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乡土——她心安处是故乡
刘敏,1982年出生成长于龙溪。龙溪,这是一个有着优美田园风光和无数动人传奇的地方,也是她自1999年沅江师范毕业以来生活战斗了十五年的地方。这么多年,她在龙溪中学这个连结着广袤原野和无尽森林远离城市喧嚣的舞台上,由一个空有一腔热血的懵懂少女逐渐成长成了一个掌握了一定教育教学技巧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并真正领悟到一种淡泊明志、安贫乐道的情怀。
她生于斯,长于斯,生活战斗于斯。每天,她与她的学生们在一起。上课时,面对着他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神,她想,她要学会战斗,还得特别会战斗;管教着他们时,看着这些留守的孩子因为疏于家庭教育而全非的脸,她想,她要学会坚持,还得特别会坚持;家访时,听着家乡父老们对老师和孩子们的叮咛与嘱托,她知道那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那是一份无法磨灭的世世代代的期待,那是大山深处的人们对走出大山干事创业燃起的熊熊信念之火。而老师,是帮他们还有她们实现梦想的希望。她无法做一个逃兵。她选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田野上,在山坡上,站成永恒的姿态。她要做一个田野的守望者。
别样温柔——最是那一低头的微笑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超乎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在龙溪中学,女老师收获到的学生评价大多是“温柔”“可亲”“慈祥”这一类词汇,可刘老师收获到的却是“双面老师”的“光荣”称号。
刘老师温柔一面:学生家里有困难,她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掏个腰包,主动帮忙是常事;学生病了,施医送药,端茶倒水亲自照顾是常事;哪一位同学背上思想包袱了,她就用心与学生交流,耐心为学生开解,潜心替学生疏导,直到学生放下包袱是常事;学生家长打来电话,她与家长为了增进理解,相互探讨管理孩子的方法,一讲就是几个小时也是常事……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有一天喜滋滋的接过了一套新文具;父母离异的孩子的脖子上欣喜地出现了一条温暖的围巾;来校早的孩子总有人叫他们去吃早餐……日月更替,寒暑易节。她,或默默,润物细无声;或体贴,给学生以温暖;或如阳光,给学生以希望……在龙溪中学这所几乎百分之百是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学校里,用脉脉温情暖暖关爱,培育着未来的花朵。
刘老师“霸蛮”的一面:刘老师在学生道德教育和公民素养上的标准不是一般的高,是一个“较得一手好真,霸得一把好蛮”的老师。学校食堂规定每周三每个学生可以领两个包子或馒头,有一回早餐,有一个男生在领馒头的时候漫不经心,将他自己的一个馒头掉到了桌面上,于是他想也不想就准备去拿属于别人的馒头,对自己掉落的馒头也不打算收拾。刘老师看到这个情况,当时就阻止了该男生的不当举措。可是这是一位娇气的男孩子,他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老师过于“小题大做”,老师让他在同学面前丢掉了面子,所以越想越气,竟发起了脾气。事后刘老师把这位男生喊到办公室,她什么话也没有说,拿着那个学生掉落的包子,把外面的一层皮剥掉,当着学生的面一口一口地吃了下去。老师沉默的举动镇住了怒气冲冲的学生,后来的交流沟通就比较容易了。网络上出了一个段子,叫做《新时代教师标准》:上得了课堂,跑得了操场。批得了作业,写得了文章。开得好班会,访得了家长。劝得了情种,管得住上网。解得了忧伤,破得了迷惘。Hold得住多动,控得住轻狂。对于刘老师来说,还真就是这样。
晨昏忧乐——书卷多情似故人
富兰克林有一句话:“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她只是中师学历毕业,学识不够,知识储备缺乏,既无法教育好学生,也无法让自身发展——她选择不断地充实自己:通过自学,她先后于2000年12月、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分别拿到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的专科文凭、湖南科技大学英语专业的本科文凭、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文凭。在漫长的满世界都是自考的岁月中,她不仅从书本中获得了许多的知识,更是磨炼了意志——她记得当时教育局自考办的刘老师一见到她去报自考科目就会说:“这女孩子又来了!”
现在,她已经习惯了一有暇就手不释卷,静坐细读,手自笔录的日子。
她深知为师者光有丰富的学识还不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还必须有足够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与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一颗认真负责宽容慈爱的师者之心。
龙溪中学老师人数较少,加上寄宿学生多,学校历来规定:从星期天的晚上开始,学校实行住校制,任课老师必须给学生上晚自习;班主任老师更是被要求住校,只能在周末所有学生离校后方得离开。这样一来,每一位老师的工作任务就更为繁重了,而她的工作任务每期都是极重的:以本期为例,她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担任学校文学社工作;兼任学校办公室主任一职。在上一年度她还多了一个班的毕业科地理。教育局的领导在期末检查工作的时候甚至开玩笑说:“你一个人把别的学校四个人的活都给干完了!”
半亩方塘——天光云影共徘徊
刘敏平常乐于帮同事一些小忙,特别是在电子设备的使用和维修方面经常能过把当“师傅”的“瘾”。日子久了,有一天却突然发现:学生电脑考试,她可以在电脑室客串一把电脑老师;同事们在多媒体的制作和使用上有问题了,就把她叫去帮忙;学校打印机或一体机出毛病了,直接喊她维修去了;现在更是发展到帮人修手机修电脑的地步了……在同事的眼里,她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能干婆”,她也不知道她怎么就成了一个“专业人士”了,大概是处处留心勤学苦练吧!
她虚心向同仁学习,不断吸取别人的经验,以丰富自己,促使自己成长。她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只要有进修的机会,她一定会挤出时间去学习。几年来,她已陆陆续续参加完地理学科市级培训、全员岗位素质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和成功技能课程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学课件制作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西部教师国培省培、信息技术提升培训等,这五年来她的业务培训已有800多学分。
课堂改革——她将上下而求索
刘敏是学校的新课改负责人。学校让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力求课堂创新与改革。在第一期课改的探索中,她那时候带的是个“火警班”——119班。她想“骛”这种生物很适合那时候初来乍到小学升初中的他们。为了让“骛”变成“鹏”,她决心以点带面,先从班级管理、语文教学两方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课改推行一个月后,在学校组织的元旦文艺汇演中,她们班的节目诗歌朗诵《祖国啊,她亲爱的祖国》以最高分获得一等奖。
在该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学生语文成绩明显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在考试中得以展现,与学生小六毕业成绩相比,在总得分上提高了四十多分。不过,与全镇第一名仍然有8分的总得分差距,最主要的是,名次见不得人——是全镇倒数第二名。她既欣慰又惆怅。其他老师安慰她说:“别灰心,你要知道,你若没实行课改,你们很有可能是全镇倒数第一。”2014年度他们继续推进课改。
在2014年度上学期学校团支部组织的“庆五一迎五四”演讲比赛中,她班呈现出了争先恐后的报名架势。两番PK无果后,团支部书记也不得不亮了“绿灯”——将她们班的参赛名额由三个增至五个。最后,她班的选手们包揽了全部三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结果出来后,老师们对由课改带来的成绩刮目相看。下学期的元旦合唱比赛中,上学期的参与热情又再度出现,这次,分数最高的一等奖又是他们。
在语文成绩方面,经历了又一个半年的积淀之后,她班的语文终于从全镇倒数第二到了顺数第一。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用学生的话说:“他们从来没有在成绩上拿到过第一。”
她进行第二次课改的时候到了2015年下半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求,将原来的两个大班分成三个小班,实行“小班制”管理。她摇身一变,由原来的119“火警班”的班主任变成了九(一)班的班主任。
面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班级,她知道它的管理难度丝毫不亚于去管理一个人数众多全然陌生的班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行为习惯不良,厌学现象十分严重——分班之后的第一次综合考试成绩在三个班级中是垫底的。更棘手的是,班级毫无凝聚力,新加入的学生对她这个班主任缺乏信任,对其它同学也怀有戒心,因此班级中学生抱团自成“小团体”的情况十分严重。而他们此时已经来到了九年级,毕业和升学的压力已然如泰山巨石般向他们当头压下。她,已没有时间。
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和艰难的摸索之后,她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这个班的道路,她把它叫做分层责任加分反思制。
后来,她们班又开始崭露头角了:班级越来越和谐了,成绩排名提高了,各项活动踊跃参与了,各种创意抬头了,班级整体得大奖了,大家的归属感越来越强了,老师的管理也越来越轻松了。
再后来,别的班级也来取“经”了,效果也都还不错。有些班级甚至青出于蓝了,这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
这几年来,随着她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一些想法的成功摸索与实施,她逐渐取得了一些成绩:
刘敏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县级、市级、省级优秀教育成果的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她辅导的学生作品多次在省级报刊上获奖或发表。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岗位”。她是“优秀共产党员”。她也是“桃江县首届骨干老师”、“桃江县中小学课堂改革优秀教师”。她在首届“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她所负责的“百花”文学社连续多年被评为县优秀文学社团。所主持编辑的《百花》社刊在县中小学文学社刊评比中,连续多次获县一等奖。个人多次获“最佳编辑”、“优秀辅导老师”、“优秀文学社负责人”等奖项。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获社团刊一等奖,她荣获最佳编辑一等奖。前段时间,在桃江县教育系统2016年“五四”表彰中,“百花”文学社又获“优秀学生社团”一等奖。在全镇同科的成绩排名中,刘老师所任教的科目成绩良好。所带的班级在初中毕业考试中也成绩喜人,斩露头角。
刘敏常说:教书本不求闻达,育人亦舍得下名利。因此当有人将辉煌的光环化作赞美的声音付予她时,她依旧淡然。她深知她一没得意的资本,二承受不起懈怠的代价。她做的还远远不够。她要做的,唯有更好的教书育人而已。她要甘愿做田野里的守望者,永远地停留,为守护那片纯真的天。从此她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她双双的脚步,她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陪伴着她周围的花朵,一路荟萃,一生芬芳。
刘敏在讲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