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姐,开学了,又要辛苦你把这些外地爱心人士捐赠的学习用品,一对一的送给两岔河和码市较远一点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了!”
“没事,我会准确及时送达的,放心吧,王会长。”
9月开学以来,江华瑶族自治县年过半百的爱心人士周满凤,跟往常一样继续负责联系星之光等爱心公益组织,为江华瑶山贫困学生找资助单位和个人,积极主动充当公益“红娘”,发挥着中转站的纽带作用。
笔者采访得知,家住江华县萌渚社区苍松东路的周满凤今年54岁,却有着一颗不老的公益爱心。2007年4月,45岁的周满凤由于身体等原因从江华烟草部门提前退休后,时间多了,精力足了,她就敞开了爱心,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和关爱。近10年来,她爱心满怀,经常骑摩托车走村串户,为全县16个乡镇4个便民服务中心困难户建立档案,联系长沙、益阳、永州等省内和广州、深圳等省外多个地方的上百名爱心人士,帮助无数老、弱、病、残、孤困难群众渡过难关。
“余生最大的寄托就是以做公益为伴”
周满凤原本是一位普通居民。刚退休时,她常常想,企业家可以为弱者捐钱捐物,作为一名退休工人,自己没有多少钱,但可以帮助他们整理家务,陪他们聊聊天。从此,她坚持每月骑摩托车,去各乡镇困难家庭走访了解困难情况。每次去时,周满凤都要带上自己买的蔬菜和日常用品,以及她亲手做的卤面、饺子馅等,一进困难户家门就打扫卫生、做饭,给老人们梳头、剪指甲……“我觉得他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周满凤对笔者直言道。
就这样她风雨无阻地跑遍了瑶山的每个角落。每年春节期间,她发动儿子、儿媳和老伴对照自己调查的困难群体档案资料,到乡下给困难群体挨家挨户慰问和送年货。她说:“如果哪一天我跑不动了,就由他们来接替我。”
周满凤前几个月去世的老伴,在临终前心疼地对她说:“外面的闲事是管不完的,我走了,你要注意休息啊。”周满凤化悲痛为力量,但不服老的她却对这样的闲事乐此不疲。为困难居民捐款,帮助残疾人生活,担任社区义务治安队队长,今年5月,江华特大洪灾期间,她还带领社会公益人士累计100余人每天奋战在抗灾救援之中。
周满凤退休后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感觉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她发现有朋友群、车友群等上百个QQ群,便想到要把这些网友吸纳到志愿者组织中来。周满凤说:“让不了解公益的人开始接受公益理念,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她“奔波”在一些义工论坛、公益QQ群里,和版主、群主打交道,说服他们加入公益组织。在她的努力下,发动更多志愿者、义工投身关爱农民工子女、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周满凤坚定地说:“我要从爱人去世后的阴影中尽快走出来,余生最大的寄托就是以做公益为伴。”
公益路上乐此不疲花红果硕
江华瑶山的村庄比较分散,远的要爬几十公里山路才能到达。遇到下雨天,道路又湿又滑,一不小心就会摔跤。为了掌握困难群体基本情况,周满凤退休后骑上自行车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将16个乡镇、4个便民服务中心的295个行政村全部走了个遍,将辖区内困难群体的情况和家庭生活状况摸得一清二楚。
“码市镇48个、大圩镇25个、水口镇28个……”翻开周满凤的记录本,记录着她走访过的贫困孩子。周满凤下乡路费、生活餐费都是自己“买单”,村里群众每次留她吃饭留宿,她总是推诿,即使路途再远也要骑车赶回家。遇到困难群众,她还常常把百把几十元钱给他们。一辆普通的摩托车、一个自带干粮和救助用品的奔山包,一壶水,一本笔记本,就这样伴随着她奔波穿梭在大瑶山的村头寨尾,为了公益事业,多年来周满凤几乎花掉了她个人的积蓄,但她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看到还有这么困难的家庭,很心酸,以后我将继续寻找困难家庭,帮他们联系资助人,让他们渡过难关。”周满凤对未来公益之路不忘初心,坚定地走下去。
17岁的盘丽,家住江华县贝江乡洋涓村,是江华县第二中学高三学生。2014年3月16日,品学兼优的她被检查出尿毒症,因为严重的肾衰竭而躺在广西桂林181医院的病床上。在医务人员全力抢救后,她随即开始接受低额条件透析。2015年,盘丽的父亲去世,家里还有一个年仅7岁的弟弟,整个家庭经济来源仅靠母亲外出务工维持,巨额的医疗费用无疑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得知此事后,周满凤马上联系到了江华义工协会,积极发起了为盘丽同学治疗尿毒症募捐的爱心接力行动。“当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在周阿姨、学校和各种爱心公益组织的倡议下,来自各方面的爱心款已达26万余元。”目前,病情得到有效治疗的盘丽,回忆起周满凤等爱心人士对她的帮助时总是心怀感激。
周满凤常说:“我作为一个中转站、一个公益的‘红娘’,我只是给志愿者和贫困对象搭起一个桥梁而已。受助群体都有自己的梦,公益志愿者也有自己的梦。而我的梦想,就是无怨无悔帮助更多困难的人。”
在深圳工作的江华籍爱心人士王亚男说:“我们每年都会联系在外的爱心人士,通过周满凤建档立卡的信息核对,最直接有效地将我们的爱心物资和资金送给江华偏远瑶寨的贫困群众。”
据统计,这些年,在周满凤的带动影响下,捐助过的学生有280多个,资金达数百万元,日常生活大小物资等上千件,帮忙联系“一对一”或“一对多”资助从小学和中学顺利上大学的贫困生达20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