争资金、下田间、入农户任劳任怨,为腊下村办了一件件实事。腊下村村民永远不会忘记2005年11月21日,新建村综合楼举行落成典礼那一幕,昔日的甲级危房的土砖平房旧村小学,变成了二层楼房,操场、围墙、大门等附属设施配套完备,教学和办公设备焕然一新,真是天壤之别,从而也结束了建村二十多年来村委会一直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的历史。看到村民们欣喜若狂的样子,罗淑英同志激动得热泪盈眶。为了建成综合楼,她多方筹措资金,曾有多少个清晨8点以前在有关领导办公室门前候着;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又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坚守在施工现场。记得国庆黄金周期间,她几乎天天在工地上,亲朋好友难以理解,都说:“在那儿就干一年,何必那么认真呢。”但她总是笑着说:“建学校是大事,工程质量不把好,我难以向领导及腊下村的父老乡亲交待呀”。多么朴实的话啊。一年里,她脚踏实地,新建四组饮水工程,修建渠道、塘坝等水利设施,维修改造村组公路,引进蔬菜订单,推广优质稻,组织荒山造林,举办技术培训班,解决五保户、困难户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等等,一桩桩、一件件举不胜举。村民们都夸从她身上又看到了当年的八路军、土改干部的形象,难以忘怀。12月28日她撤队时,村民们自发买鞭炮送行,一个不足600人的小村,男女老少足足排了3里路长,接她回家的领导们看到那情景都非常感动。由于腊下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成效突出,被区委评为先进工作组,她所在的单位北湖区农业局被评为先进包村单位,她本人被区委评为该项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记三等功。
她务实创新,农业科研硕果累累
罗淑英同志积极主持了100余项农业技术科研推广,年年有新的科技成果。她先后主持或参与了100余项农业技术科研推广,其中获奖有名次的项目就有30项(近五年的有12项),曾荣获省农业丰收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10项,市农业丰收奖8项,区科技进步奖10项,特别是她主持的“稻瘿蚊综合治理技术推广”、“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水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特色红薯引种试验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优质水稻新品种引进试验与推广应用”以及“超声波处理杂交水稻种子增产效果研究与应用”6项科研成果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市空白。参与了《美国红(黑)提引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绿色环保农药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等项目建设。
记得 2004年,在华塘镇塔水村实施的晚稻新品种展示项目350亩、105个品种,面积和品种均为历年之最,从6月开始,播种、插秧、收割,5个月里她几乎天天都在那里,并且亲自动手。特别是在9月上旬晚稻抽穗观察期间,刚好站里的同事请假,全部担子就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一天要下田观察几十个品种,而天公又不作美,总是阴雨绵绵,衣服经常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有时病了,晚上跑到医院打吊水,第二天一早又赶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结出丰硕果,该项目成功地筛选出了73个高产、优质、高抗的水稻新品种。10月9日,全省水稻新品种展示观摩会在该点召开,得到了省、市、区领导和农业专家的一致好评。2006年其主持的《特色红薯引种试验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省农业龙头企业裕湘面业联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5000余亩绿色食品基地,既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又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产增收的好路子。同时,为裕湘面业创“中国名牌”、“著名商标”打下了坚实基础,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年在全市率先组织实施的省农业厅立项项目《湖南省乡村清洁工程》,从定点到实施,她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保和乡小埠示范村全面开展了农业生产清洁、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三大工程,经过四个月的连续奋战,小埠村面貌焕然一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了一条崭新的路子,被誉为湖南省湘南地区乡村清洁工程的璀璨明珠。次年,在华塘镇塔水村实施了乡村清洁工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北湖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期间,不管是争取省、市、区资金支持,采购仪器设备,还是农产品抽样检验检测,她总是带头加班加点,倾注了大量心血,两个月的辛勤汗水换来丰硕果,现已建成了能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土壤常规化验的检测检验中心,2007年该项目被省农业厅立项,实现了零的突破,检验检测中心被省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评为先进单位,2006-2008年连续三年被市农业局评为先进单位。2008年,她领先全市组织实施的省农业厅立项项目《特色作物蔬菜测土配方施肥》,通过24个蔬菜田间试验,初步建立了蔬菜施肥指标体系,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当时为了推广该项技术,她带领项目组的同志们,几乎没日没夜拼命的干。记得2008年10月27日那天下午,她带领四位技术干部乘公共汽车赶到万华岩镇坦山村进行一个“3415”田间试验后,看着天没全黑,又赶到安和村对4个萝卜田间试验淋肥,谁知忙到7点多钟才完成。那天,农业局局长亲自开车去接她们时,看到她们忙乎的样子,感动不已,连连称赞。与她经常一起下乡的土肥站站长贺利成接过话茬平静地说:“罗总做事太认真,要求太完美,跟着她加班加点,那可是很平常的事,我们都习以为常了”。今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争取到了农业部立项支持,建设规模更大了,目前该项目已经启动,将为全区农户免费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乐为授业,把知识的种子撒向北湖大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罗淑英同志时常不忘寻找提升自己的源头活水。不知道她牺牲了多少个双休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可她还是觉得自己付出的太少,知识的积累太贫乏,她总是如饥似渴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一直以来她除刻苦阅读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栽培等专业书籍外,还长期订阅《植保技术推广》、《湖南农业科学》等专业杂志。勤于钻研本专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勇于探索,经常撰写调查报告与专业论文,《推进北湖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稻瘿蚊的综合治理》等8篇文章公开发表。2000年参加了北湖区委组织部组织的《农村实用技术简易读本》的编写工作,2008年参加了《北湖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材·种植业篇》的编写工作。结合农时编写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西瓜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资料,因观点新颖、可操作性强,成了农业技术培训班、送科技下乡活动中深受农民欢迎的技术资料之—。通过长年的不懈努力,她的专业技术水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她一度为区农业局撑起了“一个门面”,被市农业局誉为“不倒的红旗”。可是她深深懂得“一花独放不是春,满园秀色才是春”的道理。她想方设法把自己学到的技术传给更多的人,作为市农学会的常务理事、北湖区农学会的秘书长,她一边培育年轻技术干部,把自己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另一边致力于培养懂政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她总是千方百计将自己所学到的新技术无偿地播向北湖区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14个乡镇大部分村组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保和乡顶上村的村民不会忘记2008年6月3日这一天,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指导老师又来授课了,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课,教室里挤不进就站在窗外听,黑压压的一大片围得水泄不通,尽管听课的人特别多,但课堂格外安静。从农民那一双双渴望的目光里,她读懂了新时期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渴求,读出了自己肩负的重任,也体会到了做一名农技人员的光荣。课后尽管已经晌午一点多钟了,又烈日当空,但她还是和村民们一起到西瓜地里、水果园里、水稻田间现场指导,直到村民把课堂所讲的内容弄懂。通过农业技术培训,该村涌现了黄国平、黄声旺等一批农民科技示范户,顶上村也因此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村”。据初步统计,她深入乡镇村组每年举办培训班20余期,培训3000多人次,开展技术咨询接待农民约10000余人次。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农民朋友们都亲切地尊称她为“罗老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是罗淑英同志人生的真实写照,她把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农业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是农业科研示范推广的领头雁,是农业技术推广战线上的一颗璀璨之星,是农业战线上的楷模。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妇联
2009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