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郴州市十一完小关爱留守儿童纪实
郴州市十一完小地处下湄桥老工业区,区内因部分企业改制,许多下岗职工不得不外出谋生。加之,该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农民工外出打工,孩子交由亲属看管,从而催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该校现有留守儿童150余人,占全校学生的17%。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看管,难以享受父母的关爱,存在家教缺位、亲情缺失、交流缺少、监护缺乏等状况。对此,该校完善制度,创新主题,多方协调,共同撑起了关爱留守儿童的一片蓝天。
领导重视 暖人心
该校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高度重视,年初就把该项工作列入学校主要议事议程,并确立了以校长负总责,德育副校长分管,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层层责任落实机制,成立了由责任心强、富有爱心、工作热情高的退休老领导、教师等组成的关工委。全校教职员工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学校就是他们第二个温暖的家,老师就是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 ,学校和老师在学习、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留守儿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市区领导也时刻牵挂该校的留守儿童工作。郴州市总工会给该校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捐赠了300套急需的学习用品,市、区关工委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给该校留守儿童捐款4000余元。新年伊始,北湖区教育基金会为该校5名困难学生发放困难慰问金1500元。
完善制度 落实处
为了使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该校注重实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制度。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建立档案,记录了留守儿童、代管人、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
其次,建立了亲情联系制度。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向家长交底,及时反映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亲情联系等活动,让学生心里话有地方说,使留守孩子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温馨的家。
再次,建立了代管家长责任制度。建立师生的帮扶关系,留守儿童在校学习代管制度,使他们的学习有人管。不仅如此,该校通过开展“我能行”等活动,使留守儿童逐步形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逐步养成自觉自律等良好行为。与此同时,该校开展了“四个一”亲情活动,即每周教师与留守儿童促膝谈心一次;每月开展“不与他人比父母,只与他人比明天”评比一次;每期组织留守儿童参观湘南起义纪念塔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次;每年为留守儿童庆祝生日一次。
还开展了“四个一”感恩回报活动,即让每位留守儿童每月电话或书信向父母汇报一次学习、生活、思想情况等;每逢母亲节等重大节日,让留守儿童向父母问候一次;每月向代理家长汇报一次,交流自己的思想;每期给监护人做感恩事情一件。该校老师非常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关心。018班学生廖同学,父亲病故,母亲出走,只有跟着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学习曾受到一定的影响,班主任黄丛梅老师看他学习资料都买不起,马上给他买来了辅导资料;该班学生肖同学家庭困难,黄老师就买衣服给他穿,并鼓励他好好学习,肖同学脸上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011班班主任彭健老师,看到该班学生李某,父母离异,母亲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只有跟着捡废品的奶奶过日子,家里困难得连作业本都买不起,彭老师非常细心,及时给他买了作业本,当李同学手捧彭老师给他的作业本时,他不禁流出了感激的泪水。通过这些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学生普遍讲文明礼貌了,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明显提高了。
创新主题 促成长
该校注重以创新主题活动为载体,联系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特色活动。去年12月,该校了解到永兴县大岭村70岁高龄的张圣友老大爷虽然冰糖橙丰收,但却又为冰糖橙的下树和销售发愁。该校及时组织100余名留守儿童和老师开展了“乡村体验,爱心助农”活动,利用双休日想方设法为张爷爷摘冰糖橙和销售冰糖橙约四千余斤,张爷爷摘橙难、销橙难的难题总算解决了。为此,张爷爷特地送来了锦旗一面,以表感激之情。为了对留守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去年11月,该校与市、区关工委共同举办了“感恩红军,老少同乐”活动,让留守儿童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今年3月,该校76名留守儿童、23名教师与市、区关工委领导及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爱心家庭,到梦里故乡举办了“大手牵小手”栽种亲子林活动,共植树百余棵。这些主题活动使留守儿童享受到了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