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残疾人到“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从小摊贩到“全国特殊教育先进个人”……杨慧丽在轮椅上书写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摆书摊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1964年,杨慧丽出生于南湖洲镇,出生刚8个月时患上小儿麻痹症,缺医少药使小慧丽的病被一拖再拖,导致她高位截瘫,四肢中仅有左手能正常活动。
“小时候,望着与自己同龄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上学,我心里特别羡慕,好希望自己也能跨进学校!”杨慧丽回忆,因为不能去上学,她曾一度非常自卑。15岁那年,杨慧丽开始了自学生活。“命运注定已身残,但我不能做脑残。”杨慧丽坚定着自己的想法。
从小与学校无缘,杨慧丽最能懂得残疾孩子渴求知识的愿望。1983年,杨慧丽19岁,为了谋生,她来到了湘阴县城,用仅有的50元钱在繁华的湘阴饭店旁边开始摆摊卖小人书。
因为要从长沙进书,从湘阴到长沙当时只能走“水路”,每天才一趟船,每进一次货,别人最多只需2天,行动不便的杨慧丽却需4天。书摊营业,第一天,杨慧丽就赚了2.6元钱,“‘第一桶金’让我明白了,残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
1990年,杨慧丽在湘阴县城租了一个临街铺面,开起了书店。在她的悉心经营下,书店发展到4间铺面,藏书达6万多册,聘请了5个员工打理。
办学校帮助更多残疾人
10多年一晃而过,书店经常有一些年轻家长带着孩子来看书。从他们的交谈中,杨慧丽得知幼儿入托难,便萌发了开办幼儿园的念头。1994年,她用自己的积蓄开了个小幼儿园,当年就招收了300多名幼儿,从此杨慧丽开始了一位残疾人办教育的不凡历程。
“还有很多残疾小朋友没有地方读书。”1996年,杨慧丽创办了我县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第一批学生就有70余人。特殊学校除了开设文化知识课程,还开设了技能知识培训,让残疾人全面发展。特殊教育是一项“烧钱”的慈善事业,杨慧丽想通过办普通全日制学校来支撑特殊教育学校。1999年她又新建了教学、办公、实验裙楼以及老师宿舍、礼堂、田径场,办起了一所具有一定规格和规模的集小学、中学、高中于一体的普通全日制实验学校“慧丽实验学校”。杨慧丽先后获评“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全国特殊教育先进个人”“岳阳市道德模范”“岳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50岁创办老年公寓
2014年,50岁的杨慧丽仍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在奋斗路程中继续奔跑,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创办了老年公寓和残疾人托养中心。
“创办老年公寓,是想让那些子女不能常留在家里的老人们,也能过上幸福安康的晚年。”杨慧丽介绍,老年公寓里,年纪最大的夏娭毑今年99岁,她的子女均在岳阳,在岳阳住不习惯的她坚持回到了自己老家。子女不放心便把夏娭毑送到了老年公寓,没想夏娭毑一住就住了两年多。“住在这里的都是同龄人,有人聊天,大家互帮互助,生活变得更有‘味’了。”夏娭毑说。
老年公寓门卫室陈爹是一位侏儒症病人。“当时缺个门卫,我看到他是残疾人,人又勤劳,我便聘请他了。”杨慧丽介绍,60岁的陈爹是鹤龙湖人,无依无靠,工作三年多,陈爹已把老年公寓当成了自己的家。
“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接收智障孩童有一定年龄范围,年龄太大、太小的就会被送往我们的托养中心。”今年16岁的马旺是一名重度智障残疾人,刚进托养中心时,调皮多动,还喜欢打人。经过耐心细致的培训后,马旺开始与周围小伙伴“和平”玩耍,自己能刷牙、洗脸,还能干些叠被子、扫地的家务活。“托养中心20多个孩子就是我们每天转悠的‘中心’。”采访结束,杨慧丽称,“希望能让更多的残疾朋友知道,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