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艺术,似乎没有比书法更简约的了,三尺宣纸上,笔锋流转间,笔意或劲或缓,笔墨或浓或淡,喜怒哀乐具皆呈现。尹小文就在这涌动的线条世界里,书写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梦,一写就是十年。
人的一生中往往会有着多重身份,“父母”、“子女”、“同事”……每一种身份就代表着一份责任。此时的尹小文就扮演着三个角色,“老师”,承担教书育人无私奉献,“妻子”,负责照顾家庭含辛耕耘,“妈妈”则是梦着孩子的梦,爱着孩子的爱,忧伤着孩子的忧伤……
午夜梦回,待丈夫和女儿都已熟睡。此时,尹小文会拿出笔墨纸砚,万物寂静下,开始书法的练习,这是她这些年养成的习惯,“唯静方能生慧”,这是她悟出的人生哲理。
所有的不期而遇皆是命中注定
1998年9月,此时尹小文刚步入大学校园,正当芳华的她,同所有女孩一样,心里也怀揣着“白马王子”的童话梦,偶遇书法协会招新,协会会长那潇洒自如的风采,力透纸背的笔势深深的吸引注了尹小文。就此,她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期间,尹小文坚持每周练字,写那些简单的亦或是复杂的文字。在室友喧闹时,在夜深人静时,在温馨惬意时,在郁闷失落时,她都会提笔挥墨,书法,成了她抒发情绪的最好方式。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2001年的春天,尹小文毕业了,她回到了家乡—靖州甘棠镇一中,成了一名中学教师。
作为32位学生的班主任,为了完善孩子们的成长,尹小文一人身兼数职,在课堂之外,还要照顾孩子们生活,“这些孩子都还是小树苗,在没有长成大树前,必须要有人来遮风挡雨。”尹小文坚定的说,年轻人就是有一股子冲劲。
“叮铃……”一天的第二节课下课了。
“今天的领操小队长是吴梦,大家跟着他一起好好做。”尹小文领着全体同学,来到操场排队站好。望着这群沐浴在阳光下舞动着身体,尽显朝气的孩子,尽管教学任务挺重挺辛苦,但尹小文笑得很灿烂。
夏至夜色下的乡村田野,虫鸣、蛙叫和远处的狗吠声,往往此次彼伏,在这深邃的黑夜里,仿佛誓要比个高低。这时尹小文刚做完第二天的教学备课,忙完了一天的工作,用练字来舒缓一天的疲惫倒成了她的乐趣,四周的喧闹似乎化作了催化剂,变成了她的动力。
尽管条件艰苦,但尹小文对于书法的练习从未落下……
二十载兜兜转转终悟心之所往
时光荏苒,事物前进的速度比你我想象的都要快。
转眼间,尹小文的身份有了巨大改变,她结了婚,并身为人母,教师工作也从乡村转到了城镇,照顾家庭的重担和更加紧张的教学任务,使她倍感压力。
可无论在累,尹小文回到家都会坚持练字,“一铺开纸、拿起笔,也就不累了,不知不觉就到了后半夜。”尹小文笑说,“有时候练的投入了,就把厨房做的饭给忘了,经常是‘稀饭变干锅,锅底子稀巴烂’。”
练习书法久了,尹小文的事迹也在邻里间传开,那时传来的一些“家庭妇女练习书法,不务正业”的言论,也曾让她困惑不已。
“我其实挺幸运的,在我最困惑的时候,是家庭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尹小文说,那段时间她一度想放弃书法,是家人对她的鼓励使她坚持下来。
女子练书法,贵在坚持和无所畏惧。
2012年的一天,机缘巧合下尹小文结识了靖州县书法协会会长杨广,杨老师看中了她这块“璞玉”,让她加入了靖州书法家协会,给尹小文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同时也是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认可,尹小文拿着她的作品参加了全国硬笔书法的比赛,竟一举入选全国硬笔书法家“十杰百强”,同年,又荣获了“中国硬坛楷书名家提名”……
2015年,此时全国迎来了第二轮课改,新的教学模式下意味新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孩子们尽快享受到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尹小文与几位同事反复商讨,制定教案,几人轮流进行课堂试讲,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尹小文热爱的职业,书法,更是她心中不可磨灭的情怀。
38岁的尹小文做了一个决定,她向学校领导申请,希望在学校开设书法兴趣班,喜欢书法的学生都可以了来学,她要无偿的给孩子们上课,把传统文化和精神进行传播,种下种子。
书法兴趣班开课了,来的学生恰巧也是32名,时间仿佛对她做出了回应。尹小文凝望着这些孩子,似乎看见了以往学生的影子,64名孩子的眼中都充满着对兴趣、对知识的渴望,“少年强,则国强。”尹小文心中默念,她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来一个字。
“来,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写一个字人,人字要平,要稳,做人也是一样……”
后记
世上的每一只蝴蝶都在扇动翅膀,却不知哪只能掀起风暴,一座岛屿上滴落的水珠,却能让大海为之沸腾,尹小文就像这蝴蝶、这水珠,于书法上默默坚持,教学上甘于奉献。
一张方桌,一方砚台,一副笔墨,书法可谓贯穿了尹小文的前半生,前十年用经历积淀情感,后十年用情感感悟精神。
尹小文曾说道,“其实写字也好,教书也好,重要的是要懂得领悟,懂得思考,懂得超越,懂得静心去享受。写好每个字,善待每个学生就是我追求的快乐。”
生活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