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清是土生土长的韶山妹子。韶山山清水秀,经济虽无法与沿海城市相比,但也算得上富足安康。16年前,她横跨半个地球,毅然决然地来到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开启了援埃塞职教生涯。她亲历了贫困和落后,目睹了饥荒和动乱,战胜了疾病和寂寞,学会了在极端简陋困难的条件下很好地履行一个援教人员的职责。她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都留在了非洲大地。
一、风风火火“闯”非洲
1966年2月出生的张茂清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1990-2002年先后在韶山市农业局推广站、植保站工作。2001年5-7月参加了农业部在湖南农业大学举办的英语强化训练班,把间断了13年的英语又重新拾掇起来学习,通过每天6小时的英语强化训练,找到了应用英语学习的方法,增添了自己学好英语走出国门,参加援外项目的信心。
2002年9月,中国农业部和埃塞俄比亚农业部官员共同进行面试,张茂清成功被选派参加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项目。接到出国通知时张茂清无比激动,当时还只有10岁的儿子骄傲地对她说:“妈妈你太厉害了,居然通过了面试!”
当年10月28日,飞越2万余公里,第一次踏入埃塞俄比亚,张茂清兴奋中带着惶恐。这里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教学基地不仅远离城镇50公里,交通极不方便,停电断网更是家常便饭,还得时时担心蚊虫叮咬感染疟疾。当时是19个中国人共用一台电话机,一台电视机,每两周由学校派车轮流安排2人外出采购19人的生活物资。打一次电话回国5分钟100元左右,对家人的思念太强烈了。面对种种困难,张茂清迎难而上,在团队里依然虚心学习,学电脑操作、学英语、每天坚持听BBC,和当地老师、印度老师练口语,从图书馆借来专业英语书系统学习。
受到时任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访埃时接见
张茂清发现学校周边的农民生活得比想像中的更加贫困。睡地上(铺草),烧柴火,简单几片enjila(一种当地的主食)拌辣椒粉就是一顿饭。面对这一切,作为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一个信念在张茂清脑海里清晰而坚定:要让国内最适用的农业技术在这里生根开花,尽力帮助埃塞人民改变现状。
二、矜矜业业“钻”教学
教学资源极度匮乏,一份讲义十几个学生拼着用,没有系统教材,没有实践基地,课堂教学只教理论不实践,学生动手能力极差。初到埃塞,张茂清就发现了职教学院农业教学的最大问题。此后多年,她和其他老师从点滴做起,努力改善着当地的教学条件。
为了弥补教材的缺乏,张茂清参照国内的系统教学大纲,克服翻译、硬件等种种挑战,用英语先后编写了“植物保护”“大田作物栽培”等多门课程的讲义和实习手册。伴随后期实践课程的进行,“茶叶加工”“滴灌施肥”“植物病害防治”等多个模块的英语教学讲义也陆续编写出来。
“教学方式需要改变。”张茂清向所在植物系的老师提议,“按模块教学大纲要求,落实70%的实践教学。”有埃塞老师质疑:实践教学没有场地怎么办?张茂清用实际行动回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Alage学院植物系附近有片荒地,鸟类成群、野生动物出没、杂草丛生。张茂清决心把它改造成学生的实习基地。在2012、2013年那两年里,张茂清带着当地教师、学生在这里尝试播种水稻、小米等农作物10余种,但经常是2月份种下去,刚到苗期,就被羚羊、野猪吃光毁坏了。一筹莫展之时,职教项目得到了一笔小试验经费,张茂清立刻带着工人,就地取材在实习基地外面筑起了围栏。之后,她又带着大家在开垦的土地上盖膜、注水泥,这样水稻灌溉水池也就有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阵子风风火火啥都干。”回顾那段历程,张茂清笑意满满,“基地建成后,我们指导学生示范种植了甘蔗、玉米、高粱、小麦、大麦及豆类共10多种大田作物,教学实践不再受任何限制,每个环节都可以手把手、面对面地教给学生。而且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还能把地膜覆盖、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一并都教了。现在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明显比10多年前强多了。”
三、勤勤恳恳“育”桃李
埃塞俄比亚的整体农业基础设施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的各种投入几乎没有,培训多、示范少,大面积推广的更少。导致的结果是,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作物综合栽培技术推广在农村落实不到位。张茂清还发现,这里的农民种植整地质量低下,播种出苗不齐,农家肥从不施用(牛羊都是散养,不收集肥料),商品肥价格高(依靠进口,一般是国内价格的三倍),施用量非常少,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没有一整套预测预报,作物收获后储藏损失大(仓库简易,鼠害严重)。“如果把作物种植技术组装配套,落实到农户,大田作物栽培增产潜力是很大的。”
为了教会学员更加直观地了解、防治病虫害,张茂清将原有的一间教室改建成植物系害虫管理、大田作物生产、土壤分析综合实验室,打印张贴教学图片200多张,翻译整理病虫害挂图30多张,制作杂草标本50余份,昆虫标本30多份,并指导完善了实验台架、护窗等设施。
张茂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因地制宜,重点培训学员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作物病虫害鉴定和防治。期间担任了中国——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项目副协调员兼任Alage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学院中国教师组组长,先后在埃塞俄比亚Asela、Sodo、Dilla、Alage四所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学院工作过,累计教授学生数千人。
湖南省农委领导颁发优秀教师证书
张茂清不仅教学中不辞辛劳,工作中更是做到以身作则,处事公平,组内教师遇到生活、工作上的困难竭尽全力帮助;在与校方关系处理上,既不失原则又能灵活变通,与学校各部门关系处理到位,连续四年被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及湖南省农委评为优秀教师。
四、真真切切“结”情缘
朝夕相处让张茂清跟当地老师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跟他们相处就像跟国内同事、学生一样,非常融洽,我觉得没有肤色、种族的界限了。”平日里,学校老师邀请她一起喝咖啡;重要节庆日,邀请她去家里做客;每次回国,许多老师使用QQ、微信随时和她“面对面沟通”。“埃塞人民对中国人非常友好。”纯朴的当地人一次次感动着张茂清。在学校小商店购物以及外出坐车,遇到人多排队,每次当地人都让中国人优先。“当地人常和我们说的一句话是‘你们是客人,你们是来帮助我们的’。”
16年的援外职教经历,在张茂清心中沉淀出一种深沉的热爱和责任。艰苦的条件下,她不仅没有感到受挫,反而焕发出强烈的使命感。2003年,张茂清和另一位中国老师坐学校的皮卡车,去50公里远的镇上采购生活物资。回来途中,因为路况差,在土路上跑了1000多米后才发现少了一个轮子,最后在车痕消失的附近农民家找到了那个跑丢的轮子。说起这段经历,张茂清至今心有余悸。
2013年,由于从学校到校外40公里的电线杆都是使用了很多年的树杆,遭遇暴风雨后全倒了,修了整整一个星期,10个中国老师就使用柴火做饭。张茂清沉吟着说,“我们援外老师的生活条件还算好的,可想而知埃塞普通人的生活。这种时候,我就更加希望为他们做点什么。”
归国休假,张茂清心里仍旧牵挂着埃塞。2017年7月,4名Alage学院的老师来中国参加研讨班,张茂清陪着他们参观毛主席故居、土地流转示范现场及当地农村,为他们讲解中国的农耕文化、当地的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情况。张茂清希望,埃塞的老师通过这样的学习参观,更深刻地体会农业的重要性,并将这种认知传递给埃塞的更多人。“农业职教,可以直接培养学生、培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再慢慢地影响其他人,让他们掌握技术,从中受益。”
张茂清感慨地说,援非10余年来最亏欠的是家人,年迈的母亲因她常年出国在外,无法照顾,去世前在农村托老院度过了23个月。“援助非洲国家,帮助非洲人民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本人,只要需要,我想为那里的学生,为那里的人民多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