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期家长如何化身"能量补给站"?沅陵县家庭教育“向阳花”行动——三件好事打卡心理赋能方法引热议。
"记录一道解开的难题、一次温暖的对话、甚至一口好吃的饭菜,都能成为高考家庭的能量密码!"日前,在沅陵一中报告厅内,500多名高三学生家长在志愿者张晓英老师引导下,共同解锁了“高考家庭心理赋能计划”。这场由该县妇联、县教育局指导的“做对的家长”家庭教育主题讲座,用创新性的心理干预策略,重新定义了高考陪跑者的角色定位。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攻坚战,沅陵县邀请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专家张晓英另辟蹊径,将焦点从传统的“后勤保障”转向“心理能量补给”。她提出的“每日三件好事打卡法”,要求家庭成员共同记录学习生活中的微小确幸,通过持续21天的积极心理训练,构建家庭情绪缓冲带。“当孩子发现解出一道题、老师的一个微笑都能成为家庭记忆时,备考压力就转化成了成长动力……”张晓英现场演示的互动模式,让不少家长豁然开朗。
讲座现场,一个个真实案例颠覆了传统认知:某家长通过“三件好事”日志,发现孩子解题速度提升源自某次散步时的灵感迸发;另一个家庭因共同记录食堂美食,意外缓解了孩子的考前厌食症状。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实则是构建心理韧性的重要基石。张晓英强调,家长的角色应从压力监管者转变为能量发现者。
参与家长张女士感触颇深:“过去总盯着模拟考分数,现在学会用‘小美好放大镜’与孩子沟通,亲子关系明显改善了”。据统计,87%的参与家长在讲座后组建了家庭“能量补给群”,超六成家庭开始实践三件好事打卡法。沅陵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透露,这种创新干预模式将被纳入长效家校社共育机制,持续为高中学子构筑"心理护城河"。
这场别开生面的家长陪考指导,不仅刷新了家庭教育认知,更开创了“微记录”“正反馈”的心理支持新模式。当备考季的焦虑遇上“好事发生”的温暖记录,近期沅陵县将重点推进针对面临中、高考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行动,用人文关怀书写新时代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暖心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