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玲,1964年6月出生,籍贯岳阳市,原在国有企业工作,1990年,她下嫁了从山沟里走出来的“穷秀才”。结婚前她可不知婆家门对东还是门对西,第一次随夫回平江老家,一路转车,最后还坐了一程拖拉机,行了一段泥泞路,一进家门,家里的寒碜着实让她大吃一惊,但是,家人对这位城里来的新媳妇,好吃好喝的尽力款待,也算是乡里的最高礼遇。七里八乡的亲戚和乡亲,少不了赶来围观的,在夸赞的同时,还热情的送来几个土鸡蛋,或是茴粉丝等干菜。刘巧玲,第一次回家就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从内心也对乡亲产生了几分敬重。
她婚后的头三年,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大都打工无门,广大农村还非常贫困,刘巧玲刚建立起的小家庭,也因丈夫家亲人的疾病缠绕和生活困境,不得不要设法救济,靠微薄的工资收入,常常是入不敷出,为此还欠下不少的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94年她和丈夫辞去了单位的工作,一起南下打工,后辗转北京创业。在外打拼的十多年间,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迅猛发展,每年回平江过春节,乡亲依然是那样的热情好客,很自然地在一起拉家常,丈夫发小的爱人陈美华是村妇女主任,也成了她的好朋友。然而,乡村面貌依然如故,几乎没有能让乡亲安居乐业的农业经济产业,乡亲们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城乡的强烈反差,她亲眼目睹,感触至深,心头总觉得有一份乡情难以割舍。村妇女主任在与她的交往中,产生如何改变乡村的共鸣,也不失时机地鼓励她发挥在城里见识、人脉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回到农村这个广阔的舞台,共同来改变落后山村的面貌。带着对乡情的眷恋,2009年她毅然放弃了大都市的事业和生活,带着全部积蓄和丈夫回到平江三墩,租赁了一千多亩山地,创办湖南新菜源生态农业公司。
一、从零开始,探索山区农业产业发展之路
对于在城市出生长大的刘巧玲来说,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要做农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凡事只怕有心人,在北京市进超市、菜市场,她都要琢磨琢磨品种和行情,还到书店买来有关种植养殖和农业模式的书,在网上搜集有关农业企业的资料。京城上百元一斤的有机东北黑猪肉,十多元一斤的有机蔬菜,给了她很大的启发。平江山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又无污染,于是她有了做生态农业的想法。
她决定回乡创业后,如何因地制宜,探索山区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是她决策的头等大事。为此,她到北京周边、山东、河南、湖南等地对一些农业基地和项目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对平江山区的自然资源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平江山多地少,为典型丘陵山区,不适宜搞大规模的单一种植和养殖项目,但生态环境优美,最后她根据当地的特点,定位发展林果畜禽生态农业。在种植方面,发展特色林果种植,引进韩国黄梨和良种油茶,在养殖方面,发展特种养殖,引进了生态野猪和乌骨鸡,山上种植林果和牧草,林下搞畜禽养殖,种植为养殖提供场地和饲料,养殖为种植提供肥料,形成了丘陵山区的立体综合开发,实现种养生态循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农场里种植的近200亩韩国黄梨,去年挂果10万斤,品质优良,售价每斤8元,远远高于本地其他品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近十天销售一空。
农场按林果畜禽生态农业模式,六年以来布局种养项目,现在基地种植的200亩韩国金秋黄梨等特色水果已陆续挂果,500亩良种油茶林长势喜人,建设的2个生态养猪场(其中特种野猪养殖场1个)、3个林果地生态放养土鸡场、50亩鱼塘等均开始盈利,已初步建成当地的生态种养示范性基地,同时企业进入市级龙头企业行列。
二、坚持不懈,创新现代农业企业运营模式
刘巧玲到农村创业的路子确定了,但这条路怎么走,怎么才能走好,却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有了生产模式,要做生态的,怎么保证出生态绿色产品,并成功地推向市场,企业的运营模式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做生态农业需要一系列的技术支持。创业初期,她作为一个“门外汉”(女汉子),就意识到创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市里主办的首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她就亲自去参加了,在那里主动结识一批专家教授,后来有的还成了农场的顾问。几年来,通过各种人脉,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省农大、市职业学院、市林科所、农科所等科技院所取得了联系,建立了广泛合作,通过邀请专家教授到现场指导,外派员工培训,聘请专业行家任职等方式,全面提升农场种养技术。在园区规划上,通过专家的实地查看和调研论证,以生态循环为原则,合理布局养殖区和种植区,对每个种养区科学定位,实现每个区域的生物链循环,避免各区间的生态冲突。在种养技术上,引进实践了一系列的国内先进技术,如为了保证韩国黄梨绿色高效种植,在除草方面不使用除草剂,采用人工除草和畜禽轮牧放养除草技术;在抗病防虫方面,引进应用了国内最新专利成果—纯植物提取的抗病驱虫生物肥料,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在生态野猪养殖方面,出栏的第一批猪就遇到肉肥膘太厚的问题,客户不满意,经过反复实践,制定了一套舍饲+牧草+放养的生态饲养规范。通过潜心学习种养殖技术,积极主动寻求外援等途径,企业逐步走向稳定。
其次,创新营销模式,始终是一个企业面临的挑战。起初农场定位做的是精品农业,市场是中高端的消费者。2012年农场自繁自养的生态野猪要上市了,她跑遍了长沙岳阳的200多家酒店,与部分酒店建立了供销关系,自己还设法加入到一些社团组织、俱乐部等组织,以扩大人脉关系网络,通过这些途径也发展了部分客户。但是好景不长,2013年下半年开始,酒店的生意越来越不景气,有的供货的酒店甚至关门了,野猪的销售面临困境。在农村,信息不对称是主要矛盾,面对销售的严峻形势,她一方面梳理以前的客户,筛选少数酒店和部分家庭作为外销客户,培植会员,另一方面,把重点转移到发展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上来,吸引都市人直接到农场来消费,把农产品带出去。2014年初,她提出创建了“平江一号农庄”,在条件极不成熟的情况下,一边策划,一边开始联系一些户外俱乐部、亲子教育机构、旅游公司和学校等,在一年多时间里,组织策划了“梨子采摘与乡村旅游”、“刘村长端午邀我一起包粽子”、“一号农庄踏青赏花”、“国庆节平江山里挖红薯做茴丸”、“我当一回菜老板”、“青少年户外拓展与露营”等一系列的户外野游和亲子体验游活动,吸引了一万多人次到一号农庄观光体验,“刘村长”也小有名气了,县领导称赞平江一号农庄的乡村旅游是“平江县的乡村旅游雏形”。推出休闲农业旅游后,取得显著的成效,产品销售变得通畅起来,有些产品还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面对农场的艰难运营,她始终坚持不懈,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营销模式的创新,初步使农场步入稳定发展期。2014年公司加农户实现种养产品和休闲旅游综合收入超千万元,农户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农场也开始有了盈利。
三、回报乡梓,实践带动农户发展联接机制
在二十多年与山区乡亲的交往中,刘巧玲被纯朴的民风、善良的乡亲、浓郁的乡情而深深感动,不曾想而今她把创办农场作为自己事业和人生的归宿。几年来,她一边建设自己的基地,一边考虑如何辐射带动周边乡亲发展。
在农村,农民一般在种养方面是自给自足,要下决心做一定规模面向市场是很难的,主要是技术和销售的短板障碍。针对一些有意愿种蔬菜和养鸡的农村妇女,她给她们讲解,要根据当地的自然优势发展生态有机产品,为此还给她们买来有关养殖和有机蔬菜种植的书籍,推荐她们去参加职业技术培训,为她们提供技术指导,解决技术方面的顾虑。同时还承诺协助她们进行销售,起初她回岳阳时每次都要帮着带鸡蛋到城里去销。这样,刘巧玲逐步赢得了乡亲的信任,乡亲也开始在其基地周边发展种养业。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实现真正带动农户发展,2014年她又以公司为主体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接机制,以统一模式、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品牌的“三统一”方式,加快吸纳农户加入合作社,营建以公司基地园区为核心辐射周边的生态种养产业园区。几年来在她的影响下, 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较快地扩大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显著提高了种养业的产出和农户收入。到目前为止,周边已发展韩国黄梨、台湾杨梅等特色水果和良种油茶种植户100多户,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生态畜禽养殖户25户。2014年公司和合作社农户实现种养产品和休闲综合收入1250万元,农户增加收入300余万元。
作为一名女性,她对事业和生活的关系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女性的事业和生活、家庭其实并不矛盾,反而能相互促进,关键在于心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能协调好事业、生活、家庭的关系,女性可以让自己过得非常幸福。” 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她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工作状态,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一丝疲态,说话中气十足、做事干净利落。这一路走来,她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把最好的自己献给最热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