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大尖山(张家界)
作者:吴献党 卓志勇
发布时间:2009-03-12 08:44:22
感动大尖山 |
--来自一所山区村小的感恩故事
来源:张家界日报 时间:2009-03-10 | | 点击量:70 |
|
一座山,海拔2000多米。山很独特,犹如一座金字塔,高高耸立在云端,它就是坐落在慈利县杉木桥镇境内的大尖山。在巍巍的大尖山下,有一所不起眼的村小,名叫杨塔完小。连日来,大雪纷飞,大尖山区早已被白雪覆盖,但覆盖不住蜂涌在这里的人间真情,125个留守儿童得到了众多认识或不认识的社会各届人士的帮扶关爱,一个又一个爱心“爸妈”走进村小,一件又一件感恩故事在这里延伸。每当清晨或中午,该校广播里广播的都是众多师生、家长的感谢信、表扬稿,声声饱含深情,是那么清脆悦耳。有数不清的家长、爷爷、奶奶背着背蒌,带着鸡蛋、腊肉或几个糍粑,走老远的山路,一身雨雪或泥泞来到学校,寻找感谢他们还不曾认识的恩人们。 “十七个孩子一个爹”的故事并未结束,“挎包银行”的全体同志人人争当留守儿童的爹妈。
向锋是杉木桥镇信用社主任,也是这次众多家长寻找的恩人之一。他今年32岁,长得武高武大,为人亲和,常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对于老百姓的实际困难总是有求必应。
在长期背着“挎包银行”走村入户,服务三农的工作中,他了解到了杨塔完小125个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便决定把该校作为2009年度的重点扶贫单位。经过深入的调查了解,他认识到结对扶贫是一项长期工作,仅仅靠一家单位扶贫还不够,必须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正如一首歌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于是,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组织,2008年11月16日,他组织了一支爱心队伍,前往杨塔完小进行捐资助学。爱心队的成员除他本单位的柴平、向佐平外,还有慈利县人大代表、杉木桥国土所所长李晓军、县政协委员、杉木桥镇民信幼儿园园长卓儒兵、杉木桥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卓志虎、企业老板刘繁荣等。你1000元,他500元,这次活动共捐款4500元。2009年2月24日,向锋主任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孩子的情况,再次冒雨来到杨塔完小,并送去部分衣服和资金。
一次小小的爱心行动,在大尖山区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家长和孩子们要感恩,要寻找孩子的恩人。怀着这一目的,3月1日下午,记者走进向锋的办公室。
向锋说:“记者同志,咱算不上恩人,只做了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件小事。其实,我们不用家长找,下一步我们还要亲临他们的家庭,一个一个定点到人,长期进行帮扶。”
正说着,一位中等个头,30多岁的男人闯了进来,他给人的印象是风风火火,十分豪爽。向锋介绍说,他叫柴平,是本单位的工作人员,也是一位长期献爱心的热心人。这些年来,他先后为杉木桥镇中心完小、尖角村小、赵家铺村小及杉木桥镇关协先后捐款高达7000余元。这次捐资助学,他又捐了500元。
当我采访柴平时,他哈哈大笑,说没啥好采访的,我长期在基层工作,农民朋友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留守儿童就是我自己的孩子,我这次帮扶,是长期帮扶,我要结对结亲,好好当一回留守儿童的“爹”!
向锋接着说:“记者同志,你写过一篇《十七个孩子一个爹》的通讯,写的就是咱们的信贷员柴方龙。你这篇文章引起了轰动,中宣部、中国妇联等五部委组成的调研组来到我们这儿搞调研,还在咱们这儿召开了全市留守儿童现场会,引起咱们慈利县信用联社理事长吴仁成高度重视,多次开会打电话叫咱们务必继续做好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现在我们各村的信贷员人人都肩负起几个、十几个留守儿童的监管工作,成了他们名副其实的‘爹’,说句实在的,‘十七个孩子一个爹’的故事并未结束,它会永远延续下去。” 一个感恩的母亲牵挂着人大代表的心,另一个感恩的家庭演绎出一段人间真情。
3月2日,天气寒冷,细雨霏霏,大尖山上,屋顶上的积雪还未融化。记者走进杨塔完小,此时正是课间休息,活蹦乱跳的孩子正在走廊上、操坪上玩耍。这时,一辆蓝色的小车开进学校。该校校长卓波介绍,这就是咱们孩子要找的恩人慈利县人大代表、杉木桥镇国土所所长李晓军。
李晓军快人快语,他开门见山地说,记者同志,你不用写我,我是土生土长的杉木桥西街人,咱们杉木桥虽是贫困山区,但有一股良好的社会风气,咱们敬老爱幼,扶助贫困家庭不是一个人,一帮人,而是一个群体,长期坚持而形成的一种风尚。小时候我家穷得叮当响,母亲是个农民,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支撑我们家庭。我兄弟3人没钱交学费,就是我的老师李景民接济帮助的,所以我的家庭包括我的爱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的哥哥在株洲工作,至今还在扶助贵州省失学儿童。不要说我有啥崇高,作为人大代表,我是想为咱老百姓多做事儿,千万不要写我。李晓军话儿不多,但句句如茄子开花,实在得很。
卓波校长悄悄告诉记者,李晓军的事儿我晓得,你再采访他,他磨子压不出一个屁来,咱杉木桥这块地盘儿,他很有威性,言出九鼎,大人小孩都服他。他是杉木桥镇中学的家长委员会主任,2006年他组织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为中学捐助价值7000元的宣传栏,个人出资500元;2007年为中学捐助媒体教室设备1万多元,个人1000元;2008年为杉木桥关工委捐资1000元,组织在外地家乡人捐资4000多元,他长期资助尖角村一位残疾人家庭的失学儿童,全家人给汶川大地震捐款,并多次为家乡铺路、修桥,每一次都是出资500元以上。
据介绍,李晓军这是第4次来到杨塔完小,而且昨天来了,今天又来了。没法子,记者只得硬着头皮向李晓军打听,软磨硬泡,李晓军这才说出一段心中的秘密,也演绎出一段人间真情。
原来,李晓军昨天才了解到,学生留守儿童寇海蓉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寇海蓉的母亲卓秋华是杉木桥四水坝人,20岁在广东三水打工时,一次在九江洗衣服,不慎落水掉进江里,被寇海蓉的父亲寇宣富救起,她感恩嫁给他。寇海蓉的家在杉木桥镇月亮村,家居山顶,家有一位聋子爷爷,叔叔没有双手,是个天生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30多岁了至今未婚,奶奶在寇宣富9岁时就去世了,所谓的家仅三间土屋,一家三代人挤在这破烂的土屋里生存。结婚这些年来,由于感恩,卓秋华无怨无悔地与丈夫支撑这个家。当了解到卓秋华正准备修屋的情况后,李晓军回去后一夜不曾入睡,清早联系镇民政所的段传勇,从砖厂开来10000块火砖发票,他要亲自到寇海蓉家里看看,帮助他家修屋。
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李晓军终于答应我一同前往寇海蓉家。寇海蓉的家坐落在一个名叫鱼脊岭的山岭上,沿途都是烂泥,足足走了1个多小时才到。三间土房很破烂,走进房间,寇海蓉66岁的爷爷正坐在火炕边烤火,嘴里含着一根长烟杆,正一个劲儿地抽劣质烤烟,火坑上挂着几块腊肉,卓秋华正坐在灶房里煮猪食,灶台上放着几兜白菜。见来客了,丈夫寇宣富一个劲儿装烟,当李晓军把1万块砖票送到卓秋华手中时,卓秋华感动得满眼泪花。
李晓军又查看了卓秋华三间土屋房边的屋场地基,叫他修平房,捞个钱不容易,不要修两层,就修一层方便实用,到时他再帮助她。
下山时,卓秋华一家再三挽留,硬要大家吃了饭再走,李晓军执意要下山。卓秋华夫妇无奈,只好送了一程又一程。当我们走下山坡,卓秋华泪眼朦胧,依然站在山冈上,久久向我们凝望…… |
作者:吴献党 卓志勇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