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它的绿茵。”
李敏贞,现为邵东城区三中语文高级教师,邵东市骨干教师,邵阳市中考命题专家库成员。2000年邵阳师范毕业未满18岁的她就选择了教师职业,也就选择了叶的事业。20年来,她倾情奉献,与花相伴,从清晨到日暮,从清雅的问候到琅琅的书声,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在辛劳而平凡的岗位上兑现着自己的承诺。
“您是我一辈子都敬重的老师”
“老师,现在疫情还在蔓延,情况特殊,请原谅我们不能当面给您全家拜年了。”给李敏贞发来微信的,是2003年毕业于九龙岭镇民族学校47班的小宋同学。她是李敏贞2000年走出邵阳师范走上三尺讲台教的第一届学生。“李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是刻在心里的那种。我现在还能整段背出她当时在课堂上讲过的话。”小宋同学说。小宋同学的家,在三合水库的尽头、老屋山的半腰上,离学校有近十里路。“因为家里穷,我每期的学费都凑不齐。”小宋同学回忆道。对于这群毕业快二十年的学生,李老师回忆起来依然充满深情:“那时候偏远乡镇的条件真的很差,开学时孩子来报到,因为家里凑不齐学费,站到教室门口叫一声‘老师’眼泪哗哗地流,这样的场景不止一次……”刚从学校毕业,李敏贞还未转为正式教师,每月代课工资也就三百元,可她却很坚定,“我是班主任,绝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交不起学杂费而失学。”于是,家境并不宽裕的李敏贞省吃俭用挤出钱来资助学生。“那时候交通不便,每次和她一起家访,都舍不得租摩托,全是走路。”九龙岭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龙卫当年和李敏贞共事,时隔十多年后还记得当时情景,“学校要求老师周日下午归校,我看到她经常从镇上走路回学校,为的是省下三四块钱。”“省下来的钱,李老师多半是给了我们。”毕业多年后,47班的学生还能数出许许多多的事例来,李敏贞带这个班的三年时间里共为班上20多个学生垫了学杂费和食堂的搭餐费。“我第一次寄宿时没带床单,是老师拿自己的给我铺上的。”“没有她,我撑不到初中毕业。”……如今远在成都经商的小宋同学,很感谢李敏贞的帮扶,每年都带着孩子给老师拜年。“您是我一辈子都敬重的老师。”每次见面,小宋同学都会把这句话重复一遍。
“上讲台就是用生命在歌唱”
“当老师,就应该一心一意地教书,专心专意地育人。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耽误学生的成长,不辜负家长的期望。”李敏贞说,“人民教育家”于漪对她影响很大,她把“走上讲台,就是用生命在歌唱”当作自己的从教格言。2006年秋,李敏贞调至城区周边的黄陂桥中学。“第一次听李老师的课,觉得她特别投入、特别专注,眼里只有学生。”时任校长金卫军2016年已调任城区四中校长,他对李敏贞老师的见面课记忆犹新。领导的赞誉没有让李敏贞头脑发热,她明白自己专业成长的路还很长。“我要像于漪老师一样,把课上得如‘清水芙蓉’般朴实无华,似‘高山流水’般一气呵成。”她朝着“明亮的方向”加快了脚步。“这次培训,算我一个。”“这次学习,我想参加。”为了提升自己,李敏贞像块海绵,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学习、培训和比赛。“她真正做到了‘四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同事学、向行家学。”在同事赵小庆眼里,李敏贞“虚心得令人可畏又让人可敬”。到校一年后,李敏贞就被提拔为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她参与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实验课题研究,获邵阳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二等奖,填补了学校在市级教学研究成果评审获奖的空白。2010年,在邵东初中语文教学界崭露头角的李敏贞,被聘为“邵阳市中考命题专家库成员”,并在次年的邵阳市初中毕业学业评价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梅花香自苦寒来——谈语文中考复习》的专题报告。参与命题的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优秀命题试卷。2015年秋,李敏贞以全市公开选拔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调入城区三中。到校后的亮底课,李敏贞用心准备了三天。“优点突出,缺点也有。继续努力吧。”上完课,带着全体语文教研组成员来听课的时任副校长曾志明,给了李敏贞一个“中评”。要强的李敏贞追着曾志明不放,虚心地请他和同事指点评议。曾志明便叫来宁奇珍、蒋博平、罗贤等同事为李敏贞“集体会诊”。“那次谈了整整一下午。因为李老师不仅让我们提问题,还追着问‘该怎么改进’,‘要如何提升’。”宁奇珍说这位新同事的“上进心很强”。在曾志明的提议下,学校安排李敏贞进入语文教研课题组。李敏贞结合课题组的既有成果,坚持学生主体、发挥教师主导,着重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养成、课堂合作的探究。她渐渐感悟到“自己少讲多导,学生多讲精练,这样才受学生喜欢。只有学生喜欢了,上课才有效果、有意义。”一个学期后,宁奇珍和同事们发现“李敏贞老师的课越来越顺畅、精彩了。”李敏贞教过的269班学生蒋学凯经常高兴地对父母、同学说,“李老师讲得细、讲得透,听她的课就是舒服。”邵东市教科所所长程金夫和李敏贞是老相熟,多次听审或指导过她的公开课与比赛课。有次听完李敏贞的课,惊喜于李敏贞的“进步神速”,高兴地说她“专业素质更加扎实、综合水平更加出色。”2017年10月,小有名气的她,被学校推荐参加由宋家塘街道中心学校举办的首届“纯粹教育”论坛。面对来自全市的300多名同行,李敏贞以《让语文微笑着走来--纯粹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从“细细品、慢慢谈、浅浅教”等三个全新视角作了分享。中心学校校长唐作禹在点评时,高度评价李敏贞的讲座“让人‘如沐春风’,令人‘心旷神怡’。”
“妈妈喜欢看作业,喜欢上课”
2017年春,刚生完二胎的李敏贞重返岗位。她不顾还未恢复的身体和年幼的孩子,担任了原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外还接受了学校特长生的辅导教学任务。“我原来以为她会推辞,但没想到她却一口答应了。”现任副校长曾集方事后回忆,当时全校女教师“扎堆”生孩子,正在休假或申请休假的将近二十个,作为教学副校长的他深感人手不够。在全校教师大会上,曾集方“狠狠地”表扬了李敏贞“勇挑重担,顾全大局。”会场上,200多名老师把一阵热烈的掌声送给李敏贞。面对领导和同事的夸赞,李敏贞轻轻地说:“我的困难,还是可以克服的。”可熟悉李敏贞的人都知道,李敏贞的困难一大堆:二宝要按需喂养,大宝刚上小学一年级需每天有人接送,丈夫在市人大机关当文秘经常加班顾不上家,婆婆患重症住院需人手照顾......时间不够,那就挤。“从不迟到、请假。天天带着放学的大宝在办公室批阅作业直到天黑才回家。孩子睡着了,就裹一床毛毯放在办公桌上。”319班班主任赵金娥是李敏贞的“老搭档”,她对李敏贞“教书第一、学生优先”的做法十分认同,“经常一边喂小宝,一边给学生讲题。太负责了。”正因为这份高度的负责,李敏贞执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居于全校榜首,2017年毕业会考成绩获全镇第一名。正因为这份高度的负责,学校2018年秋季化解超大班额为新分流学生挑选语文教师时,曾集方“不好意思地”又找到了李敏贞,她又爽快地答应了。“才轻松一年,两班语文的重担又挑上了。”赵金娥说。两个班级的作业要评,两个班的作文要改,在办公室忙不过来李敏贞就把作业带回家批改。她女儿的老师曾经拍给她一份作业,孩子用“喜欢”造句,写下来的句子是:“妈妈喜欢看作业,喜欢上课……”“虽然教学任务繁重,但李敏贞老师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2018年被评为邵东市骨干教师,2019年获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城区三中校长李庆洋介绍,“李敏贞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作为邵东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多次执教示范课。作为副主持人,李敏贞申报的《初中语文课堂随文微练笔的实践研究》课题,确定为学校重点课题。2019年,她被选为全市“送教下乡”-“1+1+N”教师研修共同体培训项目指导专家,指导团山中学李小琴、彭佳宜等青年教师执教研讨课并获市教育局奖励。”
“老师陪我们共抗疫”
2020年春节,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寒假似乎被无限期地延长。李敏贞所带的班级是初三毕业班,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学生和家长的焦虑心情可想而知。李老师看在眼记在心,怎样让学生们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呢?她不断地思考和调整教学措施,从2月2日开始,与全班每一名孩子保持密切联系,从设计记背任务知识清单到系列微课推送,从作业批改推优到线上直播课程指导,每天通过钉钉、微信群等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供线上辅导。为了掌握班级语文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李敏贞每天至少花3个小时与学生和家长沟通,累计私信联系上百人次。有一次,和一位曾姓同学及其家长为讨论一个阅读理解和“微练笔”问题,电话辅导时长9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知识点,她对中考复习专题进行了归类整理,精心组织网络直播课。“李老师的讲解生动、具体,学生认真听了,语文是可以学好的……”旁听网课的学生家长纷纷点赞。除学习之外,她还动员学生参与“抗疫”作品征集,引导学生关注疫情,为爱点赞,并指导学生写文章,做小报,写新诗,及时给予展示和肯定。学生们在作文练笔中动情地写道:“这个寒假不一样,有父母的陪伴、有老师的关爱,这个佳节与假期让我们难忘。”“宅家不宅心,老师陪我们共抗疫。”李敏贞通过自己的努力,关爱“宅”居学生心理,传递温暖与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我喜欢站上讲台的感觉,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李敏贞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