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瑶——一个聚居在湘西南腹地的古老部族。因其服饰独特、色彩艳丽,特别是花瑶女性挑花技艺精湛,故称“花瑶”。初入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花瑶姑娘衣裙上的纹样就会吸引来访者的目光。花瑶挑花兴起于汉代以前,2006年,花瑶挑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21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沈燕希,1984年9月生,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人。母亲奉了妹是当地有名的挑花能手之一。她从小耳濡目染,9岁跟随母亲学习简单的挑花图案,14岁时便能挑制《老虎》《双狮图》等复杂的挑花作品。沈燕希的挑花技艺精湛,她所创作的《骏马图》《老鼠抬轿》等作品美轮美奂,画面黑白分明,疏密有致,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近几年,沈燕希积极带徒授艺,将自己创新的腰带、围巾等饰品挑花技艺传授给年轻人,并在当地中小学校举办的花瑶挑花培训班上授课。2018年,她被评为花瑶挑花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5月,参加了第四届巾帼创业创新大赛,获得了二等奖。2023年10月,参加第二届“金针杯”中国传统工艺刺绣大赛,获得最佳非遗“文创”奖。
近年,她通过改良、创新花瑶服饰,带动花瑶服饰店服饰对外销售,带动瑶族姐妹一起创业就业。其中奉否花的“花瑶服饰总汇”店,花瑶服饰创新改良版对外销售年收入8万左右;奉豆花的“花瑶手工服装”店,近两年每年创作挑花微缩作品200多幅,年收入6万左右。
花瑶没有文字,只有语言,挑花技艺世世代代通过口授传承。服饰上的纹样灵感来自于大自然,最常见的有动物类、植物类、日常生活类、历史故事与人物四大类题材,多十二生肖的图案。沈燕希道:“眼里有形,心就有形。我们花瑶挑花不要描图,也不要设计稿,我们是眼里看到什么,挑什么。”做好一件挑花作品耗时很长,少则数月,多则一年。虽然出现了更高效的机绣挑花,但是沈燕希认为机绣永远无法代替手绣。“我们一针一线,用心用情挑出来的,穿在身上的东西都有温度。”手绣注重挑花艺术创作的灵感与表现力,显示出姑娘们的个人风格和情感。挑花所有的纹样都是由花瑶姑娘们想象出来,人的创作更易于表达细腻的线条和精美的细节,使得绣品更具有个性和艺术性。机绣虽然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效率提升,但在艺术表现力方面相对有限。
文化繁荣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沈燕希心里,花瑶挑花有着神圣的地位,是当地人民的一块宝。“我希望我们花瑶挑花能够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我们的非遗文化”,面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沈燕希眼含星光,描绘出光明的图景。
近年来,随着崇木凼村旅游业的发展,花瑶挑花的保护与传承也乘风而上。沈燕希致力于推动社会传承的发展,在不断提高花瑶挑花技艺的同时,还积极配合县文化主管部门开展的花瑶挑花的调研活动,为保护花瑶挑花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并经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辅导花瑶女子学习挑花,用自己对花瑶传统文化独到的理念和花瑶女同胞们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引导花瑶同胞自觉保护花瑶挑花等传统文化。并通过开办挑花传习所、去周边学校授课等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授花瑶挑花的技艺和知识,激发他们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文旅结合,守正创新,花瑶挑花正以文创产品的形式走入市场,致力于深入挖掘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花瑶挑花服务当代,重焕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