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桂,今年52岁,平江人,目前在岳阳楼区枫树小学担任语文老师。她出生农村,喜爱家乡的山水和风土人情;她从教35年,始终热爱着自己的三尺讲台。
月桂,人如其名。她有月的清高,不为五斗米折腰,满腹皆是文人的才情;也有桂的馨香,会做各种美食,自有一股农村的质朴和纯美气息。
五十知天命。在这个年纪,她犹如信徒般的爱上了阅读和写作,不断地汲取文学养分,充实自己,并通过文字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倾诉窗口,追逐着自己的文学梦。
常看汪曾祺和沈从文的散文
刘老师出生于平江县嘉义镇大青村,这里民风淳朴,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给她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美好回忆。乡下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乡风民俗、特色人物、美味小吃等,都让她记忆犹新。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或许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对阅读的热爱,则让她有了一颗敏感的文心。从小,她就喜欢与文字为伴,十几岁时,从同学处借来一本冯德英的《苦菜花》,晚上躲在蚊帐里,点上灯盏,通宵达旦地阅读。
加之父亲喜欢私费订报,因此一家人也都养成了喜欢读报的习惯。直到现在,她每年都坚持订报和订阅杂志,如《散文》、《美文》、《收获》、《天涯》、《散文诗》、《小小说》等,并且是《洞庭之声》报的忠实粉丝。
在各类书籍中,她最喜欢看的就是散文。“汪曾祺和沈从文的散文,是我的最爱。汪曾祺的文风平淡、朴实,比如,《汪曾祺谈吃》这本书写的就是中国的饮食文化,把吃的感受、氛围、来历说得头头是道。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把湘西这片土地的人文风情写得活灵活现,独具韵味。”刘老师说,她还特别喜欢萧红的《呼兰河传》,简直读一百遍也不厌倦。
在刘老师的书柜里,记者发现她几乎购买了汪曾祺所有的文集,如《受戒》《彩云聚散》、《异秉》等等。除了喜爱散文,她还是个《易经》迷,经常钻研书中的奥妙,有时没事便把身边人的生辰八字抄过去研究一番,然后说得头头是道,被同事们戏称为“刘半仙”。
每年的暑假和寒假到来之前,刘老师都会到书店买一批书,等到假期一来,便在家中细细地品读。她认为好的书,还会主动送人。比如,曾经就把一套《小木屋》系列小说(美国作家罗兰著)送给了同事的儿子。
有一段时间,刘老师迷上了打麻将,荒废了书籍。整日坐在牌桌上,盘算着怎样赢钱,这样的生活哪里是她想要的呢?于是,没过多久,她就“金盆洗手”了。重新拿起书本,沉浸在书香里,她感到满满的幸福。
出版首部散文集《温暖的稻草》
文学,是人类的一片精神沃土。平时,沉迷于书香的刘老师,也拿起了笔,悉心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家乡,是她最热爱最迷恋的地方,也是她文学情结的发源地。
于是,从2012年开始,她便陆续写与家乡有关的人和事,记录那里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她写亲人,祖母、娘亲,外婆;写家乡的草木,大青梗、柿子树、平术、臭牡丹;写乡风,大塘庙、夏日的河滩、汨罗江、放排佬的歌声、正月十五闹花灯、乡村俚语;写人影,篾匠、道士、相邻;写美食,平江的甜豆豉、头碗菜、火焙鱼……
两年来,她在四川《内江日报》、广东《增城日报》、《长沙晚报》、《岳阳日报》等报纸发表多篇散文,在《华容文艺》、《平江风情》、《平江通讯》等地方刊物发表散文20多篇,部分文章还被和讯网、凤凰资讯网等网络转载。
看着这些活脱脱的文字,刘老师满心喜悦,并萌生了出书的想法。经过一番努力,2014年年底,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温暖的稻草》温馨面世,90篇散文篇篇凝结着她的家乡情怀。
同为平江老乡,国家一级作家彭东明先生也不禁为之触动,并为她的新书作序。“在刘月桂的笔下,不但将自己的祖母、外祖母、娘亲写得感天动地,还将村庄上的篾匠、道士、痴癫戏子也写得活灵活现。那些在汨罗江上放歌的放排佬是那样的豁达豪爽;那连绵春雨里的蒿草是那样肥美鲜嫩;那清明三月的蒿醮是那么香甜可口;她甚至能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菜园子边上寂寞开着的那棵臭牡丹。还有乡间的那些酸水豆、曹萝卜、甜豆豉、火焙鱼、红紫苏、炒果子……那些都是老刘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哟!”
刘老师说,写作是一种安静的回忆,阅读可以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归属感,让人不再寂寞,让浮躁的心静下来。闲暇时候,看看书,写写文章,做些好吃的,这样的日子真是快活得很哪!