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垣边城,说到莫凤奇这个名字,许多人耳熟能详,她钟情于为之奋斗了22年的教育事业。正因为热爱,在她22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刻骨铭心的故事。
关爱学生,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多年来,她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她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她深深的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班主任是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贯彻执行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人的培育者,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少年儿童的引路人。为此,她总是根据班级情况因势利导做好班级工作,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一点一滴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过错及时纠正,消灭于萌芽当中,管理中出于爱,不粗暴,严而有方、有度,经常利用班队时间,教育学生树雄心,立壮志,为实现现代化而刻苦努力学习,教育他们分清是非,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荣誉感。通过开展班队活动,培养学生 “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康,学会劳动”。她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同时在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文化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组织纪律方面做好他们的楷模。
为了做好学校、家庭配合教育工作,她认真做好家访。在家访中做到广开言路,倾听家长的心声话语,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找出问题的所在。抓住教育的契机,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做到言传身教,持之以恒。时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结合英雄模范、革命烈士、英雄豪杰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并鼓励他们学英雄见行动,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每一颗童心,学生为班级奉献的精神也在班级内开花结果,班级的许多工作都是学生自愿去做,班上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精神层出不穷。
她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学生。班上学生病了,给他买药吃,护送回家;住院的亲自去看望,给予安慰。记得有一次早操,她所带班上一个姓曾的寄宿生突然晕倒在地,她冲过去跪着想抱起这个比她还高过一头的男生,可怎么也抱不动,她边哭边冲旁边的男老师急喊:“快,抱起,送医院。”在医院里,她细心地照料还没苏醒的孩子,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她是孩子的母亲。等孩子的母亲得到消息从十几里远的家中赶到医院时,已经是傍晚了。
有一名姓罗的男生,人比较聪明,但是学习自觉性极差,贪玩,又爱撒谎。家长说服不起作用,只有动手打,作业照样不做,趁机偷着进网吧玩游戏。对这个学生,她主动多次走访并为家长出谋划策,建议他们改变教育方法,发现闪光点就鼓励表扬,抓住了弱点决不放过。她还采用“跟踪记录”的联系方式,每天自己把该生在学校的表现和作业记下来,老师签字,家长再反馈。但搞了一段时间,这个学生故意把联系本给撕掉,谎称丢了,家长又无法了解情况。她又多次打电话与家长联系,进行督促,经过不懈努力,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逐渐养成了完成作业的习惯。后来不仅能认真学习,而且主动打电话问学习上的问题。初中毕业后,该生经过体检、政审合格,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部队后该生给她写的信中说:“我能有今天,真的要感谢老师你对我严格要求及胜过父母的关爱……”。她看到学生有这么大的转变,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
有的学生家庭困难,寒风刺骨的冬天,仍穿着单薄破烂衣裤,赤着脚的,她主动买衣裤送给他们穿,父母外出打工、离异或死亡,无人照管的,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她买书包、笔、本子等学习用品给他们。为了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在每次测验以后,她就拿自己的钱买奖品鼓励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她都喜欢与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势。当班内学生有什么不开心时,她就会像好伙伴一样去安慰他们。她深信,只有用爱的雨露,才能使花朵开得更鲜艳。经过她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教室时刻干干净净,窗明地亮,空气清新。多年来,她所任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成绩优秀,每期都被评为优秀班级,多次得到了学校、家长的一致好评。
提高教学质量,履行教师天职
她深知,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释惑,她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了教学工作的首位。多年来,她总是把时间用在备课上,把激情用到讲课上,把热情用到后进生的辅导上,把感情用到每个学生身上,管教又管导,无微不至。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她精心设计每节课,每节课总是精益求精,毫不懈怠,凝聚了不少心血和汗水。她能够自觉运用教学原则,遵循教学规律,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实际,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她教学的特点是:求新、灵活,即教法上不墨守成规,积极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注意了解和掌握教学的新动态,选新择优,尝试于课堂,不断积累新方法、新经验;在教学中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相关知识的异同和学生的差异等具体情况,或温故知新、或答疑解惑、或举一反三,在同步提高的基础上正确对待学生知识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心情愉悦,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享受成功后的喜悦,让学生活学活用,获取真才实学。
2005年9月她到偏远的吉卫民小任教,接手五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吉卫是一个苗族聚居区,学生大多习惯说苗语,当地老师上课也习惯一句苗语一句汉语。第一次作文课,全班50多个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大多数语句不通、叙事不清、错别字连篇、字数不足200个。而她又不懂苗语,与学生勾通起来真是困难重重,要提高教学质量还真不容易。但她不气馁,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她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学习。在班里,对不同学生,坦诚相待,不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对差生不讽刺,总是以慈母般的爱对待每个学生。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完不成作业的,总是利用休息时间辅导他们完成作业,甚至带他们到自己的寝室做。通过不懈努力,学生不仅语文成绩而且其他科目成绩也赶上来了。在小六升初中全县统考中,该班有7个学生顺利考进边高初中部。
她曾参加过州级语文骨干教师、湖南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省级主讲教师等培训,她也主要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走教研教改之路是她坚定不移的信念,在实际工作中,她用谦虚、诚恳、严肃的态度认真向老师们讲述新的教育形势、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她常常走进课堂和老师一起探讨教学研究,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总目标,她不仅自己在教科研道路上奋进,还积极投身于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引导着一批青年教师致力于教育科研的深入探讨,在学校开办教师教改培训班,为教师作系统的讲座辅导、上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上优质课,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她努力组织并带动一个教研群体,以不同形式开展研讨,让教师们充分展示各自的才华。
在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她还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她喜爱写作,曾有多篇教学论文、散文、通讯被《素质教育》、《团结报》等采用。
由于长期的过度劳累,她的身体一天天变差。2008年元月16日,为做好迎接全县1---6年级期末知识检测的准备工作,她晕倒在工作岗位上,老师们见状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到县医院抢救。仅过了一天,身体还没完全康复,她就向医生要求出院,又站到了三尺讲台上。
关心贫困学生,关爱留守儿童
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她到偏远的苗区吉卫民小任教,目睹了学生的贫穷:身处吉卫民小求学的孩子们,除了极少数为当地镇政府和本地教师子女条件较好,吃穿用花费不愁外,绝大多数苗家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早已有了顾惜家庭、体恤父母的愿望,生活的沉重、生存的艰难无一不在孩子们的衣食方面显露出来。
在学校的食堂里,校工只管多煮饭少炒菜,因为住校的学生很少有人能吃得起那需要花钱买来吃的菜。放学后,在食堂领来从家中带来的大米换来的米饭后,飞快地跑进教室,从课桌里取出家中带来的用玻璃罐装着的酸菜或是盐泡辣椒,按计划放在碗里就着饭吃。孩子太小,有的控制不住自己,在星期三以前就把一周的菜吃完了,剩下的日子只好光吃着白米饭就凉水度日。星期五等不起放学的钟声敲响,饥肠噜噜的孩子们那心早已飞到了家中的碗柜了。周五的最后一节课,孩子们是典型的胜利大逃亡。因为这样的情景太多,所以这里根本看不到一个在城区学校经常看到的一个个营养过剩的胖墩。
吃得如此,住更难堪。在寄宿的孩子们的床上,家境稍好的有薄被垫、厚被盖,家境差的至多只有一床破烂的土花被面做床单,甚至有的孩子只有一床草垫子,人就睡在上面。进入深秋,在这海拔1000多米的地带很多年轻人早已穿上了毛线衣和棉衣,但仍有学生只穿着一件短袖,光脚穿一双凉鞋……
目睹学生求学的穷苦,她萌发了要帮帮这些孩子的想法。她争取到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尽力帮助本班的贫困学生,为他们买课外书、学习用品,给部分特困生买鞋子、衣服。但毕竟个人的力量有限,当时就想到能不能联系一些有爱心的人士来帮助孩子们呢?所以,平时看报纸看电视时就很关注这方面的消息。
2007年五一节长假在家看电视时,她看到有关“边城爱心志愿者协会”关爱贫困学生的报道后,就照上面的联系方式和当时该协会的负责人崇山卫里取得了联系,就这样她参与到了“边城爱心志愿者协会”这个团队中,和会员们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走访贫困学生,把所见所闻整理好发布在“边城爱心网”这个平台,以便于贫困学生获得更多的爱心人士的资助。
2007年,由她策划面向全县农村小学举办了边城爱心杯“梦征文比赛,从6月发起比赛到8月举行颁奖仪式,整个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其间,她和会员们走访了部分单位和企业,争取到了县环保局、东锰集团、三文公司、全友家私、星和通讯等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活动也得到了团县委的大力支持,当时的团县委龙正海书记也全程参与;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也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在2007年底协会总结时,全体会员一致推选她负责边城爱心志愿者协会花垣站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