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麻阳县黄桑乡釆访返乡创业、立志振兴乡村学前教育的民办幼儿园园长张慧贞,倾听她的创业故事,实地了解乡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情况。
从黄桑乡集镇乘车,在弯弯曲曲的山间村道上行驶近半个小时后,拐过一个弯就看到在半山腰上有一个占地约2000平米,普遍是两层楼的装修温馨美观的学校。学校教学楼墙体上六个醒目的金灿灿的大字――金子林幼儿园,到了,就是这了。
很难想象在偏远的大山深处,会有这么一所又大又美观的幼儿园,这样规模的民办幼儿园即使在县城也是不多见的。据随行的黄桑乡政府干部介绍,这所学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只用了8年,这一切该校校长张慧贞起到了关键作用。
张慧贞,女,黄桑乡观察村人,今年35岁。2000年毕业于怀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外出务工两年,后在尧市镇派出所上班。在派出所上班期间,单位附近有家私人办的幼儿园,每天上下班张慧贞都会路过那。时间一长,喜欢小孩也希望创业干出一番事业的她就有了自己也办个幼儿园的想法。
2008年,黄桑乡各村村道完全硬化,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工作多年的她也有了一定的积蓄,这让张慧贞感到办学的条件成熟了。当年的9月,张慧贞在位于黄桑乡岩湾村和老冲村交界处的姐姐家中,开办了一所家庭式幼儿园,还借钱买了辆校车。这个承载梦想的幼儿园,因为所在的地区被当地人世世代代称为金子林,所以张慧贞将它取名为金子林幼儿园。
张慧贞至今都记得很清楚,那时那个承载自己创业和教育梦想的小小幼儿园,其实就只有一间卧室,两间教室。她和姐姐做老师,自己的丈夫做司机,按她的说法“当时把人和钱都投进去了,就想把事情做好办成了。”
所幸的是幼儿园开办之初就招到了20多个学生,他们分别来自附近的岩湾、老冲、贵竹溪、子母冲等村。张慧贞至今都记得很清楚,当时不少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爷爷奶奶对她说:“张老师,你要把幼儿园开下去呀,我们没什么文化,年级又大了,教不了也照顾不好小孩,得拜托你了。”这让张慧贞很感动,也让她明白农村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和渴望,她办学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时间来到2010年9月,当时的岩湾村小学大部分学生不是去县城就读就是在黄桑乡中心小学读书,整个学校只剩7个学生,学校办不下去准备撤销。岩湾村小最后的这7个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家境贫寒,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一旦学校撤销,这7个学生怎么办呢?为读书去县城租房生活?没钱,每年几千的房租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是天文数字。去黄桑乡中心小学就读?距离太远,一个成年人走路到那都差不多要一个半小时,他们年迈的爷爷奶奶无法接送他们上下学。如果要寄宿的话,这7个孩子又太小,无法照顾自己的生活。
当时的黄桑乡中心小学的校长找到了张慧贞,委托她代课,教育和照顾岩湾村小的7个学生。
张慧贞当时的幼儿园已经分大、中、小三个班,有40多个学龄前儿童入学,学校发展得红红火火。如果要带这7个小学生,就得招新老师,开新教室。有必要这么麻烦吗?就为了7个学生?当时她的一些亲戚、朋友不是没有这样的疑问。
“有必要,我不要他们,这些孩子去哪?我办学校不就是为了我们农村的孩子有地方上学吗?”张慧贞态度坚决,而且说干就干。当年的9月,她在幼儿园里开设了小学一、二年级,并划出两间房做教室,一年级和二年级各一间教室。小小的两间教室,守护住了7个孩子和7个家庭的希望。
就这样,一直到现在,张慧贞任校长的幼儿园里都一直有小学一、二年级。附近村子里的孩子在她的学校里上完了幼儿园,又接着读小学,直到要读小学三年级时才去黄桑乡中心小学就读。
在学校的发展中,张慧贞始终重视自己和教师们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她不仅在2013年获得了芷江师范颁发的教师证,更积极组织学校教师参加省、市、县的教学培训。中班教师王家银对此很有感触:“来学校一年多,我就到县城培训了四次。校长不论去哪里培训,回来后都会再把学到的教给我们。别人说她一个办农村幼儿园的那么较真干吗?校长对我们说我们农村的小孩要和城里的孩子有一样的教育待遇,就得要有和城里一样优秀的教师,所以我们农村的教师必须不停提升自己。”
二年级的郑傲飞今年8岁,是留守儿童,和奶奶相依为命。郑傲飞从家里走到学校不到十分钟的路程,从幼儿园起他就在这所学校就读。明年,郑傲飞就要去黄桑乡中心小学读三年级了,他有很多的不舍:校长和老师们对他很好,学校离家近,饭菜也好吃。他希望到了新的学校和在金子林幼儿园里一样开心。
随着学生越来越多,张慧贞在2011年9月她决定将学校进行扩建改造。到了2014年9月,扩建改造工程完成,她的金子林幼儿园已经是个占地2000余平米,拥有9间教室、5间休息室、1间舞蹈室的学校了。如今,金子林学校已有在籍学生195人,教职员工12人,在整个黄桑乡都是一所极有知名度的学校了,这一切,张慧贞用了整整八年时间。
面对现在的成就,张慧贞没有自满。她说,学校地处偏远,一直没安装网线没有网络覆盖。下一步,就是要让学远拥有网络,这样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提升自我,也可以对学生们进行多媒体教学。老师们还可以把学生每天在校学习、生活的照片、视频发到微信上,让在外务工的学生家长们看到,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家长们不能陪伴儿女成长的遗憾。同时,针对部分空巢老人无力照顾年幼留守儿童的现实,她准备在学校增加全托服务,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们最安全、温暖的家。
采访结束时,张慧贞告诉记者,大山里的孩子们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她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守护这些大山深处的希望,为他们遮风挡雨,这就是她办学最大的意义和快乐,未来的路再长再难她都会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