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好云,女,44岁,冷水滩区黄阳司镇刘家排村村民。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孝敬公公婆婆的好媳妇。十多年来,她的孝行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了周边乡村。
周好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兄弟姐妹七人,她排行老七,农村有句俗话说:“满女满骄骄”,但她聪明能干、乖巧懂事、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心地善良。
1991年1月,周好云嫁给了从医的艾云林,夫妻俩相互尊敬、恩恩爱爱。丈夫家也是七兄妹,丈夫是夫家唯一的男丁,公公婆婆是勤劳善良的农民,淳朴热情,子女多,家境比较贫穷。按农村的习俗,儿子结婚后与父母分家过是正常现象,但周好云不这样想,考虑到还有两个小姑子正在读书,很需要钱用,没必要一家分做两家过,浪费柴、米、油、盐,她主动提出不分家,而是与婆婆一起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家里的经济权还是继续由婆婆支配。1991年10月儿子出生了,给这个不富裕但很和睦的家庭更增添了一份欢乐和幸福。
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幸福而祥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10月,婆婆高血压突发引起脑出血,经医院抢救,病情是稳住了,但落下了偏瘫。婆婆一向身体健康,是家庭的顶梁柱,突然偏瘫不能动弹,情绪相当不稳,变得非常急躁,又吵又闹。周好云心痛婆婆,轻言细语开导婆婆,哄老人家开心,每隔一两小时要给婆婆翻身,还要接屎、接尿、擦身,服侍婆婆吃药、喝水、吃饭,有空时还给婆婆做按摩。婆婆在医院一住就是四十多天,周好云每天都精心伺候着,从不言累、从不嫌赃,从没在婆婆面前抱怨过。看着婆婆入睡后,想着老人家这一辈子过得不容易,把儿女拉扯大,吃了太多的苦,她心痛得眼泪直流。病房其他不知情的病友和家属们都说:“这个老人家的女儿真孝顺”。
婆婆病情稳定后回家疗养,家里条件不如医院好,婆婆约140多斤,只能卧睡不能坐,右侧手脚已失去知觉,一、二小时翻身一次是很麻烦的事,接屎、接尿也只能在床上,还要给婆婆做饭、梳头、洗衣、擦身等等。一个人根本就做不过来,只能由女儿们轮留陪着她照顾母亲,这样精心照顾了10个月,母亲能坐轮椅了,她就对姐妹们说,她一个人可以照顾母亲了,姐妹们不肯,但她硬是把这份担子独自扛了起来。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周好云的婆婆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在婆婆生病后,照顾婆婆就成了周好云的全部工作,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喂家禽,清理屋前屋后卫生,然后做好可口的饭菜,帮婆婆洗漱完毕,再喂老人家吃饭,忙完老人家所需后自己才去吃饭。她吃的多半是冷饭、冷菜。婆婆的生活中离不开人,地里的事总是在她给婆婆吃过东西,生活安排好后才急忙抽点时间去做。晚上照料老人睡下后还要收拾家务,每天都要忙到半夜才能入睡。自从婆婆生病后,周好云就将床搬到了婆婆的房间陪伴,后半夜还要起床招呼婆婆解手。一年半载照顾一个病人已是不易,时间长了能做到这样无微不至实在太难得,方圆几十里的乡亲,无不对周好云的孝心伸出大拇指。
走进老人的房间,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老人穿着很整洁,头发清爽,面色红润,身上没有半点异味,表面上看,根本就不像一个瘫痪的病人。婆婆生病后脾气变得很古怪,喜怒无常,周好云常常笑脸相迎,哄老人家开心。婆婆口齿虽不清晰,但老人逢人便说:“我媳妇孝心好,比亲生的女儿还要好”。
有时候在喂婆婆吃米粉,一碗米粉没吃完,婆婆就饱了,周好云很会很自然地把剩下的米粉吃下去。对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瘫痪了的老太太,她如此不嫌弃,若不是多年来发自内心的心疼和孝顺,这样的动作在常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可在周好云那里,却是太自然不过了。
周好云是个爱笑的人,在婆婆面前更是如此,她不断地给婆婆说开心的事,讲笑话,消除婆婆的焦虑和恐惧。但是婆婆不在旁边时,每每她与邻居亲朋拉家常时,会时不时哭出来。为了照顾婆婆,她都抽不出时间去看望自己的父母,连自己生了病都没时间去检查,说实话,她的日子过得确实挺苦的。
2014年5月,常年辛苦操劳,超负荷运转的周好云自己患上了癌症,住院期间,经历了多次化疗。待身体稍有康复,她就出院了,她像没事人一样,一如既往、体贴入微照顾着婆婆。
周好云就是这样一个媳妇,精心照料年迈的婆婆,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震耳发聩的表白,不发豪言壮语,不要回报,从无半句怨言。她默默地做着她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把“孝”字深深刻在自己的字典里,抒写着“孝”的朴实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