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爱是滋润大地的一场春雨,爱是温暖人间的一轮太阳。在湘西莽莽的大山深处,座落着一所偏僻的村小——泸溪县小章乡黄泥冲小学,这里有一位家喻户晓、备受村民爱戴的80后女教师。16年来,她以一个乡村教师对学生执著的爱,扎根村小,无私奉献,用真心真情呵护着每一个学生,将爱的阳光普洒到了苗乡每一个角落,演绎了一曲爱的动人乐章。她就是泸溪县小章乡黄泥冲小学教师符海鸥。
她深爱乡村教育
2001年,20岁的符海鸥大学毕业后,怀着对教书育人的美好憧憬,她放弃了某企业一份待遇颇丰工作,不顾亲戚朋友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泸溪县小章乡大西垅小学,站上了三尺讲台。
和她同时毕业的男朋友被分派到了县城的一家单位上班,极力劝阻,甚至摞下狠话,“如果你执意要去村小教书,咱俩就分手。”这时她心想着的是大西垅小学的孩子,她毅然选择去大西垅小学教书。
后来,符海鸥和小章乡当地的一位农民结了婚,老公如今仍在沿海城市打工,苦了累了,或者病了,只能通过电话、微信视频向丈夫述说。回忆起过去那段感情,符海鸥感到十分惋惜。
大西垅小学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初来这里,眼里的一幕给她泼了一盆冷水,教学楼低矮破旧,操场坑坑洼洼,教室里除了几张破旧的老式木桌椅、一张简陋的讲台,再无其它,条件十分寒酸。“我也是农村的孩子,也是因为读书才改变自己的命运,既然选择了这里,那就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书教好。”符海鸥说。在这里,符海鸥和老教师杨秀尧2个人教4个年级,她带教学任务更重的三、四年级,采取复式班教学方式,两个班轮流上,每天的课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即使到了午休时间,符海鸥仍要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晚上更是要挑灯熬夜,备课、钻研教材、批改试卷……
后来,大西垅村通了水泥路,学校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提升,愿意去大西垅小学的老师越来越多。但在同是小章学区的黄泥冲小学,因为当地老教师的退休,闹起了“师资荒”。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符海鸥就有了去黄泥冲小学的想法。
那时符海鸥的父母身体并不好,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血糖都很高,心脏也出了毛病,好几次晕倒在家,幸好邻居及时发现,送到医院急救才得以捡回一条性命。她的父母希望符海鸥能到小章中心完小教书,可以更方便地留在身边照料他们。但为了大山里的孩子,2009年,符海鸥主动向学区提出申请,来到黄泥冲小学任教,家里则雇请了一个保姆,照料父母的日常生活,进行医药护理。为此,家里几姊妹对符海鸥颇有微词,邻居也都很不理解,连当时的小章中心完小校长向远宏也多次劝说符海鸥慎重考虑,但得到了回复均是:“哪儿的孩子更需要我,我不去,那里的孩子怎么办?”
和大西垅小学相比,黄泥冲小学的条件更为艰苦,距小章乡25里路,是该乡最偏僻的一所村小。为了不迟到,每天凌晨5点钟多,符海鸥就要起床准备,走上2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赶到学校,放学后又得继续同样的路程,只有晚上得得以照料父母。
由于符海鸥平时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照料自己的二个儿子。在县城白沙小学就读的大儿子时常打电话抱怨,说妈妈不关心他。她7岁的二儿子,由于先天性舌息带短缩,发音一直含糊不清,亲戚朋友一直劝说尽早动手术,可忙碌于工作的她一拖再拖,直到去年才给小儿子做了手术,虽然现在儿子发音还勉强听得清楚,但远不及同龄孩子那么流畅,落了个语言残疾。为此,这件事在她和丈夫的心中落下了永远的伤痛。
当“进城教书”成为大多农村教师的追求时,符海鸥却始终如一地坚守在条件艰苦的村小。期间也有亲戚准备帮她调到城里教书,学区领导也多次想把她调到小章中心完小,但均被婉言谢绝,“我走了,这些孩子谁来教?”
16年来,从青春芳华到而立中年,只要哪所村小有需要,符海鸥就出现在那里。山道踟蹰,迎难而上,她把青春留守苗乡,留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
她厚爱留守儿童
泸溪县小章乡是一个苗族集聚乡。由于地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当地经济生活水平落后。据统计,这里91%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家庭十分贫困。看到这些,符海鸥十分揪心,她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帮这些孩子。
2013年,由她倡议,学校成立了小章爱心义工团队,专门负责搜集贫困学生资料并与边城爱心协会联系,争取爱心人士的帮助。
每到周末,在小章乡的各个苗寨里,符海鸥和爱心义工们爬山涉水、串村访寨,实地摸清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再把这些信息整理成档,发布在边城爱心的平台上,争取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和资助。
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张慧芝(化名),穿着糟蹋,性格内向。符海鸥发现这一情况后,开始暗暗关注她。几天后,符海鸥就和义工们利用周末时间,跋涉40多分钟的山路来到张慧芝家了解情况。
当地村民告诉符海鸥:“张慧芝是个穷苦的孩子,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前几年离家出走后了无音讯,爸爸外出打工,家里共有4姊妹,和70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住的是一座破旧的木房子,除了厨房仅有两间卧房可住,由于人多,张慧芝经常到别的孩子家中搭铺睡。”听到这些,一股心酸涌上符海鸥的鼻头,她眼角泛泪:“可怜的孩子,你不应该遭受这些不公,我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你!”
后来,符海鸥自费给她买了新衣服和书包。同时又积极为张慧芝争取资助,在她的牵线搭桥下,边城爱心人士每学期都会对张慧芝一对一捐助500元,加上县教体局发放的750元建档立卡学生补助,得以让张慧芝安心上学。现在,张慧芝性格变得开朗了,每每谈到符老师,她的脸窝里总是露出甜甜的微笑,满怀感激地叫上一口“妈妈老师”。
截止到目前,像张慧芝这样的贫困学生得到爱心人士“一对一”长期资助共有39人,获得资助金额62400元、衣物500多件以及大量的文具和书包。
除了积极争取资助外,符海鸥老师还注重从心理和生活上去关心关怀留守儿童。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她将张慧芝等多名学生领到自己的寝室去住,悉心照料她们的生活,辅导她们的学业,鼓励她们面对生活要永不言败,做个积极向上的有心人。
她还把自已的寝室建成了“留守儿童之家”,组织留守儿童一起唱歌,玩游戏,为他们过生日,陪他们做作业,让他们感受到到集体大家庭的温馨。遇到班上的学生感冒发烧、生病住院,她带他们到医院治疗,在病床上进行无微不至的照料,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身有人护,心有人爱。
符海鸥心系贫困学生,情系留守儿童,她用慈母般的关怀温暖了苗乡深处的孩子,在资助上竭力争取,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在学习上尽力辅导,从无抱怨,不离不弃,演绎了一曲爱的动人篇章。
她关爱每一个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是符海鸥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6年来,符海鸥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她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黄牛,在山村教育的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呕心沥血,点燃了大山孩子的希望之灯。
班上有个叫陈果的学生,是个独生子,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十分溺爱。他的学习自觉性极差,经常欠交作业,还迷上了网络游戏,晚上经常熬夜通宵,他的爷爷甚至到网吧为孙子送饭送水。
符海鸥明白,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效果有限,必须及时地纠正家庭教育方式,共同把陈果拉回“正轨”。为此,符海鸥利用周末时间对陈果进行家访,开门见山地对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批评,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在家多陪陪孙子,督促他完成作业,安排他做一些家务活,控制他的零用钱,时刻讲讲上网的弊端。
在学校,为了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提高他的学习成绩,符海鸥在课堂上会针对性地提一些简单问题让他回答,帮他融入课堂,找回自信;课后找他谈心、关心他、鼓励他、辅导他。慢慢地,陈果的学习自觉性越来越强,彻底改掉了上网这个坏习惯。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由原来的6分上升到70多分,还当上了纪律委员。
像陈果这样的“问题学生”,符海鸥还遇到很多。面对这些无可救药的“坏孩子”,符海鸥没有选择放弃与责备,而是找准“病根”,通过家访,加强家校联系,联合家长共同感化、教化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6年来,符海鸥每个学期坚持对每个学生家访1到2次,搭建起了一座座家校“连心桥”。
泸溪县小章乡地处山区,山高路险,溪流纵横,孩子们上下学的每一条路都是惊险的。横亘在孩子们的回家途中,还有一条常年流淌不绝的灵溪河,每天放学后,符海鸥用她那柔弱的肩膀,背着一个又一个孩子过河,穿梭在苗乡山区峻峭的山路上。天热的时候,汗水浸透她的衣物,天冷的时候,山谷的寒风刺打着她的面孔,为此至今给符海鸥落下了严重的伤寒。由于工作卖力、饮食不规律,符海鸥还患上了胃病、慢性咽喉炎、鼻炎、腰间盘突出等各种疾病,如今每天药不离身。
2015年4月,符海鸥因重伤风感冒卧床不起,被同事送到医院住院治疗,但她仍放不下学生们的功课。在住院的4天时间,她在病床上备课写教案,批改学生作业,经常打电话了解班上学生动向,为前来探望她的学生辅导功课,那种忘我的工作令医生和护士感动不已。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上好每一堂课。符海鸥坚持自学,她买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和教参,潜心钻研,认真备课。她是个“电脑盲”,学校安装好班班通后,她又买来一本电脑书,利用双休日请教电脑高手,自学课件制作,利用班班通开展现代信息化教学,活跃了乡村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作为年级组长,她还经常组织学校的年轻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既听课又评课,既向别人学又指导别人,共同提高教学能力,打造教研型教学团队。
爱洒苗乡,收获辉煌。符海鸥老师凭着一股对孩子无私的爱,痴心不改坚守苗乡村小16载,从美好青春到叹惜中年,符海鸥老师把她能给的都给了山里的孩子,把一个乡村老师的大爱展现的淋淋尽致,为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她先后5次年终考核被评为优秀,获得县人民政府嘉奖;多次被评为乡“优秀教师”;2013年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称号,2015年荣获“湖南省实事助学基金杰出教师奖”,2016年被评为“泸溪最美教师”,2017年被评为“最美泸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