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相传黄氏二女在此修炼成仙,后人称之紫云峰,寓意“紫气东来、祥云缭绕、神仙庇佑”之峰。
这里创造了一个奇迹,在位于紫云峰半山腰的双峰县沙塘乡密塘学校,先后走去了30多个大学生、5个研究生,人才辈出。
奇迹的诞生,蕴含着乡村教师李冬贞扎根山区教育35年的艰辛付出……
孤身接力,传承教育薪火
李冬贞,1982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至今35年。这大半时间里,她一直扎根在省级贫困村双峰县沙塘乡密塘村,守护着双峰县海拔最高的山区小学密塘学校。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交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
密塘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服务的密塘、紫峰2村,位处海拔818.8米、双峰最高的紫云峰山麓,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是全县最贫困的2个村,历来以“四多”闻名:贫困村民多,离异家庭多,单身汉子多,留守孩子多。幸运的是,因为政府的重视,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地方,教育的薪火却能绵延不断,即使生源少到个位数,也从未间断。
记得李冬贞刚到密塘学校时,还有四五个班级,却只有三四个老师,还有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凭着血气方刚,她常年一个人顶两个班的教学任务,轮流上课,学生每天上6节课,她倒有10到12节课的任务。2001年起,学校一直只有一个正式班级,她干脆校长、班主任、任课老师一肩挑,每届学生从学前班开始带起,教到小学二年级,便集体送到山脚下十里外的桑梓学校。这样周而复始,她和密塘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乡“小渡船”。
亦师亦母,情暖留守儿童
上个学期,她班上7名学生,有5名是来自贫困单亲家庭的孩子。其中三个堂兄弟,都是母亲不告而别,父亲长年出外务工,跟在60多岁的奶奶身边,奶奶去世后,只好改由年近九旬的曾祖母照顾。这样的不幸令人凄怆,但在山乡只是常见的情形。35年来,面对一茬又一茬这样的学生,她既要当好老师,尽力开启智慧,为他们谋求未来的希望,又要做好母亲,从生活上、心灵上为他们填补母爱的缺失,让他们感受人世的温暖。
孩子们经常缺衣少食,有的一年吃不上几次肉,身心发育都受到影响。她便每天从家里尽量带些蔬菜、肉类到学校。第三节课下课时,把电饭煲放在教室讲台边,边煮饭边上课;第四节课下课时,饭刚好煮熟,趁着孩子们午休戏耍的功夫,她赶紧炒菜、洗碗,半个小时内做好一桌饭菜,和孩子们围桌吃饭。35年来,除了寒暑假和周末,她的午餐就是这样,和一批又一批学生娃子吃过来的。
每学期初,她都要想尽办法,为孩子们去争取救助,一旦学费筹集不到或不够,她就用自己的工资补上。现已毕业的彭海亮,他是父死母走,因交不起学费,他多次弃学,每次都是李冬贞苦口婆心劝回复学,并为他垫付学费。这几年,粗略估算一下,李冬贞替孩子们交的学费已经超过5000元。至于孩子们的学习用品,李冬贞都是期初从乡集市上大件批发回来,放在学校,哪个孩子要用了,报告一声,她就无偿供给,从未向家长要过一分钱。
以苦为乐,不负绿叶职责
李冬贞丈夫是普通农民,30多岁患钩端螺旋体病,在鬼门关上打了个转,又患上肺结核,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婆婆去世多年,公公在90岁时不幸中风,卧床5年,都是李冬贞一个人端屎端尿,洗衣做饭。唯一的儿子离婚,李冬贞又得带上小孙子。多少年里,李冬贞的生活节奏都是一天到晚一溜小跑,里里外外忙完,别人都上床睡觉了,她才有时间开始备课。哪里有闲钱、闲心去考虑自己的形象呢?
虽然又贫又苦,无暇打理自身,但对待教育教学工作,李冬贞一点也不马虎,教学观念和手段还很“前卫”。学校没什么音乐器材,她就因地制宜、想些点子,带领孩子们在坪里唱歌跳舞,其乐融融。学校没有图书室,从别的同事那儿弄点孩子们喜爱的书籍、报纸,尽力为大家提供阅读机会。
李冬贞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期末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总是稳居全乡第一名;年年被评为全乡优秀个人、优秀班主任;2015年,她被评为“娄底市优秀教师”。2016年,《娄底新闻网》、《湖南教育》、《湖南日报》、《凤凰资讯》等媒体先后专题报道了我的事迹,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年1月,她还入选了湖南省运达乡村杯教师。今年9月,她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但最令李冬贞自豪的是,她陪孩子们留守的这个山沟沟里,近年来入学率和巩固率都达到了100%,前后出了30多个大学生,5个研究生。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成因里,有李冬贞老师的一份付出。
三十五年一转眼,说来只道是寻常。是命运,让她接过了贫困山乡的教育接力棒。但这么多年,支持她坚定走下来的,是对山村孩子真挚的感情,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激励她的,是父老乡亲们对她的肯定和赞扬,是各级部门对她和学校的关怀。她虽然53岁了,但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她表示:在新课程改革的崭新征途里,与时俱进,尽心尽职、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