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衡山县女村支部书记优秀事迹
作者:衡山县妇女联合会
发布时间:2009-04-13 17:00:37
心系百姓“好支书”
——记衡山县开云镇甘棠桥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桂梅
她,一名普通的农村基层党员,一位平凡的女社区干部,她就是开云镇甘棠桥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桂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不图名利、不计得失,倾心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充分展示了一名女共产党员的风采。她2003年2月荣获衡山县2002年度计划生育村为主工作优秀村专干;2004年6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函授学院衡阳分院评为2004(届)优秀学员;2006年12月被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妇女联合会评为湖南省优秀女(社区)党支部书记;2007年9月被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民政府授予“衡阳市文明标兵市民”称号。2008年被衡阳市人民政府评为“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科技示范 带富群众
甘棠桥社区是2006年成立的,由原来的金峰村、东街、南街、西街、北街组合而成,总人口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80人。李桂梅1985年高中毕业后,先后担任开云镇原金峰村妇女主任、村支部书记。2006年组建社区后,当选为开云镇甘棠桥社区党支部书记。
一个人的职位有高低,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对一个共产党员、基层干部来说,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贯穿一生始终不变的。在李桂梅的人生辞典里,总有“奉献”、“忙碌”四个字。当上基层干部23年来,她始终奔忙在老百姓的生活圈子里,用热心、真诚和执着,默默无闻地做着一件件平凡琐碎的事情,别人能干的事她能干,别人想干干不了的事她同样能干。哪里群众有困难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
李桂梅为了提高带领社区广大干部群众和员工致富的本领,她坚持自学,不断“充电”。2004年、2008年她先后获取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大专文凭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农林牧渔大类林业技术类园林技术大专文凭。去年,为了提高社区广大干部群众员工的素质和致富能力,她把衡山计算机学校的老师请到社区,开班培训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员工利用电信互联网的能力,学员所用培训教材由她个人出钱购买。这些学员通过培训,掌握了电脑和上网操作技术,群众需要什么技术和信息,网上一查便知。这些群众在没有掌握技术前,外卖产品总要东奔西跑,盲目地找客户,有时还不能卖到好价钱。如今,上网学技术和查看各地经济信息已成为甘棠桥社区种植养殖大户的“必修课”。去年一年间,仅凭网上信息,社区的97位农产品经纪人,人均多收入8000元。
李桂梅订阅了《花卉》、《园林设计》、《食用菌培植》等10多种报刊杂志,她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李桂梅毫不保留的将自己培植花卉苗木、食用菌方面的经验传授给大家。近几年,她为社区及周边乡镇培育花卉苗木、食用菌的群众上门进行技术指导,现身说法。在她的带动下,社区及周边乡镇掀起了培植花卉苗木、食用菌的热潮。全社区培植的花卉苗木、食用菌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200多户农户培植苗木和食用菌,年种植收入600万元,安置167名农村居民及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众就业。近两年,仅花卉苗木、食用菌培植就让社区部分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如今,只要你进入甘棠桥社区农村,你便可以看到一幢幢高楼林立,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脑联网、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100%。
牢记宗旨 乐帮民困
原金峰村11组陈慧芳,女,现年19岁,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李桂梅的恩情。2001年,陈慧芳12岁时,其父亲陈毛生患癌症死亡,她母亲是痴呆,自身生活都难以自理,无力抚养陈慧芳,李桂梅在跑前跑后帮助料理陈毛生后事后,就把陈慧芳收留在自己家里,吃、穿、住、读书等费用全包了。一直到初中毕业,毕业后又送她学了一门理发技术,并帮助她在广州找到了工作。
原金峰村耕地少,很多农户生活水平还不能温饱,出去打工又缺乏文化和技术。李桂梅当上村干部后,她总是在思考着就近安排父老乡亲就业的问题,让他们不出远门就能赚到钱。2001年,她通过多方考察,筹措资金30万元,承包了村里30亩荒地,开发出了大型金峰花园花木场。这一年,她四处奔波,艰苦创业,多次下广州、走桂林,学习先进园林管理与设计;打广告,寻客户,商海中打开了销售市场。2004年,她培育的花卉苗木终于远销广西、云南、昆明等大中城市,并在桂林承包了一个大型绿化工程,所用花木全部产自金峰花园花木场。2005年,她承建了衡山县毛泽建烈士墓的绿化工程;2007年,她承建了金盛华城、富郦花园、佳和花园、沿江大道的绿化工程。她承接的这些工程,全是安排本社区的农村劳动力或下岗职工。2005年她追加投资70万元,创办“衡山景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2007年初,她又投资100万元,创办了30多亩的食用菌基地。
2001年,金峰花园花木场成立的那一天,李桂梅就把村里27名家庭比较困难的闲置劳动力安排到她创办的花木场工作,其中18名是女性。2005年、2007年“衡山景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甘棠桥食用菌厂”成立后,她安置的社区农村居民或下岗职工及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众达到167人,其中:女性98人,残疾人7人。南街下岗职工无房户苏秋莲,丈夫患癌症死了,留下一儿一女尚在读书,苏秋莲除了享受政府低保外,无任何收入。李桂梅了解到情况后,把苏秋莲安排在食用菌厂上班,让她有了固定收入,并把她一家接到自己家里吃住。原金峰村6组刘丽凤,丈夫身体不好,一双儿子前后相继患上尿毒症,一个在九十年代花费了她家里所有积蓄并欠下许多债务后死去,一个在2006年检查患病。李桂梅知道情况后,迅速和社区主任刘德勇带头捐款每人1000元,并发动党员干部捐款,解了刘丽凤一家燃眉之急。并把刘丽凤安排到食用菌厂上班。
勤俭节约 回报社会
通过李桂梅和她丈夫的打拼,她一家致富了,家里盖起了楼房,购置了新家具,电器,买了小汽车。但她时刻牢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应该多为社区群众做点实事,让社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她自己掏钱积极开展各种精神文明活动。如:“爱心献老人,科学育子女”、“送温暖、解难题”、“做五好文明家庭”等。她私人出资组建社区腰鼓队、大鼓队,活跃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捐资修建社区水泥路等;老年节、“三八”妇女节她自己出钱慰问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近年来,她共捐资10多万元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