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前进。它之所以前进,是因为有希望在;没有了希望,绝望就会把生命毁掉。
周美云,一个残疾人,却用只手为贫困户撑起一片蓝天,她用实际行动响应党的政策,组织本村贫困户从事建筑务工,开始了她的另类扶贫。
“如果不是事先约好,我早就去工地上了。”周美云说。脸上的坚毅表情告诉我们,她就是这样一个风风火火的女汉子。我们来的时候她正在给几根钢棍刷漆,说是用作工地上的标杆,泡茶坐定后,她款款而谈。
1991年,高中毕业的周美云在黄茅洲麻纺厂上班不久,就被机器压断了左手除拇指外的四根手指,成了残疾人,那时她才十八岁,正是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年龄,这场事故让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成日以泪洗面,浑浑噩噩地过了近半年。受张海迪的事迹感染,她决定好好活下去,从此咬牙坚持下来,慢慢地,她能从事各种劳动了,插田打麻样样行。1995年,她嫁给了黄茅洲镇红旗村的姚惠平。婚后,她和老公白手起家,三年后就建起一栋楼房,现在住的还是那栋房子,只是装修得更漂亮了。婚后的她在麻纺厂当会计,2001年,厂子关闭了,她只得另谋出路。这一生,她是自强不息的,她如此中肯地评价自己。
她的公婆一直伴着她住。婆婆脑痴,2017年又中风失去行走能力,医生说她只能坐轮椅了,周美云却不肯放弃,下定决心一定要治好婆婆,就像当初自己手残后决定好好活下去,且要生活得更好一样。她从网上、书上学习按摩方法,用自己残疾的手为婆婆按摩近三个月,奇迹终于出现了。周美云说到这里时,大门边慢慢走过来一个老奶奶,她赶紧起身喊一声“妈”,随手拍拍她背上的烟灰,那种亲昵,是女儿对母亲才有的。
现在,她家境富裕,老公在外面承包水利、田土、农开项目等,按理讲,她可以不必这么辛苦了,可是她却承包了近300多亩抛荒面积,从事稻谷种植。
“作为省人大代表,我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扶贫。”她说,“不管是我的稻谷种植,还是我老公承包的梯改项目,只要需要人手,我都尽量在本村招工,以解决本地人的就业问题。”她带到老公工地上务工的村民有近100人次,再加上她请村民从事稻谷种植,每年,夫妻俩发放的达100万元以上。
群红村有个叫王习毛的农户,自己不是灵泛人,老婆低智商又体弱多病,不能下地干活,生活特别困难。周美云想帮帮他,有人阻止她说,你请人是为了什么啊,拿同样的工资,他做事可没有别人能干,他有点不灵活你又不是不知道,没有人愿意用他呢。她是经历过痛苦的人,因为手不方便,她没少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她自然没有动摇,只要她家有需要,她就优先带王习毛出去务工,这样前前后后共8年。王习毛家里所有开销几乎全靠跟着周美云打工赚取。她从来不嫌弃他干活比别人少,也不嫌弃他需要她和老公手把手地教,费事费神,更没少过他一分钱工资。因为她的帮助,王习毛的家境一年年地好了起来,他用做工赚的钱改造了危房,没有要政府支持一分钱,他儿子高中毕业后在外面打工,现在每月工资有5000多元。王习毛不止一次对人说过,他这一辈子幸亏有周美云的帮助。
王习毛彻底脱贫了,这让她信心百倍。自此,帮村民脱贫,成为了她奋斗目标之所在。
红旗村8组村民董伏生,只有一个女儿,妻子因病不能下地干活,全家三口全靠他一个人种地维持生计,家境十分贫困,他想外出打工,无奈年龄已有60多岁了。周美云知道情况后,主动带他外出务工。
红旗村6组村民王定波,小时候身患疾病留下了后遗症,是享受党和政府补助的低保贫困户,父母年迈,自己离异,还带着一个读初中的儿子。尽管儿子成绩优秀,可是像王定波这样的情况,肯定是没法送儿子上大学的。于是他找到周美云,希望到她工地上做事,周美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并且时常帮他打理家里田里的事。王定波高兴之余,对生活也有了信心,说只要跟着她做事,儿子上大学就有了希望。
是的,只要让家里的孩子有希望,这个家就有希望。她表示,凡是家里有孩子读书有困难,想做事赚钱的,她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帮他们。“给一个人几千元钱,只能用得了几个月甚至几天,只有给他们赚钱的机会,让他们有生活来源,才能彻底脱贫。”她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