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新闻

“任性”老人李桓英:为了麻风病“足足活了两辈子”,95岁入党,98岁仍是上班族!

   来源:今日女报/凤网   发布时间:2019-07-03 12:55:10

整理/郭艾柯

“我叫李桓英,1921年出生”,她停顿了一下说:“跟共产党同龄。”

李桓英,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2016年,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同年12月26日,95岁的李桓英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新中国防治麻风病的历史上,作为医学专家,李桓英可谓敢与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第一人!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任性”的老太太至今未婚,57岁才开始进入麻风病领域,如今已98岁高龄却仍在路上,她把一辈子活成了两辈子。

▌“北京来的女摩雅(医生)不怕麻风病!”

提到麻风病,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因为我国的麻风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得到了大面积的“消灭”。然而此前,麻风病在人们眼中,比死神还可怕、比魔鬼还狰狞。

微信图片_201907031111124.jpg

李桓英第一次接触到麻风病人是在1970年。那时她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工作,和一些医学专家被下放到苏北“麻风村”。那时,医生们参与治疗时总是把自己像防化兵一样封闭起来,外露部分只剩下两只眼睛;发药时,许多医生是通过木棍传递过去的。

随着工作一步步地深入,她渐渐了解到,麻风病是一种传染性并不很强的疾病,并且95%的人对这种病有免疫能力,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恐惧,主要是因为它能致残。

1980年,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李桓英被派到世界卫生组织做访问学者,这时她得知,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由一种药物的治疗改为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药物的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实验。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物支持和试验项目,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进行走访调查。

1983年春天,李桓英带着申请来的免费药品,风风火火地来到了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寨。但是,她并没有受到村民们的欢迎,“我想去和他们握手,但他们都把手缩了回去,因为怕我被传染上。”这些病人对李桓英的到来表示了不信任,因为他们不相信麻风病可以被治好。其实不难理解,数千年来,无数科学家都试图攻克麻风病,却收效不大。

每天早上六点,李桓英走十公里的山路,经过一条河进入麻风寨。这样的麻风村寨大多山高路险,地处偏僻,也是其他村民避而远之的地方,而她,却走进每一个病人的家里,劝说他们服药。

微信图片_201907031111122.jpg

为消除病人顾虑,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李桓英走村串户为病人做检查,她看到很多患者手足畸形、眼鼻歪斜,便二话不说走上前去,握住患者的手,甚至与他们拥抱。接着又俯下身来,为病人检查伤口。她还把手伸进病人刚脱下的鞋里,摸摸有没有沙子和钉子,告诉他们要注意清理鞋中的异物。

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3).jpg

▲李桓英在麻风村为病人检查身体。摄/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以前人们对麻风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那个邪,就是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拉着就长时间不松;遇见病人,她总是拍拍对方肩膀问个好。她经常是不戴口罩,不穿隔离服,病人家的水她仰头就喝,病人家里的饭端起碗就吃。

有人问李桓英:你不怕被传染吗?李桓英说:“我就不怕,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麻风菌可没有子弹厉害!”她还曾说,“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我现在能治好它!我有信心一定治好它!”

没过多久,整个麻风寨沸腾了起来:“天哪,北京来的女摩雅(医生)不怕麻风病!”

来麻风寨不久,李桓英首次提出并在当地推行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三级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对遏制麻风病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后,她还采纳了新的治疗方案,不仅产生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还缩短了治疗周期。

1985年,李桓英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扩大到云贵川麻风病发病较高的7个地州,之后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了显著疗效,有万余例麻风病患者被治愈,10年监测显示,复发率仅为0.03%,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

这一巨大成功,也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注意,经10年的监测期考察论证后,于1994年向全世界推广。

▌拒绝世界卫生组织的续聘,回到祖国

李桓英1921年8月出生于北京一官宦之家,其家族在当时的京城颇具声望。祖父李庆芳在民国时期就上了中华名人录。她的父亲毕业于德国柏林科技大学,李桓英的小学时代有两年是在柏林度过的。那时德国的医学已经很发达,而中国的医学还落后。

1929年李桓英与父母在德国.jpg

▲1929年李桓英与父母在德国。

1939年,18岁的李桓英在祖父的建议和母亲的坚持下在香港应考同济大学医学院,被顺利录取。后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她选择了细菌与公共卫生专业,立志要为广大群众服务。

“我的青少年时代主要是在中国度过的,这决定了我的一生要为祖国服务,为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贡献微薄力量。”李桓英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青年时代的留恋,更充满了对祖国母亲的深情。

1950年,品学兼优的李桓英被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来到瑞士日内瓦刚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技术专家),她用了7年时间踏遍了亚洲、非洲、美洲的山山水水,做防治性病和雅司病等疾病的工作。正是那段经历,使她深切地感受到国家经济落后、人民贫穷而造成疾病蔓延的痛苦,每当想到这些,她就恨不得马上飞回祖国去。

1958年,面对世界卫生组织的续聘和优厚的待遇,李桓英拒绝了,“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到我的家乡。不管做什么事业,救命都是先救自己的家。”从此,在近半个世纪的慢慢岁月中,祖国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悔当初的选择。“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绝不回头。”

bangongshi.jpg

摄/新华社记者 李文

三年困难时期,早已在美国定居的父母放心不下独身一人在国内生活的女儿,专程从美国飞到香港,当时李桓英也赶到了香港。见面后父母反复动员她去美国与家人团聚。很多人认为她这一去就不会再回来了,没想到两个月之后她又出现在同事们面前。

“我回国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要为祖国服务吗?国家这么困难,如果弃之而去还不如当初就不回来。”

1980年,李桓英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访问学者远渡美国。这是她回国后第一次在美国与亲人团聚。此时父母已经过世,弟弟妹妹劝她:“大姐,您年纪大了,在国内又孤身一人,干脆就留下来吧。”

启程前,同事们也认为她年近花甲,在国内又举目无亲,不回来也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她在详细考察了美国的医疗成果和经验后,并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了治疗100人份的麻风新药后,如约返回了祖国。

2001年2月19日,李桓英健步走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老人的话像她的人一样朴实:“我这算不上什么高科技,也没什么特别的,最多的不过是‘上蹿下跳’。上蹿:蹿到世界卫生组织申请资金;下跳:跳到麻风村为人民服务。”

▌“90多岁还能做点工作,没白活”

今年已98岁高龄的李桓英,仍是一名上班族,现任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平时,早上8点上班,常常比同事来得早。

微信图片_20190703121349.jpg

与她聊上几句,发现老人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而且不失率真的个性。

“我很高兴,90多岁还能做点工作,没白活。”

微信图片_20190703111112.jpg

▲李桓英在办公室。摄/新华社记者 李文

她的办公室里,有一张插着许多三角旗的云贵川地图。在从事麻风病研究的40余年间,两次翻车、一次翻船的经历,都没能挡住这位老人的足迹走遍云贵川17个地州、59个县的麻风病高发区。

直到2015年,她还曾前往云南回访。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评价她:“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2003年李桓英在云南与治愈的麻风病人及孩子一起合影。.jpg

▲2003年李桓英在云南与治愈的麻风病人及孩子一起合影。摄/新华社记者 李文

回忆往事,李桓英说:“治好麻风患者带来的由衷的喜悦,不是任何酬劳所能代替的。”

微信图片_201907031111123.jpg

一生为医学研究默默付出的李桓英,三年前“搞了个大事情”。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李桓英教授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当月,李桓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当年12月26日,95岁的李桓英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6年12月27日,李桓英(前)在入党宣誓仪式上。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1).jpg

▲2016年12月27日,李桓英(前)在入党宣誓仪式上。摄/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在入党申请书上,李桓英这样写道:

“在多年的社会生活和医疗工作中,我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也正是在党的培养、支持和帮助下,我为广大麻风病患者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党又给了我很多荣誉和鼓励。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生!”

李桓英入党宣誓后接受采访:

“回国后我可以工作到90岁,95岁,如果我在世卫组织工作,60岁就要退休了,现在这样就够本了,已经活了两次了。”

“入党跟做研究一样,一定要服从真理,要遵循辩证法,没有辩证法就没有前进,要踏踏实实、两脚扎扎实实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做好科研工作,用不辜负人民对我的期望。”

尽管荣誉等身,李桓英的日常生活简单朴素,每天除了单位和附近的家,就是在医院的食堂吃饭,下班后有时去小超市买水果。

“回到家,我喜欢看报,看电视上的新闻节目,有时听听自己喜欢的古典音乐CD。”

她指着身上的T恤说:“这件穿了好几年了,我觉得挺好。”

严苛、原则、初心、回归、赤诚,是她的代名词,自强独立,是她的人生信条。这位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用大半生的奋斗为祖国的医学事业添砖加瓦!

2014652334546230_副本.jpg

来源:今日女报/凤网综合新华社、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科学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